辽宁省恒仁满族自治县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7套)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恒仁满族自治县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7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9 15:24:57

文档简介

《壶口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壶口瀑布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
积累并运用词语
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文字,去领会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用具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3分钟)
整体感知
(12分钟)
课文研讨
(25分钟)
拓展延伸
(5分钟)
1、教师导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2、同学们,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
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一、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读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二、品读第2、3、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其感均不同。
2、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的不同之处
季节




雨季
枯水季
3、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脚下的石头。 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教师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倾听,感受
交流自己知道的瀑布。(比如: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壶口瀑布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做简要回答
请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请男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请女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并展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感受。
布置作业
1、寻找并摘录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不少于3句)
2、识记并积累课后“读一读,歇一歇”。
3、用词语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语段。(至少用5个词语)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梁衡
声 势 景
雨季
枯水季节
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壶口瀑布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2分钟)
巩固理解
(5分钟)
精读课文
(27分钟)
品味语言
(6分钟)
拓展延伸
(5分钟)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并提取关键词
(多媒体展示)
继续品读3、4、5自然段
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一、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1、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明确: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2、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明确: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的伟大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例如:长征、抗战、建设祖国两弹一星等
3、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当黄河的伟大被赋予了代表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后,黄河就上升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你看文中第5段第4行里,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二、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借助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2、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别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
明确: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感受力量之美。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喜欢的理由。
2.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间有什么意蕴。
学习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

倾听,感受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继续品读3、4、5自然段,并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思考回答
找出相关语句,思考回答,一学生回答,不必面面俱到,其余学生可补充。
全班共同朗读第6自然段并思考
学生先思考,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提示:抓住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黄河的特点,民族的精神
提示:
多种修辞方法的御用。
动词的效果。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展示交流。不需要固定的答案。围绕“中华民族的精神”来答就可以。
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写本课。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梁衡
黄河——雄伟壮阔,刚柔并济,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中华民族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课 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教学难点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明确
目标
三、检查
预学
三、感知
课文
四、理清
思路、
五、知识提炼
六、合作探究
七、小结
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见课件)
一、字词(课件)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二、作者 (课件)?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四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五、知识提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应该是: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六、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齐读目标、提取关键词
1.字词:一组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然后互批,齐读,练写。
2.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师补充,然后课件检测
抢答后明确答案并熟读记忆该内容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己划分层次后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
根据提示在文中画出相应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
做好批注后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本课收获
布置作业
1.记忆书后词语
2.收集有关爱国的诗句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游记 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东》
课 题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东》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夯实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品读课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指导写作
教学难点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明确
目标
三、问题探究
三、赏读品析?
四、写作特色?
五、主题归纳?
七、小结
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
(见课件)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小组竞赛展示字词
齐读目标、提取关键词
1.字词:一组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然后互批,齐读,练写。
2.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师补充,然后课件检测
抢答后明确答案并熟读记忆该内容
小组讨论探究
(1.?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学生小结本课收获
布置作业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二、介绍冰塔林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壮美景色、神奇伟力?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教学反思
《登勃朗峰》
课 题
《登勃朗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美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略本文华美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
目标
三、检查
预学
三、感知
课文
四 、划分结构
五、知识提炼
六、合作探究
七、教师小结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
(见课件)
一、字词(课件) 

