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19 15:33:37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外面阳光和煦,春意融融,大自然又将展示她们千姿百态的风姿,请大家欣赏这几幅风景优美的图片——这是湖南永州的胜景,但是,山奇水异的永州风景并不是这几幅图片就能完全代表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带领下,去欣赏永州的另一处风景名胜小石潭的美丽风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自学反馈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3、翻译句子
二、感知内容
学生齐读文章,思考电子白板上的问题。
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小石潭的:
先写:发现小石潭
再写:小石潭景物
后写:作者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欣赏美景
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就正式进行今天的赏景之旅。
柳宗元先生的文章是最好的导游,下面我们就自读文章,在小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解决白板上的两个问题:21教育网
1、文中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各小组展示交流学习结果:
景 物 特 点 手 法
潭 水 清澈凉爽 移步换景
潭 石 千姿百态 正侧面描写结合
树 木 生机盎然 动静结合
游 鱼 活波可爱 远近结合
溪 流 曲折蜿蜒 细节描写
竹 林 幽深冷寂
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真可谓千姿百态,让人留连忘返,那么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写景方法: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等。
四、品读赏析——品味情感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
1—3段是 的小石潭
第4段是 的小石潭
下面让我们观看本文的朗诵视频,深入品读文章,注意作者笔下小石潭呈现的不同风格和作者的不同情感。
1—3段: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乐
第4段: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问题1、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格的小石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不同心境。
问题2、作者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风景优美的小石潭——乐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借 景 抒 情
六、质疑探究
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赏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坐潭上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一乐一悲,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明确:借景消愁愁更愁
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抑郁,寄情山水。美丽的小石潭,可爱的游鱼等都让作者获得暂时的山水之乐,但一经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触发,孤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21cnjy.com
七、训练总结:
走近小石潭,这里有___的潭水, ___的潭石, ___的游鱼, ___的溪流,这些都带给作者___的心情;小石潭周围的环境___,这又触发了作者的___之感。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___的结合, ___的结合, ___的结合;在抒情上,主要运用了____的手法—柳宗元是当之无愧的写景高手,抒情行家。21·cn·jy·com
板书:
风景优美的小石潭——乐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借 景 抒 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21cnjy.co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 、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1·cn·jy·com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www.21-cn-jy.com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
1、自主学习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合作学习
1)关于作者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1教育网
2)词语积累
罔(w?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 糁(sh?n) 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 www-2-1-cnjy-com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 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6)重点句子
播放课件: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7)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2-1-c-n-j-y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21*cnjy*com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来源:21cnj*y.co*m】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出处:21教育名师】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版权所有:21教育】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8)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播放课件: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21*cnjy*com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8)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9)语言赏析
播放课件: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9)写作技巧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学生活动】
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
三、巩固性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四、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2·1·c·n·j·y
五、布置作业
A类:完成课后练习题
B类:将口头说明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21教育网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21·cn·jy·com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www.21-cn-jy.com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21·世纪*教育网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www-2-1-cnjy-com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21cnjy.com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2·1·c·n·j·y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诗经两首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21教育网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21cnjy.com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21·cn·jy·com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www.21-cn-jy.com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1·c·n·j·y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21·世纪*教育网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www-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2-1-c-n-j-y
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七、教学后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先来做一个小练习。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具体点与水有关,指水的源头。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复习陶渊明的常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若公开课可拓展: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 (“渊”与“潜”都与水有关。“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举例。。。)21教育网
二.分析
1.背景介绍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豪门”。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1cnjy.com
2.听录音,重温课文,正音
3.回答老师提问,并翻译(碰到有生字词还要问注音,有重点实词还要强化)
(1)★★线索--:全文以武陵人行踪为线索。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
在陆游的诗歌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是指什么?⑵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⑵这一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待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1·cn·jy·com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先世避秦时乱”,所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又是什么?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6)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4.通翻
概括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5.现在假设你自己就是那个武陵人,即将开展一段桃花源之旅,你觉得这是一段( )的旅程?把你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填在这个括号里。(学生说,老师板书)2·1·c·n·j·y
参考:(美)的旅程
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生活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人情美)21·世纪*教育网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神秘)的旅程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说明什么? (说明渔人是无意间偶然发现桃花林的,不是他有意去寻找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仿佛若有光”强调进入山洞的可能性和山洞的神秘性。而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又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帮我们带向了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渔人走进了桃花源的世界,“见渔人,乃大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桃源村人看到陌生人时的惊异,显示出桃源村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从发现桃花源到进入桃花源,可以看出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但渔人确实来到过桃花源感受过桃花源,而且离开桃花源之后“处处志之”,最终为什么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不仅渔人找不到了,高尚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未果”, 虚虚实实,神神秘秘,引人入胜。让人感觉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作者描写这样一个桃花源有何意义? 明确:(1)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又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www-2-1-cnjy-com
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实际上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可以说桃花源中人的人生状态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板书),正如《桃花源诗》中所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般的人生正是陶渊明式的隐逸人生的一种形式,没有世事的纷扰,没有生存的担忧,有的只是幸福的生活,真实的自己,“怡然自乐”的欣喜。有人说这只是一种空想,是一种消极的退缩,其实不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当然只能是一个乌托邦。从另一个方面说这是陶渊明超越世俗人生,超越时代的束缚之后的大智慧。正如孔子所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1-c-n-j-y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也正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张岱年曾说:“陶渊明的境界是最高的”。 他能如杜甫《望岳》诗所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高处俯瞰自己的人生,自己所处的社会,自己所处的时代,而有了高度就有了视野,有了胸怀,有了气节,也有了智慧。 (此处可让学生争议)21*cnjy*com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宁静、幸福。
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和睦相处。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桃花源的不复可寻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www.21-cn-jy.com
主旨:反映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三、拓展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mǐ)王税荒路暧(ài)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来源:21cnj*y.co*m】
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④暧:遮蔽 ⑤俎豆:祭器 诣:玩耍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出处:21教育名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学(1分)
二、目标导学(1分)
三、初读感知(15分)
四、把握结构内容(15分)
五、把握文章主旨(8分)
六、小结(2分)
一、导语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展示目标,提取关键词并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学成果。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四、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1、速读指导,明确议论性文体的基本结构。
2、提示: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的经历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进入情境,展开思考、
速记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组内研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