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28 13: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1.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 )
A. 纺织业 B. 采矿业 C. 运输业 D. 餐饮业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
A.1亿亩 B.2亿亩 C.3亿亩 D.4亿亩
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
差。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具有反抗精神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
A.北京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八分之一
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21·cn·jy·com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统治者的政策推动
8.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突破了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9.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 B. 环境改善 C. 商业发达 D. 医学进步
10.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
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3万台左右,至道光
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3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3)分析材料二、三,比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龙展水平与英国的发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成中国逐渐落后的制度因素。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2.宋代与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古代经济影响深远。
材料一: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渭南文集》
(1)材料一是宋代谚语,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这些谚语的流行可以佐证我国农业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临安城)自大街(有三个商业区的御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珠宝)市,如遇卖买,动以万数;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2)阅读材料二,概括南宋临安城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材料三:如图所示

(3)依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清朝前期的人口与耕地数量表(部分)21cnjy.com
时期 人丁户口 耕地(含田地、山荡、畦地) 人均土地
顺治8年(1651) 10633326 2908584顷61亩 28.29亩
康熙49年(1710) 23312236 6631132顷24亩 28.45亩
雍正12年(1734) 27355462 8901387顷24亩 32.21亩
乾隆31年(1766) 208095790 7414459顷 3.56亩
--《清实录》、《清朝通典》等资料统计编制
(4)阅读材料四,写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中隐含的问题。
同步练习答案:
1.A 2.C 3.A 4.D 5.A 6.B 7.C 8.B 9.A 10.B21教育网
11.(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特别发达,商品经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的
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其综合国力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3)差距:中国仍处于个体手工生产,英国已开始向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发展。因素:日
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
12.(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2)人口多,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热闹非凡。
(3)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精耕细作,推广引进高产作物等。
(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耕地不断开发,但是耕地开发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人均土地下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