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19 16: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9课 改革开放
备课时间
2018.3.19
课节累计
11
科目
历史
班级
8年2/3/5/8
课 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对外开放的格局。
2.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启:
回顾旧知: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目的和概况(尝试、推广、深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表现(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分配方式)?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影响?
2.分析材料,导入新课
读:
导学提纲
1.首批特区有哪些?特区“特”在哪里?设立特区的意义?
2.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贸组织:时间、意义?
议: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
知:
一、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材料一: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三分钱,……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五十年代。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
材料二:1978年,我国企业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材料三:1972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吗?
学生回答:需要。
教师提问:据你们所了解,中国有哪些属于开放的区域呢?
学生回答:深圳、汕头、上海??????
教师提问:这些区域是什么时候成为开放区域的,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材料1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材料2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
2.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材料1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材料2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展示材料:
邓小平书写文字:深圳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目标导学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材料1 中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2 对外开放的过程。
教师: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生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学生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生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目标导学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展示材料: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世界贸易组织(英语: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中文简称是世贸组织。
教师提问:中国什么时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呢?
学生回答:2001年12月
材料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2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学生:
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教师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五)练:达标检测(共10分)
1.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B )
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2.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不属于广东省的是( D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3.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三个标题分别为对外开放、经济特区、一夜崛起。他要介绍的是( C )

4.据统计,“1979年至1982年,深圳工业生产值每年平均递增81%……1983年,深圳全市总产值完成了7.2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11倍。”导致深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国有企业的改革
5.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放的长江沿岸城市是( B )
A.深圳 B.重庆
C.南通 D.长沙
5分钟
8分钟
5分钟
20分钟

7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
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多媒体展示学生答、互批
板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时间:1980年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意义:对外开放的窗口
对外开放领域扩大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时间:2001年12月
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