二、作者 (课件)?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四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1-6)?勃朗峰美丽景色?惊叹 (7-11)?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幸运?  一句话概括内容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1.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齐读目标、提取关键词
1.字词:一组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然后互批,齐读,练写。
2.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师补充,然后课件检测
抢答后明确答案并熟读记忆该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收集作者与勃朗峰相关资料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己划分层次后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
根据提示在文中画出相应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1.{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2.(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2.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 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之王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
布置作业
1.记忆书后词语
2.完成相关练习册
板书设计
《登勃朗峰》游记 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反思
?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 ? 题
?????? ?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自主预习(5分)
二、学习目标
(1分)
三、引课
(1分)
四、整体感知
(13分)
五、合作探究
(13分)
六、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9分)
?一、自主预习
1、给字词注音并解释含义。
草甸(diàn) 矗立(chù)
闸口(zhá) 翡翠(fěi)
眺望(tiào) 砚池(yàn)
擦拭(shì) 目眩神迷(xuàn)
五彩斑斓(lán)
眺望:从高处远望。
硕大:非常大、特别大。硕,大。
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2、作者简介:
丽江古城,静美得像一片散淡的云朵,雅致得像一幅写意的丹青,独特得像一首凝固的诗行,静静地沉睡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你想知道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吗?请你跟随着阿来的一滴水游历丽江吧
?
板书课题
?  1.精读课文,思考:一滴水的夙愿是什么? 2.简要写出一滴水的经历。
3、文章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经过丽江”在文中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 ?
?
4、精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
?
?
?
?
?
? 师小结:
?
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2、纵观全文,如果把一滴水旅行绘成几幅不同的画卷,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画呢?
3、欣赏“风景画”,它美在何处?
4、继续欣赏“建筑画”,它的美又体现在何处?
5、再来欣赏“民俗画”,它的美美在丰富而融合。具体体现在哪儿? ?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从写景中,可体会作?者所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4、写游记的“技巧点拨”。 师小结:
?
?
?
小组一号同学上黑板注音解词,打分订正字音?。
?
?
生齐读目标
生:交流、发言。
?
?
?
?
?
?
?
【交流点拨】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
【交流点拨】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几百年前看到的丽江。
?第二部分(第6-14段):写“我”几百年后流过丽江看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5~16段):写“我”流出丽江来到了金沙江,奔向大海。
?
?
生:速读教材,整体感知
?
?
?
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交流点拨】“一滴水”将自己的所见娓娓道来,浪漫而富有童趣,全文所展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如同风景画、建筑画、民俗画,美不胜收。
?【交流点拨】这篇散文所描画的风景——“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交流点拨】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四方街,丽江古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水车: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交流点拨】?文中所写的民众活动,前文少后文多,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交流点拨】亲切、自然。不矫揉造作,清新自然,像从玉龙雪山上飘下来的?风,里面还夹着冰冷却动人的温柔。有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的意味。
?【交流点拨?】热爱丽江、热爱美、更热爱给予美的大自然。
?
?
?【交流点拨】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行文如诗,美不胜收。
?
?
?【交流点拨】①最需:线索明朗清淅;②最宜:只抓?重点;③最佳:突出感受;④最美:语言灵动。
?
?
?
布置作业
(1分)
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种写法,以其他的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某
板书设计
(2分)
一滴水经过丽江
风景画:丽江、玉龙雪山、玉河
建筑画:四方街、宫殿、水车、小桥
风俗画:赶路、放牧、经商、浇花自然美,
教学反思
?
学习游记
课 题
学习游记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游记的重要性;2.能掌握写游记的方法;3.学会运用写游记的方法写作。
教学重点
能掌握写游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写游记的方法写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知识
连接
游记: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如某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散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课堂导学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生成
不必说你感受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的气息,也不必说你看到祖国的古老文明的印记;单单就是我们的家乡,就有无限的风光。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女山,北国第一漂大雅河,北国第一洞望天洞,天然森林氧吧枫林谷等等。还有名族广场、章樾公园及八卦城。当你饱览了这些美景之后,把所见所思所想写下来就是一篇游记。那么,怎样才能用游记形式把家乡的美好展示给世人呢?我们教材第五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可谓是游记的典范,阅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下面我们就来结合第五单元的文章,来研究一下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教师强调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给学生解读什么叫游记。
活动一:交代游踪,层次井然。
1.教师谈话:
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游记散文需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具体的描述景物地点、方位、特点,能使读者读了你的游记知道该怎样走。方法是在段首或文中的关键位置,放置能体现游踪的词句。具体写一处景观时,可采用方位变换的写景顺序这就是所说的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
2.例文导引:
如《登勃朗峰》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来记叙描写的。
3.师生讨论明确
活动二: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1.教师谈话:
游记虽然是游览过程的记录,但不必将游览过程巨细无遗地叙述出来。只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事物或游览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经历写下来,其余的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例文导引:
如《壶口瀑布》就做到了既抓住特色,又做到详略得当。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理解。
3.师生讨论明确
活动三:运用修辞,语言生动
1.教师谈话:
写游记时可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流畅;也可以引用诗词典故介绍自然、人文景观,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
2.例文导引:
第五单元的四篇文章,在语言上就及其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同学们讨论赏析这几篇文章的语言精妙。
3.讨论明确
活动四:写出“观感”,融情于景。
1.教师谈话:
写作时,不要刻意去写“游”,而要用心于“记”,要突出你对景观的独特感受,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你内心的特殊感受浑然一体;记下独特发现、独特的体验,且渗入自己的情感融情于景。
2. 例文导引:
如《壶口瀑布》的末段直抒胸臆,请同学们体会一下。
3.讨论明确
活动五:总体布局,主体时空。
(此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主)
1.全篇布局:
开头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游览地以及对此地的初步印象:
中间详写景物特征。笔法细腻,景物鲜明,情景交融,给人美的感受。
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有头有尾,给人完整的印象。
1.主体时空:
即主体部分写景可按时间顺序写景,可按空间顺序写景,也有以时间顺序推移和空间转换双重顺序写景。
教师规范结论:
游记写作技法:
一个中心一条线,
详略得当抓特点,
过渡自然贯全篇,
适度写出真情感。
范文品读《初春游北海》来学习此游记的成功之处。

