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变阻器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8 变阻器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4-19 22:3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阻器》
教材分析:
《变阻器》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八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之后,介绍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的结构和使用,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具体应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是初中物理电学实验重要器材,对其原理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是学好后面电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会画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将其正确连入电路并会正确使用。
3.知道滑动变阻器铭牌上参数的含义、使用规则和实际应用。
4.会使用电阻箱并能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2.体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滑动变阻器的实际意义。
3.通过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的对比,体会电阻箱是可以准确读数的变阻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增强把知识转化成技术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通过亲身体验发现、归纳使用滑动变阻器的规律;变阻箱的读数。
【教学难点】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干电池,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变光台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有什么关系?
2.在探究电阻大小的实验中运用了哪些实验方法?
3.什么是超导体?
二、激发学习动机:
实验演示1:学生观察台灯变亮变暗。是如何实现这种对台灯的明暗调节的呢?
实验演示2:利用铅笔芯对小灯泡的亮度调节。
学生思考: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有何变化?铅笔芯接入长度有何变化?两者有关系吗?
三、讲授新知识:
(一)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在上述电路的ab间接入一根铅笔芯,a端固定,b端在铅笔芯上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在提醒学生观察的同时介绍,引导学生思考改变灯泡亮度的原因,并引入变阻器。
【实验现象】当铅笔芯连入电路中的长度变长时,电流表示数变小,灯泡亮度变亮。
当铅笔芯连入电路中的长度变短时,电流表示数变大,灯泡亮度变暗。
【实验结论】
改变连入电路中的导体长度,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接入电阻,从而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交流与评价】实验过程中用铅笔芯来改变电阻,笔芯很容易断,怎么办?
动画展示:用电阻丝代替铅笔芯,将金属丝缠绕、弯曲起来,以节约存放的空间,逐渐过渡到滑动变阻器。
多媒体展示:滑动变阻器的组装与结构。师生共同总结:
1.结构名称:电阻线圈、金属杆、滑片、四个接线柱、瓷筒、支架等。(提醒学生注意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连接方式)
2.结构示意图
3.电路符号
4.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课件动画展示,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滑动变阻器接入不同接线柱时,是哪一部分接入电路,滑片P的移动能否改变其接入电阻,若能改变,接入电阻又是如何改变的?
教师演示并记录
接线柱
接入部分
P向右滑动
接入电阻变化
P向左滑动
接入电阻变化
备注
AC
AP
变长
变短
AD
AP
变长
变短
BC
PB
变短
变长
BD
PB
变短
变长
AB
AB
接入电阻为最大值,不变
CD
CD
接入电阻为零,不变
【归纳总结】1.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1)串联接在电路中
(2)连接“一上一下”两接线柱
(3)判断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化方法:“近下小,远下大”
【针对性练习】见课件
【拓展延伸】2.滑动变阻器的参数
铭牌上标有什么?其含义是什么?“20Ω 1A”是什么意思?
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A。
3.变阻器的作用
(1)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改变电路中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3)保护电路
注意:在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
针对性练习,见课件。
(三)变阻箱——能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
1.变阻器的分类——旋钮式和插拔式

2.读数方法
旋钮式:各旋钮对应的数值乘以倍数并相加
插拔式:拔出部分数值相加
3.变阻器的应用——调光灯和油量表。
四、巩固运用: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电路是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亮度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两图都可以 甲图 乙图
D、两图都不能改变灯的亮度
2.如图所示,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灯的亮度,若要求滑片P向C端滑动时灯变亮,则变阻器连入电路中正确的接法是( )
A、C接M,D接N B、A接M,B接N
C、A接M,D接N D、B接M,D接N
3.如图所示,是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的未完成电路,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要求:灯 L1 和 L2 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灯,滑动变阻器只控制 L1 的亮度,导线不能相交。
五、检查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变阻箱及其读数。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布置课后作业。
六、间隔性复习:
在后面的教学安排中进行此环节。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反思如下: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学更要乐学。本节课围绕《电路探秘》的主题,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加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活动中设置任务,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由于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有人说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思想,虽说我还不是一个一流的教师,但我也有愿望成为一个一流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