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恒仁满族自治县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7套)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恒仁满族自治县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7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9 15:27:56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5《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等基本内容。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扫清文字障碍,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等基本内容。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 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学反馈
四、整体感知内容
五、合作探究
六、拓展延伸
七、课堂总结
师:(出示春夏秋冬图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它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师板书教学目标:了解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文学常识填空:名——地——时——评——著
萌发( )翩然( ) 孕育( )簌簌( )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 翘首( )
词语解释: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次第: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课件明确)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4)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 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6)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7)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课件)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倾听,畅谈,思考,进入情境。
齐读目标、提取关键词
两名学生上黑板注音,其他同学在下面注音,然后互批,齐读,练写。

提问同学,合作完成
提问同学,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明确
提问同学,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明确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师生明确
学生谈收获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5《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温故知新
二、品析语言的生动性
三、判断说明方法
四、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提问: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
3、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
8、“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一)课件出示例句,判断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二)从文中找出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说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
仿写
说一说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
学生谈论判断
交流
学生从文中找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动手仿写
学生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一些有关物候的农谚供同学们欣赏。
2、 谈谈你对本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 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理清说明思路。
2、通过关键语句,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信息,理清说明思路。
教学方法
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恐龙的知识。(出示课件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在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曾是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同学们能猜出我说的是什么动物吗?对——恐龙。(多媒体显示恐龙图片)说起它,同学们似乎都认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恐龙的知识?(抽生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言)
二、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目标
生抓住目标中的关键词,明确目标
三、预习检查
(出示课件二)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 ) 骨gé ( ) zhě( )皱 追sù( )
劫( )难 蟾蜍( ) 陨( )石 携( )带
2、解释词语
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致密:
两生板演
其余生自做,组内互批
师生补充重点字词
四、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速读两篇课文,整体感知。
2、设问进入《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
大家快速地读了两篇课文,知道哪一篇比较直接地回答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吗?从哪里找出来的?请找出中心段。(文章最后一段)
3、文章最后一段是中心段落,它包含有重要的信息,我们一齐来读一遍,看能读出什么信息?
师引导学生交流,明确
学生自主读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
交流展示
五、细读梳理
1、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关于撞击说火山说的相关段落,用文章中的语句说说什么是撞击说?什么是火山说?斯石英是什么?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用斯石英证明撞击说的思维过程。
作者是怎么样用斯石英分析推理出撞击说的呢?请大家再读相关段落回答。
师启发引导,明确:
3、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从文章引出问题到分析推理到得出结论,我们可知本文的说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
1、学生用文章中的语句解释“撞击说”、“火山说”和“斯石英”。
2、学生读12——14整理出思路
斯石英 成因:超高压
斯石英 性质:自然状态下反弹慢
高温下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黑西哥州拉顿岩层中有斯石英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阿西莫多短文两篇》
课 题
《阿西莫多短文两篇》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
教学方法
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字词(出示课件一)
学生板演,默写
二、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学生找出关键词,明确目标
三、比较阅读
(出示课件三:对比阅读表格)
1、出示表格《被压扁的沙子》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表格,我们一起归纳整理一下。从《被压扁的沙子》我们了解了作者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想当年恐龙是地球的主宰,它们无处不在,连南极大陆上都有。下面我请大家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自学与《被压扁的沙子》有着异曲同工的《恐龙无处不有》。
3、引导学生回答,完成图表

(附比较阅读表)

