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 第一节 形成视觉的条件 光的反射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
2.能正确描述光的反射规律
3.能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二.课前预习
1.在练习射击时,要"三点一线"才能射得准,即眼睛、枪上的准星和射击目标要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依据 原理。
2. 阳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它们发光吗 ,它们通过 把光传播到我们的眼里。
3. 叫法线。 叫入射角。 叫反射角。
在右图中,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
是法线, 为入射角, 为反射角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等于/不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 (在/不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在法线的 (两侧/同侧)
5.如果表面是光滑的,那么光在它上面发生的反射叫 反射。如果表面是粗糙的,则光在它上面发生的反射叫 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应遵守光的 。
三.课内导学
(一)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
活动:观察演示台上的物体
先阅读本活动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本活动。
结论:
1.人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线,物体必须 或
2.我们的眼必须在光传播的 ,并且被眼接收
3.光信息必须能被我们的 所感知。
(二)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在任何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被反射出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认识入射光线AO,入射点O,法线ON,反射光线OB,入射角i,反射角r。
3.活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分组完成1和2。
(2)按照课本2-1-2(a)所示的方法,完成4、5和6,并记录在课本表格中。
(3)光从BO方法入射,重做4、5和6,观察现象。
小结:
1)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 ,反射角始终等于 。(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先有入射角,再有反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完成步骤7。
小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并且分居在法线的
光的反射规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镜面反射,漫反射
实验:
1.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亮的光斑
2.太阳光斜射在白纸上则不会在墙上产生光斑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现象?
结论: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如果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是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但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規律。
(四)学习画反射光路图
1.如图所示,已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2.如图所示,它表示入射光线p和它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Q的一部分。试用
作图法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3.如图所示,1、2是某一发光点且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试用作图
法确定A点的位置。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五)完成课本中的练习。
五.学后反思
1、光的反射:光射在物体表面上被物体反射出去一部分的现象
2、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光的反射定律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 第二节 光的折射
1. 学习目标。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的主要特征。
2. 正确描述光折射的规律。
3. 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课前预习
1. 自然界中的光不总是在一种介质(如空气)中传播,光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不仅发生 现象,还会发生 现象。
2.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 现象,叫光的折射。
3. ________与________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4. 光从空气斜向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 改变。
三.课内导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活动: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
分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现象并进行交流。
2.演示:让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到光线在界面处改变了传播方向。(如图1)
小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把发生偏折的这条光线叫做折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
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的特点
1.观察老师的演示:让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如课本图2-2-4所示。观察光束在空气和水中的径迹。
现象:
(1)当光是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 (改变/不变);入射角 度,折射角 度。(如图2)
(2)当光从空气斜向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 (靠近/离开)法线的方向偏折。即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如图1)
(3)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那么,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光线又偏向哪里呢?
2.把一块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在纸上描出它覆盖在纸上的轮廓(课本图2.2.5)。
猜一猜:用一束光斜射向玻璃砖,光束进入玻璃砖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束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的光束又会向哪个方向偏折?画出你的猜想。做一做:看看与你的猜想是否一致。
(1)光是否仍沿直线传播? 。
(2)发生几次折射? 。
(3)每一次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 。
结论: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靠近/离开)法线方向,即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
2.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如图)
总结:实验结果表明:光从空气斜向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 改变。
4.在上面用手电筒将光射向水面或玻璃时,是否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呢?
小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不仅有折射现象,而且还有反射现象存在。
(三)折射现象的例子
①水中物体“变浅”。 ②透过玻璃(或水)看物体“错位”。
③海市蜃楼。
(四)完成课本中的练习。
五.学后反思
1.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r小于入射角i;由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r大于入射角i。(即: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是大于水(或玻璃)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特殊光线:光垂直表面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透镜的构造,会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透镜的中心、主轴、焦点、焦距等概念。
3.初步学会画透镜的特殊光路图。
二、课前预习:
1.连连看:用线把下列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名称连起来。
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
胶片 晶状体
2.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
3.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__________透镜。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观察眼睛
1.同桌相互观察对方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是 。(有关名称可以问老师)
2.观察眼球模型,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
3.观察照相机的结构。
4.眼球与照相机的结构比较
外形:整个眼球壳——球形暗箱;
结构:(1)虹膜中央的瞳孔——照相机的光圈;(2)视网膜——底片或数码感光装置;
(3)角膜和晶状体——照相机的镜头;(4)晶状体——凸透镜。
小结:照相机上有个关键部件——凸透镜,光线在凸透镜上会聚而成像;相对应的,我们的眼球也有个关键部件——晶状体,它有着凸透镜的功能,会把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二)透镜
1.透镜分两类: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右图中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属凸透镜的有
属凹透镜的有
近视眼镜是 透镜,老花镜是 透镜,照相机镜头是 透镜,放大镜是
透镜。
2.不只是玻璃,只要透明的物质,都可构成透镜。用冰也可做透镜,水晶也可以,树脂也可以,现在眼睛镜片不是用树脂镜片吗?滴在玻璃板上的水滴也可当作放大镜一即凸透镜
3.演示:让平行光线从一侧射入,观察经凸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想一想,画一画:如果在凸透镜的焦点F上放一只小灯泡,光经过凸透镜后将如何折射?
注意:你要感受发散和会聚的含义,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手势体验理解。
4.关于透镜的描述和名称:中心(光心)、主轴、焦点、焦距
主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的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轴。
焦点:跟主光轴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轴上的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符号:F
跟主光轴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光线反向延长线在主轴上的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符号:F,一个透镜有两个焦点,一般地,我们在作图时把两个焦点画在关于中心对称的位置上。
焦距:从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符号:f
5.学习画光路图。认真按老师的要求画图。
(三)活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按课本P30活动分组进行),把观察到现象记录在课本上,并与组内同学交流。
活动:制作水透镜
横看凸透镜、竖看凹透镜 水多凸透镜、水少凹透镜
五、课后反思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具有发散作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用其特点说明凸透镜的日常应用。
2.会通过实验测凸透镜的焦距,并养成仔细观察、记录和质疑的好习惯。
3.知道实像和虚像及其它们的区别。
二、课前预习: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__。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三、课内导学:
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本实验可在光具座上进行)
(一)提出问题:
(二)建立假设:(1)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 因素有关;
(2)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 因素有关。
(三)实验与收集证据
1.选择一个凸透镜,测量并记录它的焦距f= 厘米。
2.组装调整仪器。用蜡烛作物体,一块毛玻璃板作光屏,承接蜡烛的像。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在桌面上,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调整毛玻璃屏和蜡烛的高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整在一条直线上,在三角底座旁放一把刻度尺。
3.以凸透镜为基准,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两倍焦距的距离并作出标记。将烛台放在离凸透镜尽可能远的位置(大于两倍焦距),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4.把蜡烛移近凸透镜至物距位两倍焦距的距离,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进几厘米,改变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使光屏上出现一个蜡烛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6.凸透镜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倒立、缩小的像 1
2
倒立、等大的像 3
倒立、放大的像 4
5
7.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使得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通过凸透镜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在成像处放一块光屏,能在上面观察到蜡烛的像吗?
