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太空一日杨利伟? 环节一(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1、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2、五脏六腑(wǔ zàng liù fǔ):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3、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4、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5、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6、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环节二(熟悉内容感受心理):杨利伟在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相应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小组内合作完成
班级交流展示环节三(学习方法):分析心理描写答题模式:
心理描写+关键词+生动形象描写出……心情。环节四(体会精神情感)小组交流
班级展示
要求:结合原文并用词语概括精神情感。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结合课文,体 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3)外面的人找到“我”乘坐的飞船而感到激动、喜悦,以及“我”听到有人来了心中感到欣慰。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航天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表现了杨利伟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国的感情以及胜利返航的自豪之情。神州系列飞船介绍营销w16-1
乔杏媛神州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神舟二号飞船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为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神舟四号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迈出舱门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标志中国突破空间出舱技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与天宫一号对接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返回: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神九任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舟九号”不仅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送人送货,还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回来,是第一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神舟九号之前的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的是人控交会对接。如果说以前是航天员“坐飞船”的话,神九的航天员就是在“开飞船”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号任务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进行应用性飞行。所谓应用性飞行,有些类似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就是执行正常运输任务。神舟飞船已经基本定型,神舟十号没有新的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小调整。
据介绍,从神五首次载人到神九,主要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到神九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自己,而是为天宫一号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支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科学试验。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7点30分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此次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二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后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全长10.4米,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2年,主要任务是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开展空间科学实验,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关键技术,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习近平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亲切通话 神舟十一号飞船10月17号发射升空以来,习近平十分关心执行任务的两名航天员。下午4时许,他专程前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听取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进展情况介绍,并同航天员通话。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天宫二号内的实时画面。景海鹏、陈冬正在开展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习近平注视着屏幕,观看两位航天员精准完成一连串动作。
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为世界首次,将在轨开展用电动工具拧螺丝、拆除隔热材料等模拟拆卸设备的动作,通过探索人机协同作业模式,为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积累经验。
随后,景海鹏、陈冬站到视频通话位置,向习近平敬礼。习近平微笑着点头致意,并拿起电话同航天员通话。亲切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向地球上空约380公里的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人“航天梦”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十三五”时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载人航天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浩瀚宇宙,茫茫太空,中国航天将写下新的华丽篇章。 绝境自救 黄斌
那年初秋,我跟随父亲到海上去捞海菜。当时,父亲出海驾驶的是一条只有六马力的小船。这天,我和父亲驾驶着小船在离岸五六海里的海域上捞海菜。待暮色降临时,我和父亲已捞了满满一舱海菜。就在父亲发动起船准备返航时,天空骤然变得昏暗起来。父亲焦虑地看了看天空,根据多年闯海的经验,他知道马上就要起风了。为了减轻小船的载重,父亲一边把船舱里的那些海菜往海里扔,一边让我过来帮忙。我看着辛劳一天的收获,又白白地扔回到海里,心中感觉有些不忍。 果然,船舱里那些海菜还没有被抛干净,风暴已经携着恶浪迎来了。我们的小船犹如浮在海面上的一片枯叶,时而被掀上浪尖,时而又跌落下来,伴随着夜色一点一点地加深,我的心中也愈加变得恐惧了。 不知过了多久,风暴终于停下了,大海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而周围则是漆黑一片。我们船上的燃油耗尽了,发动机已停止了运转。父亲喘息着问我道:“你摸一摸水桶还在吗?” 我赶紧用手一试,才发现用来盛淡水的那只塑料桶翻倒了,因为盖子没盖严实,里面的淡水几乎都洒尽了。幸亏那几个馒头用塑料袋装着,没有遭到海水的浸泡。 我们的小船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流着,我哆嗦着问父亲:“现在,咱离海岸还很远吗?”父亲沉默了一会儿,镇静地说:“到天亮时就知道了。”
待到天亮时,周围却是汪洋一片。父亲思忖了一阵后,毅然用撑船的“漂钩”调整了漂流的方向。因为没有燃油,我们的小船行驶得异常缓慢。煎熬着到了中午,秋日的阳光烤得人透不过气来。父亲掰了一半馒头递给我说:“桶里只有一点点淡水,咱必须省着喝。”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水桶,喝了一口,而父亲只抿了一下,用来润润嗓子。 直到天黑时,还没看到岸的影子。父亲将衣裳脱下来,蘸上了一些油渍,然后用打火机点燃,希望能够被那些过往的大船发现,然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幸运。
熬到第二天时,桶里的淡水已经空了。我感到浑身像着了火一般,望着湛蓝的海水,再也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便偷偷掬起一捧海水尝了一口。我的举动被父亲发现了,他厉声呵斥道:“快吐掉!再坚持一阵,我们就到岸了!”父亲说这话的时候,眼圈红红的。 就在那个夜晚,父亲借着月光发现了海面上有浮动的“网漂”。父亲惊喜地把船划过去,并俯身捞起网绳查看了一下,发现上面没有海菜。父亲断定这是刚下的新网,附近一定有船。我们就顺着“网漂”的方向使劲划去,果然没过多久就发现了一艘渔轮…… 这次生死经历过去十余年了,我曾问过父亲:“当时,你真相信我们能够漂到岸上吗?”父亲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坚信自己。如果没有信念,咱俩也许早就葬身海底了。” 我仍不解地问:“记得当时我只尝了一口海水,你为什么要对我发那么大的火呢?”父亲肃然地解释说:“你知道吗?在那种情况下,海水就是慢性毒药!要是你经受不住它的诱惑,刚开始时只想尝一下,而接下来你就会忍不住喝它,结果只能是加速身体的脱水。” 至今,我仍经常回味父亲的这一番话。人生犹如海上行,
在绝境中父亲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 扔掉刚捞上来的海菜;省着喝仅有的一点淡水;将衣裳蘸上油渍点燃;厉声呵斥“我”吐掉海水;顺着“网漂”找到海轮等。 根据全文内容,为文章补充一个能揭示中心的结尾。
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遭遇到恶浪和风暴的袭击,面对痛苦与厄运的折磨,我们必须拥有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绝境里获得自救!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受到哪些人生启示。遇到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要学会理智的选择;丰富的经验是我们摆脱困境的重要条件;面对诱惑要学会拒绝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