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

文档属性

名称 等高线地形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01-19 18: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等高线地形图
一、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地图类型之一,由于在前面已经学过一般地图的判读方法,所以教材主要从用图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地表形态特征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由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需要利用一些具体模型,将“立体”的地形转化为平面的图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二、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等高线,知道等高线的特点。2.识别主要地形特征,能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3.会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难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四、教学准备A4纸(每位学生2张),自制山体模型,自制等高线教具,多媒体课件,牙签,烧杯,水,纸线,刻度尺(每套两把),米尺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引入【引言】今天我们主要要完成的任务,是学会把一座山完整地画到纸上。【提问】有谁爬过镇海的招宝山啊?嘿,大部分同学都爬过呢!那你们想想,你能不能把招宝山完整的给画到纸上啊?行吗?【述说】哎,这回答“行”的声音不是特别的大嘛!招宝山太复杂了,不好画,那我们从简单点的开始,老师呢用橡皮泥堆了一座馒头山(长的像馒头), 我们要把这座山完整的画到纸上去。在动笔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这座山有多高,所以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测一测这座山有多高。二.展开(一)活动一:测一测(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PPT】活动:测一测馒头山的高度 【活动】选取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后将数据写到黑板上与全班同学分享。对于其他同学,教师复习提问:使用刻度尺测量圆锥状物体时应该怎样操作?刻度尺读数应该注意什么?【设问】教师同样测量一次馒头山高度,与学生的测量数据相比较,大很多倍,这是为什么呢?叙述同学们都是从盘子表面开始测量到山顶的垂直距离,而老师则是从地面开始测量到山顶的垂直距离。那你们说,谁的对啊?(学生意见不一,先不做评论)【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8844米),那这8844米是从哪里开始起算的呢?这种高度叫什么?(学生在历社课中已学过“海拔”,可以答出从海平面开始测量的高度叫海拔)【述说】海平面又是怎么确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读一读:根据当地验潮站的多年记录,把海平面的位置加以平均,定为海拔零点。中国于1956年规定,以青岛验潮站观测所得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即海拔零点。【PPT】绝对高度:指某一地点高出或低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海拔”。【述说】高出平均海平面比较容易理解,可低于平均海平面的时候用数字怎么表示呢?(学生可以想到用负数表示)。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处是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为-154米,也就是低于平均海平面154米。【PPT】艾丁湖图片,-154米【提问】咱们拿起笔算一算,珠穆朗玛峰与艾丁湖的高差是多少?算出来马上举手。(8898米)【提问】这8898米叫不叫海拔?对照定义来判断。【述说】我们说海拔是与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这个呢是山顶与湖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相对高度”。【PPT】相对高度:指某一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也称“高差”。【练习】PPT练习题: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和互相之间的高差是多少?(一组同学回答)【述说】这章课程学习之初,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五种地形,其实区分它们的主要依据就是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PPT】播放五种地形图片,教师介绍五种地形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特点。【提问】现在有人能说说,刚才几位同学测量的馒头山高度和老师测出来的馒头山高度都是什么高度?怎样用语言正确表述?【回答】山顶距离桌面的垂直距离是。。。山顶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是。。。【述说】所以我们用的起算点一样吗?那大家说要画山的时候,你用这个起算点,我用那个起算点,可以吗?应该统一用什么高度?相对高度还是绝对高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绘制地形图时,都要一致使用海拔来表示高度)(二)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展示述说】向全体学生指示馒头山一圈山脚的各个部位。假设我们的桌面就是平均海平面,也就是海拔零点,忽略盘子的厚度。那么,这几个部位的海拔是多少?将这些部位连成一圈,这一圈的海拔都是零!【活动】知道了山脚的海拔是零,那么接下来我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同学在山上测量出两个海拔为4厘米的位置,并插上牙签标记;另一位同学测量出两个海拔为8厘米的位置,也插上牙签作为标记。【述说】将刚才几位同学测出来的这些位置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成为整个圈,老师这边用纸条标注出来,那么这两个圈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一圈的海拔都是(4厘米),上面一圈的海拔都是(8厘米)。这种线很有特点,同一条上所有部位的高度都相同,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等高线。【PPT】等高线: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然后用平滑的曲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是等高线。【展示】利用纸条,在馒头山上再标注出海拔为0厘米和12厘米的等高线。向全班同学展示。【述说】测量完山的海拔,画出了这些等高线后,我们就能够利用它们来把一座山完整的画到纸上,画出来的这种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PPT】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展示】视频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再利用自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具,向学生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着重说明每一条等高线上要标明海拔高度的数值。【活动】画一画:馒头山等高线地形图。将馒头山模型置于投影仪下,完成后抽取几位同学的作品展示。【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118页图4.3.10,回答PPT上问题。【PPT】四个关于等高线特征的问题。【PPT】几何图片解释为何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而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并总结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三)各类地形的等高线表示【述说】老师用橡皮泥堆出来的馒头山是一座结构非常简单的山,而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大部分都是结构较为复杂的山,就好像现在PPT上展示的这座山。【展示】PPT展示一座结构较复杂的山体图片,指出各种部位的名称与结构特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及陡崖。并展示改造后的实物模型,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述说】这些山体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用等高线表示在地形图上的呢,我们一起跟着电脑来学一学吧。【PPT教学】图片动画演示山体各部分结构从三维立体变换到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地形特征。中间穿插模型山体的展示,如:教学山谷和山脊时往上倒水,演示山脊分水而山谷集水形成河流。【活动】延伸思考,绘制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总结】山体各结构及盆地(低地)的等高线地形图特点。三.总结【总结】学生总结:利用等高线绘制山体地形图的步骤;山体各部分结构用等高线表示时的特点。【练习】PPT练一练【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中对应的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