实像、虚像及其它们的区别
凡是实像都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用光屏接收,凡是虚像都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用光屏接收;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相对于物),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凡是实像都与物分别位于透镜的两侧,凡是虚像都与物处于透镜的同侧.
我们能够看到虚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进入眼,经过大脑作用,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光好像是从像点发出的,但并非真正来自像点。
两个重要的分界点
对凸透镜来说,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 2倍焦距位置是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2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实像.
(四)完成课本练习。
五、课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2.4 视觉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模型和图片的观察,理解人的眼睛构造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2.了解人的视觉怎样形成。
二.课前预习
1.瞳孔的周围有_______,它由_______构成,能根据光线的强弱随时调节中央_______的大小。当光线强时,虹膜扩张,瞳孔________;当光线弱时,虹膜收缩,瞳孔_______。
2.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__________(选填“减小”、“变长”),相当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远处物体的光线就正好聚焦在___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__________(选填“正立”、“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的_____(选填“虚”、“实”)像。
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把接受到物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信息转换为可在视神经中传输的信息,通过__________把这些信息传入脑中,再通过_________的整合作用,使我们形成视觉。
三.课内导学
认识眼球的结构(演示眼球的模型或展示眼球的图片)
能指出眼球中的瞳孔、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1.活动: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
(1)虹膜在________周围,由_______构成。不同肤色的人颜色是不同的,你同学的虹膜颜色是__________。
(2)观察:用手电筒照射右眼,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2.阅读课本P35,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眼既能看见近处的物体,又能看到远处的物体呢?
3.人的视觉形成:外界物体发射来的光线经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的折射,穿过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形成物像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形成视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4.阅读视网膜上的倒像
出生的婴儿睁眼看到的物体是正的还是倒的?_______________。
5.活动:验证盲点的存在。
6、阅读小资料:神奇的眼
7、分组活动:用单眼和双眼观察。
五.学后反思
1.人的眼睛构造特点,人眼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解释人的视觉形成。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2.4 视觉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光学原理及其矫正原理。
2.增强用眼卫生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二.课前预习
1.近视眼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看不清 的物体,通常用配戴 镜来矫正。
2.远视眼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看不清 的物体,通常用配戴 镜来矫正。
3.近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______方,使物像模糊不清。
4.远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______方,使物像模糊不清。(以上两题均填与眼球结构有关的因素)
三.课内导学
(一)近视眼及其矫正
1.活动: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为个活动很重要,是考试的热点内容)
用凸透镜代表眼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在凸透镜的前方放置近视眼镜,把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之外,调整光屏和透镜之间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代表近视患者戴上眼镜看清了远处的烛焰
(1)记录此时透镜到光屏的距离s1=____________
(2)取下近视眼镜后,观察光屏上像_______________
(3)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清晰,记录此时透镜到光屏的距离s2=____________
(4)比较s1___________s2
结论: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经过晶状体调节后,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前/后)方,其眼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 来矫正。
(二)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方法是配戴___________。
(三)阅读有关材料
1.聋哑人和盲人的信息接收
聋哑人通过_______________来接受信息,盲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接收信息。
2.阅读:动物的眼
3.阅读:远点、近点和明视距离
(四)完成课本中的两个练习题。
五.学后反思
1.近视眼形成的光学原理及其矫正方法。
2.远视眼形成的光学原理及其矫正方法。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2.5 视觉的延伸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了解平面镜在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二、课前预习
1.回忆光的反射规律: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___两侧;②________角等于_________角;③____________线、___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上。
2.补全下列光路图:
3.当你站在平面镜前时,你在平面镜中能看到自己的像,镜中的你与你本人一样大吗?____________;当你远离平面镜时,镜中你的像将会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请你结合课本中的实验,说说如何才能用实验说明你的观点?
三.课内导学
(一)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
(1)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_______________;(2)平面镜可以___________。
2、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1)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按课本探究活动要求,进行分组探究。把你们的猜测和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相应的地方。
(2)实验中弄清下列问题并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①棋子像与棋子的大小相等吗?
②棋子的位置与棋子像的位置是否在同一条纵线上?
③棋子到玻璃板的距离和棋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平面镜成像规律: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像的性质
(1)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
(2)从A点作出两条光线,作出发射光线进入人眼,此时人眼感觉光线是从镜后的A’点发出的,而实际A’并无光线发出,A’就是A的虚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图
【利用】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反射光线相当于虚像直接发出的光线。
【例题】完成图(1)的光路图
[方法一]:根据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二]: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图:①利用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出点光源S的像S’。②把S’与入射点相连并延长(注意虚实线)
【练一练】根据下图中的两条反射光线作出点光源S的位置。
(四)平面镜的应用:潜望镜等。
五、学后反思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的大小_________;(2)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3)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4)平面镜成_______像。
2.平面镜的成像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
# §2.5 视觉的延伸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球面镜的特点和应用。
2.了解望远镜的光学结构,能定性说明两个凸透镜之间的关系。
3.了解显微镜的光学结构,能定性说明显微镜的原理。
二、课前预习
1.中间_____,边缘_____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让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_______,用字母_____表示,它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
2.人类探究和洞察宇宙需要用到___________,要了解微观世界需要用到____________。
3.举出是凸面镜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举出是凹面镜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
4.天文望远镜分两类:一类是折射式望远镜,它的原理是使用_____个凸透镜,一个靠近人的眼睛的叫_____镜,另一个叫______镜;还有一类望远镜叫_________________,它主要是利用_________镜来聚光的。
三、课内导学
1.球面镜
⑴生活中除了平面镜外还有球面镜,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
⑵生活中哪些是凸面镜?哪些是凹面镜?它们对光线起什么作用?
