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7 17:58:51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R·七年级语文下册14 驿路梨花瑶族哈尼族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民族呢?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作者从1959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作者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游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字词学习
简陋 倚 撵走 竹篾 麂子
修葺 晶莹 花瓣 陡峭 驿路
香气四溢 恍 惚lòuyǐniǎnmièjǐqìyínɡbànqiàoyìyìhuǎnɡhū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朗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全文的写作顺序有哪些?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插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解放军过夜盖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我”和老余投宿茅屋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茅屋的主人是谁见梨树,猜有人家见小屋猜主人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初误会再误会解误会回环往复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梨花 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实写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双关梨花一种花梨花姑娘雷锋精神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结构梳理驿路梨花发现小屋梨花小屋解除饥饿疲劳周到细心雷锋精神助人为乐老人诉说梨花小屋来历解放军热情赞美以花喻人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山区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写作鉴赏1.象征手法新颖。
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灿烂、美丽的“梨花”在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文中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都是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的直接描写反映其精神面貌的人物。而梨花、解放军没有出场,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口头描述他们的感人事迹进行的间接描写。拓展延伸有关梨花的诗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查找雷锋的相关资料,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然后和同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发挥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