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上,提出当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它的生物种类成分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状态,由此引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1、生态平衡概念,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出生态平衡概念的内涵,即阶段性(成熟阶段)、稳定性(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和动态性。
2、生态平衡原理,首先指出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的平衡,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包括抗污染自净化能力和抗干扰自恢复能力。然后通过实例具体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体现。如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通过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的沉降等作用,就可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抗污染自净化能力。
3、破坏生态平衡因素: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4、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