2.望远镜
⑴活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透镜观察物体(分组进行)
A:以小焦距透镜作目镜时,看到的物像与物体相比较,不同的是 。
B:以大焦距透镜作目镜时,看到的物像与物体相比较,不同的是 。
⑵望远镜的常见种类,阅读课本相应内容,了解其原理和优缺点。
折射式望远镜。
反射式望远镜。
3.显微镜
⑴观察显微镜的光学结构,说说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⑵显微镜的光学原理是什么?
(3)40倍的物镜和100倍的物镜相比,焦距较小的是 。
4.阅读:光污染
5.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了解球面镜的特点。
2.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第二章 光与视觉复习
1.所有的反射光线都遵循光的 ,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 ,反射角 入射角。反射现象可分两来类:
和 反射,漫反射是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了,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像,光发生折射时遵循以下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当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3.平面镜成像是指由于发生了光的 现象而形成像的一类现象,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像,像和物体大小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它们的连线与镜面 。
4.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F,称为焦点;焦距:从透镜中心到 的距离;物距: 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到凸透镜的距离。
5.实像是 会聚成的, 成像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成像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看到。
6. 凸透镜成像光路中有三条特殊光线,画出下图三条光线的出射光线:
7.当物距 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f时,凸透镜成 、
的 ;当物距在2f到f之间时,凸透镜成 、 的实像;当物距 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8.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眼的 在视网膜上成像,由视网膜上的 细胞把接受到的信息转换为可传输的信息,并通过 传入脑中,再通过大脑的整合作用,使我们形成 。
9.患近视眼的人观察远处物体时,因眼球过凸而使光线汇集成像在视网膜的 ,所以应配戴 进行矫正,患远视眼的人可配戴 进行矫正。
#10.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透镜(或凹面镜与透镜组合)成像的应用,它们的发明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视觉能力。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第二章 第一节 形成视觉的条件 光的反射
二.课前预习
1.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2.不发光,反射。3.通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叫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地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地夹角叫反射角。AO OB ON i r
4.等于;在 ;同侧 5.5.镜面 漫 反射定律
三.课内导学:
(一)人看到周围物体的条件:
1.发光 反射光2.方向3.大脑
(二)光的反射:
变化 入射角 同一平面上 两侧;
(四)
第二章 第二节 光的折射
二.课前预习
1.反射 折射 偏折 2.偏折 3.折射光线 法线 4.偏向;偏离;同一平面内;不。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二、课前预习
1.1.凸透镜对晶体状 光圈对瞳孔 胶片对视网膜
2.A、B、D 中央厚边沿薄 C、E 中央薄边沿厚 3.会聚 会聚 发散 发散
第二章第三节 眼、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会聚 11 (2)同一高度 蜡光屏中心 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放大 投影仪(或幻灯机) 靠近
三、课内导学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的焦距
第二章 光与视觉复习
1. 反射定律 同一平面 两侧 等于 镜面 漫 2.折射 同一平面 两侧 大于 大于 3.反射 相等 相等 垂直 4.会聚 发散 焦点 物体 像 5.实际光线 会 不能 6.略 7.大于 倒立 等大 实像 倒立 放大小于 8.晶状体 感光 视神经 视觉 9.前 凹透镜 凸透镜
N
N
图1
图2
·
·
F
F
O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 ___ 审核人___ 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第四章 第一节 磁现象(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磁性、磁体、磁极和磁场。
2、知道N极、S极规定,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磁化现象。
二.课前预习
1.物体能够吸引 、 、 等物质的性质叫做 ;具有 的物体叫做磁体.磁体有广泛的应用,许多物体上都有磁体,请你举出两个应用磁体的实例① ,② 。
2.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 的部分叫磁极,磁极总是_______出现的,同名磁极 ,异名磁极 。
3.我国古代制造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 ,它是用天然的 琢磨而成的。
三.课内导学
(一)磁性、磁体和磁极
1.磁性:物体具有吸引 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 的物体。认识老师出示的部分常见磁体,记住它们的名称。
3.磁极:磁体上磁性的地方。
活动:图4.1.1,说明条形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_________,磁性最弱的地方是__________。
磁极命名: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表示;指北的磁极 叫___________极,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
4.阅读:司南
(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观察老师的演示:两块条形磁铁,同名磁极靠近,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异名磁极靠近,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2.观察老师的演示:悬空的磁环,这个现象说明:
①同名磁极相互_____________;
②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__________(“不需要”或“需要”)磁体相互接触。
(三)磁化
1.分组活动:被磁化的回形针
①回形针本身_____(“有”或“没有”)磁性;
②当有磁体靠近时,回形针之间_______(“能”或“不能”)相互吸引;
③回形针之间的磁力作用__________(“不需要”或“需要”)磁体相互接触;
2.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被磁化的物体,靠近磁铁磁极一端出现______磁极,远端出现_____磁极。
3.思考,图4.1.4悬空的磁环与图4.1.5被磁化的回形针两者间的共性。
①都有______________;
②这些物体之间的作用力_________(“不需要”或“需要”)磁体相互接触;
说明: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磁场。(有关知识在下节课学习)
(四)完成课本练习1、2。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 审核人___ 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第四章 第一节 磁现象(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磁场的特点及模拟磁场的方法;
2、知道磁感线包含的意义;
3、知道地磁场,知道小磁针具有指向性的原因。
二.课前预习
1、磁体周围空间存在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用两块条形磁铁做实验,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他得到磁极间力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 。这个实验属于探索性的 (填"定性"或"定量")实验。小明进一步发现磁极间磁力的作用并不是由磁极直接接触而产生的,而是通过磁体周围的 产生的。图中的磁圆环能悬空浮起,就是由于磁圆环间 的相互作用
3、靠近磁极处的磁感线分布较 ,表示该处磁场较 ;远离磁极处的磁感线分布较 ,表示那里的磁场较 。