初步认识写游记的重要性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理解
学生独学
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倾听、思考、
升华、积累。
倾听、思考、
升华、积累。
学生独学
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学生总结
本课所得
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布置作业
大家应该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了自然风光,了解了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遐想。请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要求:1.游览过程要交代清楚;2.要写出景点的特色,重点描写最能吸引游人的地方;3.在描写景物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力求做到情景交融;4.不少于600百字。
板书设计
学写游记:
最需:线索清晰
最宜:只抓重点
最美:语言灵动
最佳:突出感受
教学反思
初春游北海
3月28日下午,我来了北海公园。
一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被碧绿的湖水环绕着的琼岛,岛上耸立着一座高大而秀美的白塔。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随着三五成群的游人快步朝白塔走去。穿过正觉殿,绕过普安殿:一棵棵树木被我甩在身后,一节节阶梯被我踏在脚下。很快就到达了琼岛的峰顶——白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站在修饰一新的白塔下,沐浴着初春温暖的阳光,迎着湿润宜人的春风,顿觉心旷神怡。放眼四望,只见公园内棵棵柳树都吐出了嫩芽,条条柳枝随着和暖的春风翩翩起舞;苍松翠柏被忽紧忽慢的春风吹动,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窃窃私语,粉色、白色的野桃花开满枝头,娇黄的迎春花开得正旺,洁白的玉兰含苞欲放;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一树树鲜花为初春的北海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极目远眺,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一座座高大崭新的楼房,一条条玉带般的公路都历历在目。
看着眼前这一切,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北海原是辽、金、元、明、清历代封建皇帝的御花园。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只有修建的辛酸劳苦,而没有游玩的半点自由。那时,人们从北海公园经过时,只能看见北海白塔呆呆地直立着,只能听见北海湖水低低地哭泣着。今天,北海成为人民的公园,我们的心情就像那随风波动的北海湖水一样……   21教育网
下山后,我沿着湖边慢漫地走着,继续欣赏初春北海美丽迷人的景色。春风吹过湖面,送来湿润、清新的空气;湖边一处处景致来到我的面前。我大口大口地吸着新鲜的空气,贪婪地看着动人的景色:岸边的小草刚刚拱出了地皮,暗柳垂下的枝条不时地轻拂着我的面颊。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银波粼粼,几只小船在湖面随风荡漾,五龙亭、万佛楼、漪澜堂、永安寺、琳光殿等古代建筑俺映在山林水波之间,风景幽美,各具特色。21cnjy.com
顺着小径,我来到了脍炙人口的九龙壁,九龙壁的两面分别是九条雕龙组成的瑰丽图案。图案美观大方,色彩十分和谐,就连图案旁边的花纹,也都雕刻的古朴美观。九条雕龙色彩各异、姿态不同,看上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九龙壁细致精巧的雕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才能。   
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恋恋不舍的告别了初春的北海公园。初春的北海公园实在是太美了,但是,更美的却是给北海公园带来春天美景的人。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