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计民生的改善 同步练习(含答案)【岳麓新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国计民生的改善 同步练习(含答案)【岳麓新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20 13: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国计民生的改善 同步练习
知识点1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1.新中国由“旧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向“新四大件(彩电、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再到“手机、电脑、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的转变,这说明了经济发展最终反映在 (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综合国力的提高
D.社会财富的增长
2.1972年,有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那么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
A.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B.人们用来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饭
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只有灰色和蓝色两种
D.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知识点2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3.下列是佛山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此表不能说明 ( )
(单位:公斤)
时间
粮食
肉类
禽类
奶类
1978年
l23.6
19.2
1
6.5
1996年
73.5
32.8
10.7
21.4
A.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
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
C.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
D.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
4.人们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下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 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C.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哭三顿难见油
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综合点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
6.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 )
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 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A.①②④ 8.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拓展点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出了浮肿病。今天的人感到奇怪:“我们今天每月吃了21斤呀,为什么你们会饿出浮肿病呢?”因为今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吃饭”这个词汇,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吃菜”的意思。而20世纪60年代,每月仅有3两左右的油和肉。在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和郊外挖野生植物的块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的不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了一种时髦。过去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菜,渐为人们青睐,上了餐桌。很多天然草地上的野菜,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高维生素含量的野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食疗兼宜,这几年不断被开发利用,而且具有很广阔的前景。21cnjy.com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吃野菜”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20世纪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出了浮肿病。”这是真的吗?
为什么我们今天每月还吃不了21斤,而当时还会饿出浮肿病来呢?
答案:
1.B
2.A(点拨: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在1988年建成通车的。)
3.D 4.C 5.B
6.C (点拨:改革开放前人们才凭票购物,因此含有②的选项就是错误的。) ‘
7.(1)材料一中“吃野菜”是为了充饥;材料二中“吃野菜”是为了健康,丰富食品样式。
(2)是真的,20世纪60年代,正是三年困难期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落后。 21教育网
(3)现在食品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副食、肉食、果品等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