4、磁铁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铁的_______极出来,回到磁铁的_______极,任何一点的___________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___________极所指的方向一致。在磁体内部磁场方向是___________。磁感线是 曲线。
5、地磁北极在___________附近,地磁南极在___________附近。
三.课内导学
(一)磁场和磁感线
1、观察演示:图4.1.6--图4.1.8铁粉被磁体磁化后,在磁体周围形成的分布(形状与疏密程度)。
①不同形状的磁体,周围铁粉分布的形状特征及其区别,加以记忆;
②铁粉在磁体周围不同位置排列的疏密程度与磁体不同位置的磁性强弱关系。
2、观察演示:同名磁极间的铁屑分布和异名磁极间的铁屑分布。
3、分组活动: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磁针指向的变化。
4、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
(2)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各自磁场间的想互作用。即磁场对放在其中的磁体(包括磁化后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分布可以用细铁屑显示出来,不同开关的磁体其周围的磁场分布也不同。
(4)同一个磁体周围一同地点的磁场强弱不同,铁屑排列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反之亦然。
(5)磁场是有方向的。磁场的方向就是放在其中的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看教师板图)
(6)磁场能把放在其中的铁、钴、镍等物质磁化。
5、磁场模型建立——磁感线(假想曲线)
①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_______________;
②磁场中的磁感线从磁体的_____极到_____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磁体的___极到____极,是一条______曲线;
③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的磁场方向。
5、练习画磁感线与图4.1.6 ~ 图4.1.8铁粉分布比较。
(二)地磁场
1、活动:制作简易指南针。
2、指南针的指向性——始终指示南、北方向的原因
①同名磁极相互_____,异名磁极相互_____;
②结合图4.1.15,二力平衡
可以证明,地球本身是个_______;地理的南极是地磁场的________,地理的北极是地磁场的__________;
由于地理两极跟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
3、地磁场对地球生物的意义及各类生物对地磁场的利用。阅读有关材料。
(三)完成课本练习3。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4.2 电流的磁效应(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可以生磁——奥斯特实验。
2、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特点,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特点。
4、学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第一个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
2、奥斯特实验表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与 的相似。
4、右手螺旋定则,①用右手握住_______;②弯曲的四指沿螺线管上的电流_______;
③大母指要与四指____ ____;④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的_____极
三.课内导学
(一)奥斯特实验
1、小磁针可以探测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方向
实验:①一条形磁铁N极靠近小磁针的N极,现象:小磁针发生_________;
②移走条形磁铁,小磁针依旧指向南北;
说明:当小磁针指向发生偏转时,周围一定存在磁场。
2、活动:研究通电直导线周围有磁场(如图)
①导线在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和最 终指向;
②导线在小磁针下方,观察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和最 终指向;
③导线在小磁针上方,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和最终指向;
实验结果:①②实验现象说明:电可以生磁,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③实验现象说明: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二)直线电流的磁场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模拟(参照,磁铁周围磁场分布利用铁屑模拟的方法,磁场方向利用小磁针);
观察铁屑分布:
1、 靠近导线处密,远离疏;
2、 分布在与电流垂直的平面上;
③、以电流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观察小磁针指向:磁场方向(沿电流方向观察),顺时针方向(如图)
(三)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参照,磁铁周围磁场分布利用铁屑模拟的方法,磁场方向利用小磁针);
1、活动: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2、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1)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相似,如下图;
(2)磁极判断可用右手螺旋定则,如下图。
(3)磁极与电流方向有关。
3、练习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老师可多安排几个)并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4.2 电流的磁效应(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流大小及线圈匝数多少有关。
2.会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知道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具有的优点。
二.课前预习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利用________来实现;电磁铁的极性可以用 来实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用 来实现。
2、电磁铁磁性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课内导学
(一)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
活动1 螺线管的磁性强还是电磁铁的磁性强
(1)如图所示,给螺线管接上6伏电源后,当闭合开关时,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这说明了什么
用通电螺线管去吸引电磁铁上的衔铁,衔铁没有被吸引,这是为什么
(2)如图所示,给实验室里的电磁铁接上6伏的电源后,电磁铁非但吸起了衔铁,在衔铁的挂钩上挂上500克钩码,衔铁也没有掉下来。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2 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制作两个螺线管:
用硬卡纸卷成两个纸筒(长都是4厘米,直径分别为O.8厘米和1.2厘米),用两根长约3m的漆包线(直径选用1毫米和1.5毫米)分别密绕在纸筒上做两个螺线管。
(2)用小刀把两个线头的绝缘漆刮去,并接在一节干电池的两端,把通电螺线管的一端移到挂在细弹簧下面的铁质钩码下,观察弹簧的伸长长度的变化。
(3)把一节干电池变为两节串联电池组做电源,重复实验,你又有什么发现 。请分析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4)当大小两个线筒上的线圈串联起来后套在一起,通以电流,重复实验,你又什么发现
分析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5)在线筒中插人一枚大钉子,重复实验,你又有什么发现
分析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大量实验表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单位长度上的 、 及线圈中是否有 有关。
(二)电磁铁及其优点
1.电磁铁: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讨论归纳电磁铁的主要优点(与永磁铁相比较):
①
②
③
五.学后反思
1.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单位长度上的 、 及线圈中有否 有关。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 ,通过线圈的电流越 ,螺线管的磁性越 ;插入铁芯,螺线管的磁性大大 。
2.电磁铁的主要优点是:(1) ;(2) ;
(3)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4.2 电流的磁效应(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铁有广泛的应用。
2.知道电铃、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了解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能尝试书写设计方案。
二.课前预习
磁性强弱由什么来决定的?请尝试设计一个磁性强弱可以控制的电磁铁,画出它的电路图。
三.课内导学
(一)电铃
