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课件 (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鱼我所欲也》 课件 (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1 20:2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孟子》鱼我所欲也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4.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学习目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作者简介课文朗读注意:
1 断句.
2 正音.听读课文听读课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听读课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课文同位合作结合注释与所学文言知识自译课文。
逐句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熊掌:得兼: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同时得到。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所想要的所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义:舍:生命正义舍弃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有甚于:苟得:恶:患:辟:比……更重要。苟且得到(生存),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wù,厌恶,与“欲”相反。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何不用也:莫: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没有。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是心:这种秉性。 不仅贤人有这种秉性,人人有这种秉性,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
豆:
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用脚践踏着。尔,助词。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
辩: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高位厚禄。(有)什么益处。侍奉。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词。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通“辨”,辨别。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
之谓:
本心: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相当于“称作”“叫做” 。赏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文章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论证这个论点:
⑴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⑵用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⑶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⑷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就用鱼和熊掌的比喻论对生与死的选择。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分析结构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分析论证。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第一段的层次: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2.理解本文的主旨。 赏读课文,玩味精粹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分析第一段: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小结: 《谈骨气》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分析第二段: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小结: 第二段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具体形象易懂。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比喻对比排比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总结全文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正面反面对比论证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非独—皆有—勿丧(人之初,性本善)(层进)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举例论证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蔽。 ?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 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延伸思考 生死观价值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或许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还不能深深体味其中所包括的丰富蕴涵,但我们一定已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座右铭! ⒈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与”通“欤”,语气词。“得”通“德”,感激。“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⒉一词多义 为
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介词,为了。动词,做。得到。通“德”,感激。此、这。这是。通“欤”,语气词。给予。⒊虚词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代词,他。助词,的。表并列,并且。表转折,却、但。表并列。表比较,比。表对象,对。⒈一箪食( )
⒉一豆羹( )
⒊蹴尔而与之( )
⒋不屑( ) dāngēngcùxiè4 写出下列划线字的拼音。⒈鱼我所欲也。
⒉二者不可得兼。
⒊故不为苟得。
⒋是亦不可以已乎。想要兼得,同时得到苟且偷生停止、放弃5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见了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⑴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⑵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7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