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自学《恐龙无处不有》
小组交流
完成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比较内容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在
?
说明事理
恐龙灭绝的原因
(找中心段落或中心句)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或 “板块构造”理论
?
说明思路
恐龙灭绝的原因:两种对立理论“撞击说”、“火山说”--解释石英石的成因及性质,排除“火山说”--证明“撞击说”得出结论。(引出问题-----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假设推理:大陆在漂移,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得出结论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
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思考问题的方式
斯石英(地质学)-----恐龙(生物学)
恐龙(生物学)-------板块构造(地质学)
学习两篇文章给我们的科学启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思考探究
请学生找出文中补充说明的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思考探究三)
师启发引导并明确
2、回顾梳理思路时借助的语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再梳理说明思路,明确推理过程时一定关注了一些过渡语段,你们借助了哪些语句呢?请找出来说说这些语句能不能删掉。
3、教师小结:由这些语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写科普文时语言严密的特点:行文用过渡段层层渐进,推理要严密,逻辑性要强。
学生划出文中补充说明的文字
组内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学生划出过过渡语句
交流展示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相关的假说。课外收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大雁归来
课 题
大雁归来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2.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3. 感受作者爱鸟情怀,激发真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预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一)、导入: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课题:《大雁归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2.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3. 感受作者爱鸟情怀,激发真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一、自主学习(字定如人一样潇洒)
1、给下列词语注音:
迁徙( ) 雾霭( )窥探( )缄默( )
狩猎( ) 凋零( )滑翔( )顾忌( )
2、作家作品:
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而不是土地的统治者,我们需要尊重土地。 ---------------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
3、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世界,看看大雁的一举一动
(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_______ __.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______ ___.
二、初露锋芒(好人出在嘴里)
1、读得明白,说得精彩
大雁的万千姿态定让你喜爱,作者也把对大雁的喜爱渗透其中.让我们一起读出作者的喜爱,感知大雁带来的喜悦、惊奇、感伤、钦佩:
(1)理解法:读了______ _____________ ,
我读出(知道)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感悟法:读了_____ ___,
我感受到___ __ ________;
(3)发现法:读了_____ ___ ,
我发现了 __ _______;
(4)质疑法:读了_____ ___,
我不理解 __ _ ________.
三、合作交流(分享是一种快乐)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2、、作者笔下描写的大雁有哪些个性特点?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4、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四、品味语言(认识得以提升)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够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学生齐读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阅读然后独立完成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展示,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
课 题
《时间的脚印》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②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③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式、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明确
目标
三、解题
四、预习
检测
五、感知
课文
六、总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师提炼关键词板书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1、请同学们介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请同学们给加点字注音:
掸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砂砾 山麓 沟壑
龟裂 帷幕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4.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请学生回忆并组织语言谈谈本课收获。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思考并理解
学生理解问题
学生介绍文学常识
选四名学生板书拼音,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拼音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评价
(这是让学生体 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评价
(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倾听并评价(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生思考,谈论并发言,评价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学生回忆并组织语言,发言
七、布置
作业
1.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2.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句。(下节课以小组形式展示)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说明顺序
课 题
说明顺序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说明事物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分钟)
三 习作研习
四、习作训练题
(20分钟)
四、巩固延伸
(10分钟)
温故知新: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为例,回顾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师明确
说明顺序的分类
①?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
②时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果要介绍事物的发展情况,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汽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历史等,就适合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与说明对象有关,如果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主要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事物的道理,一般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
②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
《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故宫博物院》中“太和殿”为例探讨空间顺序
[训练题一]
题目:《我们的教室》 ?要求: ①?选定合适的立足点,按一定的方位次序介绍自己教室的布局。
[训练题二]
假如要你向外地的游客介绍本地的一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你准备怎样介绍呢?请确定两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列出两份说明文的写作提纲。
提示:1、首先要确定一个说明对象。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景点,有助于充实你的提纲。
????? 2、如果要重点介绍这一景点的建筑布局、方位和各部份的特征,你会选择怎样的说明顺序?如果要重点介绍这一景点的特点或文化价值,你又会怎样选择?如果要重点介绍该景点的历史呢?
思考: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一个菜的制作、介绍一个物品的发展历史,各 应用的说明顺序
?探究课后写作实践二
合作 交流
1:说明顺序种类
2: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阅读第三单元作文训练然后针对1 2 问题进一步交流
明确:
研读课文发现交流
合作,交流 写作实践
1、?仔细观察教室的特征,布局,如教室的位置,内部设施的布局。 2、?分小组交流观察结果,互相启发,畅所欲言。 5、?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说明对象特征,避免写作过程的随意性。 6、?认真整理材料,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开头说什么,中间说什么,结尾说什么。
学生做笔记。
合作,交流 写作实践
完成课后写作实践二
?????
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实践三
板书设计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说明顺序的分类
3:逻辑顺序 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
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