1.观察电磁式门铃的电路示意图,了解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你能想像出当开关闭合后,各部件是怎样工作,电铃是怎样发声的吗
(1)电铃的结构如图所示。
(2)电铃由 、衔铁、打锤等组成。
(3)电铃的工作原理:
(二)电磁继电器
利用电磁铁的工作特点,制成的电磁继电器结构模型如图A所示,它实际上是一个磁控开关。
当所它接到B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将产生一系列的动作,断开开关后,又会产生一系列的动作,你能分析其工作过程吗
简要分析:
小结
1.电铃、电磁继电器等都是利用 来工作的。
2.电磁继电器的作用:
3.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三)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
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做一件事,大致要经历三个步骤,例如往杯子里倒水,甩眼睛观察水倒满了,于是大脑发出指令停止倒水,通过骨骼肌完成停止倒水的动作。
这三个步骤可概括如下:
任何自动控制系统也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功能示意框图如下:
例:如图所示,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的温度自控器。控制箱中
的电热丝是发热元件,金属丝A固定在水银温度计液泡中始终与水银接触,金属丝B的高度可以调节,把温度计的水银液泡放在控制箱内。试根据此电路图分析温度自控器的工作原理。
(四)完成思考与讨论。
五.学后反思
1.电磁继电器实际上是一个由 控制的自动开关,主要有 和 两部分组成。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
2.用电磁铁原理设计自动控制电路。
第四章 磁复习
1. 叫磁体,任何磁体都有 个磁极,一为 ,另一为 。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2.使 的物体得到磁性。
3.任何磁体周围都存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磁场发生的,用 可形象地表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的强弱与方向,它的方向从“ ”极发出,回到“ ”极。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 有力的作用。某点磁场的方向即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 指向。
4.磁针具有指向性是由于地磁场对性 的作用,地球表面的磁感线大致是由
南向北的。
5.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 。电流的磁场方向跟 有关。
6.通电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和N极所在位置的关系可用 定则判定。
7.内部带有 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
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 和 来调节;③磁极可由 和 来改变。电磁继电器是电磁铁的重要应用之一。
第四章 磁 单元练习
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 第一节 磁现象(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铁、钴、镍 磁性 磁性 磁铁吸引铁屑 磁铁吸引大头针
2、磁性最强 成对 互相排斥 互相吸引 3、指南针 磁石(Fe3O4)
第四章 第一节 磁现象(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磁场
2、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定性 磁场 磁场
3、密集 强 稀疏 弱
4、N S 磁场 N 从S极到N极 封闭
5、地理南极 地理北极
三.课内导学
磁感线
① 强弱 ② N S S N 封闭 ③ 方向
地磁场
1、①排斥 吸引 ② 大磁体 北极 南极
2、书本P88 小资料
4.2 电流的磁效应(第一课时)答案
【课前预习】
1、奥斯特
2、①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②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3、条形磁铁
4、①螺线管 ②方向 ③垂直 ④ N
4.2 电流的磁效应(第二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通、断电 改变电流方向 改变电流大小
2、线圈的匝数 电流大小 是否有铁心
三.课内导学
活动1 (1) 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 因为螺线管产生的吸引力小于衔铁的重力
(2) 电磁铁产生的磁力很大
活动2 (2) 磁场对钩码磁化后相互吸引,使得弹簧伸长
(3)弹簧的伸长长度比原来长。
(分析:线圈中的电流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也增大的缘故。由此可见,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跟电流的大小有关)当线圈匝数不变时,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4) 弹簧伸长长度变长
通以相同的电流时,线圈匝数越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越强
(5) 弹簧伸长长度变长
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有否铁心有关,通电螺线管中插入铁心,磁性就大大增强
线圈匝数、 电流大小 铁心
二.、电磁场的优点
磁性有无可控;磁性强弱可控;磁场方向可控;也可更具体些。
四.学后反思
1. A C A 2.C. 3.C. 4.D. 5.C. 6.C
4.2 电流的磁效应(第三课时)
三.课内导学
一、(2)电磁铁
(3)接线柱AB接通电源—电磁铁产生磁性—吸合衔铁—打锤击打铃发声,同时弹簧片脱离螺钉,电源被切断—弹簧片回复到原位,电源再被接通—上述过程不断重复,电铃于是不断的发出铃声。
2.闭合控制电路中的开关,电磁铁吸合衔铁,原来指示电机没有工作的指示灯由于常闭触头打开而熄灭,原来呈打开状态的常开触头闭合,使得电机正常工作。
小 结
1.电磁铁的原理
2.可以实现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控制
五.学后反思
1.电磁铁 控制电路 工作电路
可以实现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控制
第四章 磁复习
1.具有磁性的物体 两 南极 北极 吸引 排斥 2.没有磁性 3.磁场 磁场 磁感线 磁体 北极 北 南 4.磁针 南向北 5.磁砀 电流方向 6.右手螺旋 7.铁芯 电流的通断 线圈匝数 电流方向 线圈绕法
第四章 磁 单元练习
磁体
磁性
磁极
磁体两端磁性最强
这类物体
磁场
周围
N极、S极规定
磁体中部磁性最弱
能将在覆盖范围内的铁、钴、镍等元素单质磁化
1 磁极间不接触相也能互作用的原因
2 磁体吸引铁等物质的原因
揭示
蹄形磁铁周围磁场
同名磁极相互作用时周围磁场
异名磁极相互作用时周围磁场
地磁场
展示研究
建立模型
呈现
磁体周围铁屑分布
磁体周围小磁针指向
磁场
磁感线
条形磁铁周围磁场
磁针指向性的原因、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地磁场的利用
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
展示
建立模型
呈现
周围铁屑分布
周围小磁针指向
通电直导线、螺线管的磁场
磁感线
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
感官
大脑
肌肉骨骼
接受信息
处理信息发出指令
完成动作
传感机构
控制机构
执行机构
接受信息
处理信息发出指令
完成动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8.1 动物的有性生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动物生殖系统的组成。
2.知道动物的卵生、胎生和卵胎生三种生殖方式。
3.知道、胎生、的区别。不同生殖类型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积极意义。
二.课前预习
1.动物的生殖系统一般都由 、 和 组成。
2.动物的有性生殖基本上有 和 两种类型,此外有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
3.胎生为胚胎提供良好的 和 的发育条件,以及良好的 ,使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4.卵胎生的特点是这些动物的受精卵在 内发育,母体产出的是 ,但受精卵发育所需的营养不是从母体获得,而是来自受精卵自身的 。
三.课内导学
(一)生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得了个鸡蛋,然后做了个美梦,他的鸡蛋孵化出一只母鸡,母鸡又生了好多鸡蛋,鸡蛋又被孵化,出好多的鸡,然后他们又生好多的蛋,蛋又变成鸡,这样周而复始,有了很多的鸡和蛋,他用鸡和蛋可以换很多东西。从生物学角度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繁衍就要有生殖,生殖是个体_________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于自己_____子体后代,是生物体亲代向子代传递_________的过程,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动物的生殖系统
1.生殖系统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构上看,其演化过程由 , 。
⑴蜗牛、涡虫、:雌雄____体 → 蛔虫:雌雄___体 → 高等动物的完善的生殖系统。
⑵蜗牛既是雄性又是雌性,在交配过程中,两只蜗牛相互提供精子,使彼此的卵子受精。
(三)动物的生殖类型
鸡生的是蛋,猪生的是小猪,它们产生后代的方式是否一样?
