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循环与运输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循环与运输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4-20 16: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循环与运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说出心率的定义。
2.能举例说明哪些因素能影响心率的变化。
3. 能举实例说明新技术如何帮助人们解除疾病。
方法与过程:
1.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2.能想出2种以上测量和计算心率或脉搏的方法。
3.能通过挤压网球推测并描述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4.能初步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5.能运用一种调查的方法寻找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技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将自己的方法或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以往学过的方法探究与“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人体循环系统图,医用听诊器,计时工具。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工厂要不断地运来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并要运走它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和废物,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运呢?
学生: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教师: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我们可以用运输系统来概括。也就是说,一个工厂需要一个运输系统。我们的人体好比一个工厂,也需要一个运输系统,需要把肺吸进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运到全身各处,也要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那么,人体的运输系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进行新课:
1.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汇报:
(1)出示人体循环系统图。
教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呢?
学生:观察水泵及食品传送图,从中寻找答案。
(2)测量心率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A.分组制作简易听诊器。测一测自己和同学的心率,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B.计算自己在一天中心跳的次数。
心率×24小时×60分
3.心脏的工作原理。
A.情景创设
用一只手握柱一个网球(或较硬的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
问题1:体验手的感觉。
问题2:用力挤压网球后手的感觉如何?由此联想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B.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反复握拳,体验心脏的工作。
提问:谈谈你的感受?
三、教师讲述: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教师:我们用简易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脏跳动,我们还可以用摸脉搏的方法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脉搏?
学生:观察后汇报摸脉搏的情况。
教师:心跳和脉搏的频率一致吗?
学生:一致。
四、当堂检测:课时练上面的习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循环与运输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工具:听诊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2.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收缩——血液进入血管——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一天中我们的心跳快慢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时候会感到心跳加快,全身发热,甚至流出汗来。那么,心跳的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1.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2.提出问题: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假设。
教师: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学生: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3)分组开展探究活动。
(4)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跳加快时,输送到全身的血液增多,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3.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教师: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病痛,甚至重新获得生命;你知道哪些医疗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又是怎样帮助人们的呢?
学生:交流自己组搜集到的有关医疗方面的新技术。
三、教师讲解:
四、当堂检测:课时练上面的习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循环与运输
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紧张。
(2)吃辣或烫的东西。
(3)……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