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1 20:35: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1张PPT。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
3.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劳苦人民的精神。文体常识歌行: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诗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分类,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歌行属于古体诗。特点:一、篇幅可短可长,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作者简介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的人生经历--战乱流离人物评价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杜工部诗话选》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宋司马温公《续诗话》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清《全唐诗》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背景资料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成都杜甫草堂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怒号() 三重( )茅 挂罥( ) 塘坳( )
俄顷( ) 布衾( ) 丧( )乱 广厦( )突兀( ) 检查预习【答案】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广厦(shà)突兀(wù)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__________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_____
(3)自经丧乱少睡眠 ___________
(4)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_____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__________ 检查预习①通“现”,出现 ②保护,庇护 ③指安史之乱 ④如何能得到⑤高耸的样子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6分)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检查预习【答案】(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4.文学常识填空。
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_____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_____。 检查预习答案: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古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 文体理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朗读节奏划分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音
叙事记实文章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情议 论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群童抱茅,诗人叹息屋漏床湿,彻夜难眠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怀,崇高理想饱尝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这首古诗描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思想境界。 主旨归纳【文本探究】(一)1.本诗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②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③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④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思想境界。
?【文本探究】(二)2.诗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境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答案】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境遇之惨蓄势。【文本探究】(三)3.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答案】不是。因为困穷。是结尾的伏笔。【文本探究】(四)【文本探究】(五)5.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案:
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文本探究】(六)6、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 答案: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写作特色(一)一、叙事层次清楚。在叙事上,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中心点,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体现出叙事的层次美。从自然变化来看,以风来、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来看,以此按照下午、傍晚、入夜、深夜来写。从屋破过程来说,就是按狂风卷茅草,群童抢草,屋漏雨湿的过程来写。无论从哪个角度开看,都是很有次序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有层次地、全方位地表现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给杜甫及其一家人带来的不幸遭遇,也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写作特色(二)二、意境博大开阔。这首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在细致描写了自己所遭遇的困难的同时,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道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而对于自己及其家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使整个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使得诗歌的审美意蕴的到更好的体现。写作特色(三)三、节奏鲜明有致。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歌,不但体现了歌行体诗歌自然流畅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了节奏的鲜明的特性。全诗句式基本上是七言,同时,诗人兼用了二言(“呜呼”)、九言(“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吾庐独玻受冻死亦足”等)、甚至十一言(“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造成语言上的参差错落,具有大起大落的语势特点,同时,短句的急促,长句的缓慢,不但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现,而且增强了诗歌节奏感和感染性。当堂检测(1)1.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答案:安史之乱 杜甫的《春望》。当堂检测(2)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高者挂卷长林梢: ⑵唇焦口燥呼不得:
⑶秋天漠漠向昏黑: 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⑴高者挂卷长林梢:高。
⑵唇焦口燥呼不得: 喝止不住。
⑶秋天漠漠向昏黑: 接近。
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当堂检测(2)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高者挂卷长林梢: ⑵唇焦口燥呼不得:
⑶秋天漠漠向昏黑: 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⑴高者挂卷长林梢:高。
⑵唇焦口燥呼不得: 喝止不住。
⑶秋天漠漠向昏黑: 接近。
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当堂检测(3)【答案】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______并渲染了特定的_____;二是烘托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 (1)点明时间,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威力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4)-----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威力之大的句子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当堂检测(4)-----理解性默写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
【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载,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释:①挺节:坚守节操。②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③骚雅:诗歌。骚,代指屈原《离骚》。雅,大小雅,代指《诗经》当堂检测(4)-----对比阅读当堂检测(4)-----对比阅读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俄倾: (2)何由彻:
(3)亡走凤翔: (4)营:【答案】(1)俄倾:一会儿(2)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 (3)亡走凤翔: 逃到凤翔(4)营:建造当堂检测(4)-----对比阅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2)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答案】
(1)被子使用时间过久冰冷如铁,小孩子睡觉乱动将被里子踢破。
(2)县令准备船只前去迎接,杜甫才得以归来。当堂检测(4)-----对比阅读3.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答: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逢战乱,到处逃难,处境艰难。当堂检测(4)-----对比阅读4.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段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暗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忧时伤生,情不忘君。”
C.乙文对杜甫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和崇高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答案】 D(“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与分析错误,杜甫是现实主义风格。) 作业:
任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卖炭翁》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字数不少于500字。【示例】 卖炭翁?
在北京城内,有一个卖炭的老爷爷,他整日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使得他那被烟熏火燎的脸上满是灰尘,两鬓斑白,十个指头也被熏得发黑。?
这一天,天还没亮,老爷爷就起来吃了几口冷馒头,拉上车去山上砍柴烧炭了。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艰难地前行。到了山上,老爷爷用那枯瘦的手开始砍树烧炭,他想到卖了炭后,自己这几天的生活有了保证,还可以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了,老爷爷特别高兴,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东方终于露出了鱼肚白,老爷爷驾着马车下山了,他要到集市上去卖炭。这时,一阵寒风吹来了,老爷爷禁不住打了个寒颤,他想:唉,这日子可真苦啊!我每天这么起早贪黑的工作,可到头来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想到这里,老爷爷又深深地叹了口气。?
昨天晚上,城外下了一尺深的大雪,虽然老爷爷很冷,但他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样炭才能卖个好价钱。天渐渐亮了,牛困人饥,老爷爷便在市南门外的泥水中休息。这时,两个士兵骑着马来了,手里拿着文书,说是皇上的诏命,要把那一车炭拉走,老爷爷一听,急了:“使不得,使不得呀,是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你们可不能拉走呀!”可这些可恶的士兵哪能听呀,他们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缎系在了牛头上,来作为这一车炭的价值。?
老爷爷一听,被气得坐在泥水中,半天没缓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