1.动物的有性生殖基本是有 __ 和 两种类型,此外还有些动物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
2.卵生:在母体____进行全部胚胎发育过程。
⑴胚胎在发育过程是从卵内的_____获取全部营养,因此卵中含卵黄较多,卵体积较大。
⑵动物界很普遍,如鸟类、绝大多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中的鸭嘴兽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
3.胎生:在母体______进行全部胚胎发育过程。
⑴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良好的_________以及____ ____等条件,使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⑵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
4.卵胎生:这些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____发育,母体产出的胎儿,但受精卵发育所需的营养_____(填“是”或“不是”)从母体获得。而是来自受精卵自身的卵黄。卵胎生的动物如:田螺、有些昆虫、鱼、蛇、蜥蜴等。
5.区别三种生殖方式
生殖方式 发育场所 营养来源
卵生 母体体外
胎生
卵胎生
6.阅读小资料:奇特的鸭嘴兽
五.学后反思
动物有性生殖:1.生殖系统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殖方式有______和______两种基本方式,以及有些动物的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8.1 动物的有性生殖(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动物体内受精与体外受精的方式和特点。
2.了解胚胎发育。
二.课前预习
1.受精是 和 结合的过程。动物的受精有 和 两种类型。
2.动物个体发育一般分为 ____ 和__________两个阶段。
三.课内导学
(一)动物的受精
动物个体发育开始于受精卵,而受精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1.受精卵:_____和_______结合而形成的细胞,叫做受精卵。
2.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________。
甲 图 乙图
3.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受精方式,根据受精部位不同,分为________ 和 。
如甲图,蛙类在水中通过抱对促使雄蛙排出精子,雌蛙排出卵细胞,使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受精的过程为___ ___受精。除蛙类,进行体外受精的动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乙图,凡在雌、雄亲体交配时,_____从雄体传递到雌体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受精地点(如子宫和输卵管),在那里精子与卵相遇而融合的,称_______受精。进行体内受精的动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二)动物个体的发育
动物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后,经过细胞_______、______、_____,直至__ ___形成和______ __的整个发育过程,称________________。
1.个体发育一般分为 和 两个阶段。
2.胚胎发育:从_______发育开始,到幼体脱离_____(卵生)或______(胎生)的发育时期,称为胚胎发育阶段。
⑴在胚胎发育阶段,受精卵都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
⑵卵生动物中,卵内卵黄含量较少的,胚胎发育时间就较短。
若卵的卵黄含量特别多,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直接从母体获得营养(胎生),则胚胎发育时间就相应较长。
⑶动物的种类不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不同,如鸡为20-22天,鸭为26-28天,鹅为28-33天,人类为40周。
五.学后反思
1.受精是 和 结合的过程。动物的受精有 和 两种类型。其中,鱼类、两栖类属于 受精,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属于 受精。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8.1 动物的有性生殖(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动物的胚后发育可以分为无变态发育和变态发育
2.会区分无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3.了解动物克隆技术
二.课前预习
1. 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 和 两个连续的阶段,胚胎发育是指从________形成,经细胞________、组织__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直到发育成幼体。
2. 胚后发育是指_________发育成虫或幼体后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开始到_________为止。
3. 根据_________与_________的形态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程度,胚后发育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又叫_________,后者又叫_____________。
4. 无变态发育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变态发育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动物的胚后发育:
观察蛙的胚后发育(图8.1.10)
发现:蛙的幼体(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成体之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我们把幼体经过____________的变化,甚至_________的改变,才能发育成成体的胚后发育,叫____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而像鸡,兔,猪,羊等幼体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与成体相似,不需要经过明显的变花的胚后发育,叫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____。
(二)昆虫的胚后发育过程:
看书P196,图8.1.11及图8.1.12,观察蚕、蝉胚后发育经历的各阶段
发现: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蛹期,而蝉没有。
1. 变态发育的昆虫根据其是否会经历蛹期,将他们的发育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 完全变态发育:大多数的昆虫为完全变态发育,生活史中具有___——____---_______---成虫。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完全变态发育:存在于低等的有翅昆虫,主要特征是不具____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完全相似,其幼虫称若虫。如___ __、___ __。
4.观察下图,判定发育类型。
甲 ,乙 。
(三)克隆技术:
1. 在狭义上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过程叫克隆。
2. 克隆技术的应用:利用克隆技术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动物的胚后发育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变态发育又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八章 第二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人体的生殖细胞的特点
3.了解人类的受精过程
二、课前预习:
1.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相似,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能够 ,这 种功能称之为 。
2.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性的生殖细胞是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女性的生殖细胞是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生命的诞生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受精。
三、课内导学:
(一)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 ,分泌 。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便于精子活动。
阴囊和阴茎是外生殖器。
男性的生殖细胞: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
2.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 ,分泌 。
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阴是女性的外生殖器。
女性的生殖细胞: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这是人体最大的细胞,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的球体,它的细胞质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受精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并与之结合(受精),就会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之后会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
1.能够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很多个,但能钻入卵细胞的精子只有一个,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是新个体的发育起点。
2.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就形成受精卵,新生命就此诞生。
3.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怀孕)。
4.受精的实质是精子细胞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
五、学后反思: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器官 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
主要生殖器官(作用)
特点 一个健康的男子一天可以产生上亿个精子 每个月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精子 卵子(卵细胞)
结构 分头、尾两部分,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尾用来灵活游动,有利于受精作用的进行 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大小 长约0.05微米 直径约0.1毫米(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形状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八章 第二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知道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大致情况。
二、课前预习
1.精子和卵子是在 中结合的,受精卵在 中形成后,约 天后,下行到子宫着床,母亲怀孕开始。
2.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 。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氧全部由 供给。
3.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从 开始,到 从母体产出为止。胚胎开始发育的
场所是 ,主要的最终发育场所是 。
4.胚胎发育60天后,已初具人样,称为 。
5.胎儿通过 与胎盘相连。
6.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约需 天。
7.胎儿从母体内产生的过程叫 ,产出的胎儿叫 。
8.婴儿出生时为什么要大哭?
