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29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29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19 20: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①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及原因:
②国民经济恢复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三大改造时期(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6
①一五计划背景: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一五计划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
③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阅读2: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加速工业化的需要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阅读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阅读3: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为什会集中在东北地区 ?
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
矿产资源丰富
临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阅读4:三大改造的对象、基本途径、意义是什么?
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实质:生产关系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④成就和意义: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2.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②内容:
A.主要矛盾:
B.主要任务:
C.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③评价:是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下来。
(2)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失误2:“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①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
②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失误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财产统一核算、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②片面追求合作化规模和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
③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思想根源: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4)“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阅读5:“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应该如何评价?
①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②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是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体现。
③导致国民经济的混乱,是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5)国民经济的调整(1962-1965)
①原因:“左”倾错误的危害;自然灾害的影响。
②内容: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八字方针——“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的劫难阅读6:“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67、68年)(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实质: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复苏)(回升)看图说话:总结: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1)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②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急于求成。
③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验:
①勇于探索 ;②犯了错误要勇于正视,努力纠正。阅读7:失误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
②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③历史传统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④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个人专断作风滋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⑤国际环境的影响(两大阵营对立)。成功的探索: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③1960年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④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探索的失误:
①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出现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③文革十年浩劫……总结: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探索时期:探索与失误(1956-66)带来的启示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2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可急于求成。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总路线”195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 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一: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相继去世,江青集团加紧夺权的活动。
同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措施,将“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隔离审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1956年,上海市工商界代表荣毅仁(左一)、胡厥文(左二)、盛丕华(左三)等带着《申请书》并肩步入申请公私合营大会会场农业地主所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人所有)合作社集体所有资本主义工商业(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国有(国营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人所有(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人所有国有(国营经济)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人所有合作社集体所有土 改农业合作化没 收合理调整公私合营合作化手工业大炼钢铁,赶英超美1958年全国生产钢1080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失误2: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大跃进时期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失误3: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当时的“卫星田”能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
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
——《新华文摘》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失误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失误1:片面追求合作化规模和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失误2: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问题6:(课外探究)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探究提示: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3.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分析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1958年我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全民性经济建设运动。主要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忽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是1958年出现的政社合一的组织。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重点讲解?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相互关
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
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
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
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
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
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
不可分割。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的基本确立??
(1)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没收官僚资本,建
立起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2)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
所有制经济。?
(3)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者集体
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
居于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建
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