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形的缓慢变化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学了火山、地震等剧烈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知道并学会分析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初步建立地形的变化是地形剧烈变化和缓慢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观念。同时,本节课又是学生学习等高线知识点的基础,因此学生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于地形的缓慢变化许多同学都有所知道,但对于变化的过程和影响的因素不清楚。心理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一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实验现象、动手实验、思考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小学和生活中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对知识点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上更加辨证合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地形除了会发生火山地震之类的剧烈变化外,还在不断地发生缓慢变化
(2) 解释热胀冷缩、冰裂、植物根系等会使岩石发生风化
(3) 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
(4) 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 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1)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体验观察——提出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 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 揭示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1) 使学生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2) 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2)难点:知道地形缓慢的变化及变化的种种原因。
(3)关键:能解释每一种外力如何引起地形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法、观察分析法、分组讨论归纳法、导学法、阅读法
六、教学器材: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2、展开一、岩石的风化二、流水作用三、风力作用四、人和生物作用3、小结4、课堂练习5、作业布置 直接引入:联系前几节课学生学过的火山、地震等地形的剧烈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形是否进行着缓慢变化,从而引入新课【科学探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岩石改变模样?【实验探究1】: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如要想要确定温度热胀冷缩能否使岩石崩裂,同学们想怎样研究? 假假如给你这些仪器和材料:酒酒精喷灯、坩埚钳、火柴、水、岩石(无任何处理),你能利用这些仪器材料来设计实验证明吗?教师选择其中一种较合理的方案进行点评设计方案:1、点燃酒精喷灯;2、坩埚钳夹住岩石在酒精喷灯上加热1分钟;3、放到水里冷却。4、重复2-3步骤2-3次播放实验录像得出结论: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实验探究2】岩石缝中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使岩石胀裂。联系生活现象:在玻璃瓶中装满水,放在冰箱里冷冻一段时间,瓶子破裂。提问:为什么会这样?提问: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播放多媒体:自然界中,水渗进岩石缝中,在温度低时,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久而久之,使岩石破裂。小结:岩石缝中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使岩石胀裂。【实验探究3】植物根系生长使岩石缝隙胀大多媒体展示实验成果:石膏开裂,里面有绿豆芽长出。讲解实验过程。1、 把石膏粉倒入水中,用筷子调匀;2、 向杯子中倒入小半杯石膏糊,并放入几粒绿豆芽种子;3、 再倒入一些石膏糊;最后,等石膏糊干了之后取出,并放入装有水的盘子里。提问:石膏为什么会裂开?由这个实验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植物长在岩石缝里呢,会怎么样呢?播放多媒体:植物根系使岩石分化。小结:植物根系生长使岩石缝隙胀大,岩石破裂。【总结】:自然界的岩石也会在这些因素下发生变化,但是时间是比较慢的,我们把地壳表面的岩石,在气温的变化、大气和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破坏的过程,叫做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发生地形缓慢变化的第一步。【教学评价】:月球表面堆积了一层厚厚的土壤,大约从几米一直到20多米,你能猜想它是怎么来的吗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出示卵石,溶洞等图片,提问:1、我们已经知道了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但是又是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2、为什么会有江心洲、迷人的溶洞、形状怪异的礁石的出现呢?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水中微量酸溶解石灰岩、海水的侵蚀。介绍江心洲的形成【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出示图片,提问:1、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力能改变地形吗?【衔接】: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其中讲到任何生物的作用的时候提问“人类活动改变地形都有哪些呢?”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我们在改变地形的时候要遵循什么原则呢?”讲述:看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改变地形的外力作用有哪几种啊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同时不断进行,永不停息。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板书:总结的知识结构)1、 岩石风化的四个原因之一是冰裂,请你说说其过程。2.下列现象中由风化作用直接形成的是( ) A.风蚀蘑菇 B.沙尘暴 C.岩石崩裂 D.沙丘3、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_____作用。4、 流动的沙丘是由于_____作用;我国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风蚀蘑菇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5、产生沙尘暴,除了要有强劲的_____,还要有大片干燥的_____。为了防止沙尘暴,我国西北地区正在进行____工程和_____工程。6、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7、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有_____练习本相应内容同时可以让同学探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力的来源、表现形式、作用结果) 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和野外活动经验,思考、交流回答。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提出种种猜想: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岩石缝中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使岩石胀裂;植物根系生长使岩石缝隙胀大等。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学生观看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总结记录学生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看图思考分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岩石的风化、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思考回答 与已学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团体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对热胀冷缩对岩石风化的影响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通过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以上讲解是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总结落实基础教学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进行创作。检验能不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思考合作的能力总结当堂回顾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条理清晰检测与调整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岩石的风化:概 念 :地壳表面的岩石,在气温的变化、大气和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破坏的过程影响因素: 温度冰裂植物根系生长流水作用: 作用类型: 搬运、沉积、侵蚀作用典 型 : 江心洲的形成溶洞的形成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的形成人和生物作用:其他原因: 海水作用 冰川作用 总结:
地形不断变化,永不停息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
火山
地震
风化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生物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