三、课内导学
1.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
(1)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从 开始,到 从母体产出为止,母体和胎儿是通过 连接在一起的。
(2) 是子宫内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也是胎儿营养、呼吸、排泄的重要器官。
(3)胎盘呈 形。一面光滑,有 与胎儿相连;另一面粗糙,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
2.胎儿第一个月到第十个月的变化
(1) 人的胚胎发育从第2个月末 ,一直到出生前这一时期的胚胎叫 。
(2) 第二个月末的胚胎,身体各部结构初具雏形,外形已初具人样。以后的发育,主要为体积长大及组织的继续分化。
胎儿各主要阶段外形的演变如下:
第3个月:头部特大,颜面已具人样,眼睑结合,指甲开始产生,外生殖器已可分辨性别。
第4个月:皮肤很薄,光滑透明,可看到皮下血管。母体开始感觉胎动,胎心搏动已可听见。
第5个月:胎儿头部约占身长的1/3,肤色暗红,头部已有毛发。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皮肤脱落的上皮细胞混合而成胎脂,覆盖在皮肤表面,胎儿开始有吞咽运动。
第6个月:眉毛、睫毛开始生长,皮下无脂肪,胎体瘦小。
第7个月:皮肤红而皱,眼睑重新张开。
第8个月:皮下脂肪渐多。睾丸降入阴囊。
第9个月:皮肤红色减退,皱纹消失,四肢变圆。
第10个月:胎体因皮下脂肪继续增多而变丰满。头发长约2~3厘米,胎毛开始脱落,指(趾)甲伸出指(趾)尖。
在母体内,整个胎儿被羊膜包围,羊膜囊中央的羊膜腔充满 ,羊水有保护胎儿的作用。
3.分娩与养育
(1)成熟的胎儿连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 。
(2)被医生剪断的脐带大约十来天,会干枯并结疤,就是现在的 ,俗称肚脐眼。
(3)婴儿出生时大哭的原因:婴儿出生后,医生会剪断脐带,这样就切断了婴儿氧气的来源,婴儿大哭其实是为了启动自己的自主呼吸。
(4)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因为:母亲吃进去的药溶解在自己的血液内,会通过胎盘(胎盘中有丰富的血管,既有母亲的血管又有胎儿的血管,但两者的血管是互不相通的,只不过母亲血管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物质交换进入胎儿的血管),沿着脐带进入婴儿的体内,进入婴儿的血液内。
五.学后反思
1.胚胎发育:胚胎、胎儿、婴儿的区别
2.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植入子宫前、后的来源是否相同)
3.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八章 第二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人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知识;
2.明白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这一时期的卫生要求;
3.学会正确对待性知识,像对待其他科学知识一样。
二、课前预习
1.人出生以后,要先后经历 、 、 、 和 几个发育时期。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发育时期是 、 和 。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发育时期则是 。
2.青春期是由 到 的过渡时期。从青春期开始,生殖器官(即第一性
征)逐渐由 发育为 。
3.第一性征指的是 。
4.第二性征指的是 。
5.男子第二性征有 。
6.女子第二性征有 。
三、课内导学
1.青春期的生长发育
(1)人出生后,先后经历 (从出生到1周岁)、 (1~6、7岁)、
(6、7~11、12岁)、 (10~20岁)和 (18~25岁)几个发育期。
问题1:
(2)你已步入人生的哪个时期?你感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1)在青春期,身体发育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
(图1)
(实线为男 虚线为女)
找出以下三个年龄对应的身高平均值,完成下表:
(2)计算10岁到15岁长的高度和15岁到20岁长的高度。
得出结论:青春期身高增长比青年期 。
(3)(图2)曲线的倾斜度越陡,表示增长 ;曲线的倾斜度越平,表示增长 。
(4)得出结论:青春期(c时期)体重增长比青年期 。
(5)(图3)从青春期开始,生殖器官(即第一性征)逐渐由幼稚型发育为成年型;性成熟后,在不同的激素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第二性征。
(6)由图可知:儿童时期性器官发育几乎停止,进入青春期后迅速发育。
(7)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男女之间出现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其他差异。男女出现第二性征,是由于性腺分泌性激素的作用引起的 。
男子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较低等 。
女子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乳腺发达,骨盆宽大,声调较高等。
(8)伴随形态的发育,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大脑皮层的功能发育更加完善。心肺功能的变化,心脏收缩能力增强,肺活量增大。运动功能、造血功能等明显增强。除此以外,消化、排泄、内分泌等系统也迅速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大大增强,分析、判断、理解和记忆能力大大提高,这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讲,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9)在青春期,性发育和性成熟是这个时期的变化特征,性器官的发育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青春期发育的标志是生殖器官成熟。男性睾丸开始产生精子,出现不定期的遗精现象。女性开始出现月经,其原因是卵细胞未受精,卵巢分泌的激素较少,子宫内膜破裂出血从体内排出。月经期间要注意卫生,毛巾、浴盆要清洁;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青春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两性在性格和行为上(即第三性征)出现明显的差异。男性主要表现为:勇敢,坚强,乐于竞争等等。女性主要表现为:温顺,富有同情心等等。
(2)青春期性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由初期的疏远到开时出现朦胧的依恋。在这段时期,正是学科学、长才干的时期,要集中精力好好学习,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
五、学后反思
1、人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青年期等阶段。
2.男性第二性征:
女性第二性征:
3.男、女青春期性成熟后,男性出现 ,性出现 .
4.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卫生要求。
第八章 动物和人类和生殖与发育复习
1.动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 、 ,此外有些动物通过 繁殖后代。
2.卵与精子结合的过程称为 。动物的受精有 和 两种方式。
3.动物的胚后发育有 和 两种类型;变态发育又可分为 和 。
4.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统不一样。男人的生殖系统由睾丸和阴囊、输精管、阴茎等器官构成,睾丸的功能是产生 和分泌 ;女人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此外还有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附属器官,卵巢的功能是产生 和分泌 。
5.人的生殖包括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过程。
6.从青春期开始,生殖器官(即第一性征)逐渐由幼稚型发育为成年型。
7.性成熟后,在不同的性激素作用下,出现了明显的第二性征。
8.青春期,两性在性格和行为上(即第三性征)出现明显的差异。
第八章答案
8.1 动物的有性生殖(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生殖腺 生殖导管 附腺 2.卵生 胎生 卵胎生 3.营养 温度恒定 结构保护 4.体内 胎儿 卵黄
三.课内导学
(一)生长发育 相似 遗传信息
(二)1.生殖腺 生殖导管 附腺 2.由不完善到完善 由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
(1)同体 异体
(三)1.卵生 胎生 卵胎生 2.体外 卵黄 3.体内 营养 温度恒定 4.体内 不是 5.卵黄 母体体内 母体 母体体内 卵黄
8.1 动物的有性生殖(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精子 卵细胞 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 2.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三.课内导学
(一)1.精子 卵细胞 2.受精 3.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 鱼类,两栖类,大多数无脊椎动物 精子 体内 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昆虫 4.体外受精后代数量多,带成活率不高 体内受精后代数量少,但成活率高
(二)分裂 生长 分化 器官 性成熟 个体发育 1.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2.受精卵 卵膜 母体
8.1 动物的有性生殖(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1.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受精卵 分裂 分化 器官 性成熟 2.受精卵 性成熟 3.幼体与成体 无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直接发育 间接发育 4.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成体相似,不需要经过明显的变化,而直接长成成熟的个体 5.幼体必须经过形态结构的变化,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发育成成体
三.课内导学
(一).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 变态发育 间接发育 蛙,蟾蜍,昆虫
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 无边他发育 直接发育
(二)1.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 2.卵——若虫——蛹——成虫 蚊子,蝗虫,蚕 3.蛹 蝉 蟑螂
(三)1.无性繁殖 2.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
五.学后反思
1.变态发育、无变态发育 2. 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二节 人的生殖与发育(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 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女 生殖 2.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 精子、精子很小有长尾能游动 4. 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含有丰富的卵黄 5. 受精卵6. 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五.学后反思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似蝌蚪 球形
第二节 人的生殖与发育(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 输卵管;输卵管;7 2. 卵中的卵黄;母体 3. 受精卵 胎儿 输卵管 子宫 4. 胎儿 5. 脐带 6. 280 7. 分娩;婴儿 8. 医生剪断脐带的瞬间,切断了婴儿的氧气来源,婴儿大哭是为了启动自己自主的呼吸
三.课内导学
1.(1)受精卵 胎儿 脐带与胎盘 (2) 胎盘 (3) 扁圆;脐带 2.(1)胎儿 (2)羊水 3(1)分娩 (2) 肚脐
第二节 人的生殖与发育(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1.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 青春期2.儿童;青年;幼稚型;成年型 3.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4. 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5. 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较低 6. 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
三.课内导学
1.(1)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2) 青春期;略 2.(1) 142;162;170 (2) 快
(3)越快;越慢 (4) 快
五.学后反思
2. 喉头突起、音调低沉、长出胡须、阴毛、腋毛、骨胳肌发达
音调高尖、乳房隆起、长出阴毛、腋毛、骨盆宽大、皮下脂肪增多等
3.遗精 月经
第八章 动物和人类和生殖与发育复习
1.卵生 胎生 卵胎生 2. 受精 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 3. 无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 4.精子 雄性激素 卵巢 卵子 雌性激素
第八章 动物和人类和生殖与发育 单元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花的基本结构。
2、知道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并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两性花和单性花 ,以及单生花和花序。
二、课前预习
1.认识桃花的结构,完成下图。
在桃花的基本结构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它进行有性生殖中的主要部分。
2.小麦花有哪些结构?
3.大多数植物的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的,你见过哪些花也是以一定花序的形式着生的?(举例)
三、课内导学
(一)桃花的结构
实验:观察和解剖桃花
【注意】观察要注意顺序,观察桃花时,可从外到内的顺序。
1.按照课本的观察步骤完成(1)至(5)小题。
2.归纳桃花的结构和功能
3.梨、苹果、白菜等植物的花和桃花相似,在子房的基部还生有 ,花瓣还能分泌出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物质。这又什么好处?
(二)小麦花的结构
活动:观察小麦(水稻)花的模型(或图片)
1.归纳小麦花的结构和功能:
外稃(1个)——功能:
内稃(1个)——功能:
浆片(2片)——功能:
小麦花 雄蕊分为 (功能 )
(功能 )
雌蕊分为 (功能 )
(功能 )
2.小麦花的中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具有的功能与桃花的花被的功能相似。
3.小麦花即不鲜艳,也不芳香,但是雌蕊的柱头呈 状。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三)实验:观察黄瓜花
1.与桃花比较,完成课本170页第2题。
2.请你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两性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单性花。
【总结】:根据观察发现,各种花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似,其中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阅读与补充】单性花和花序
(四)活动:观察桃花和油菜花进行比较
(1)桃花的花朵很大,每一个花芽只发育成一朵花。这样的花称为单生花。
(2)油菜花较小,它的一个花芽能发育成一个由许多小花,这些花按照一定的顺序着生在花轴上,这样的一簇花称为 。
(3)常见的花序:有: 、 、 、 、 、 等。
(4)思考:由许多小花组成花序有什么好处?
(五)完成课本练习1、2、3、4、5.
五、课后反思
花的主要结构是:
花的主要功能是: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稿人: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过程的基本情况。
2.区别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
3.了解花瓣的颜色和细胞液PH值的关系。
4.了解人工授粉及其意义。
二、课前预习
1.花是由_________发育而来,它先发育成_________,当花的各部分发育成熟的时候,花被展开,___________________显露出来,这就是开花。
2.花的开放主要受外界环境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影响,大多数植物的开花需要_________。植物的开花对_________也有要求。一般来说,_________,花朵开放较快;_________,花朵开放较慢。
3.花的结构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花开放后,花药裂开,露出____________,落到雌蕊的___________上的过程叫传粉。回忆桃花和小麦分别是怎样传粉的?它们的哪些结构适合了这种传粉方式?
三、课内导学
(一)开花
1.开花过程
2.影响花开放的主要外界因素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1 大多数植物的开花需要光,在_________开放。
【有一些植物的花是在清晨开放(如牵牛花),有的在傍晚开放(如丝瓜、紫茉莉、葫芦),有的在晚上开放(如昙花、月光花、夜来香)】
2 一般来说,温度适宜或较高时,花朵开放较______,温度较低时,花朵开放_____。
3.阅读小资料,了解花瓣开放的原因是:花瓣内侧的表皮细胞比花瓣外侧的表皮细胞生长得___ ____。
4.由于花芽形成的时间和条件不相同,因此不同的植物开花的季节也不相同。
(二)传粉
1.植物开花后,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
2.传粉的方式:
(1)在自然状态下
(2)根据异花传粉的途径不同花可以分为:
(3)人工辅助授粉:
向日葵的和玉米常会因为传粉不足的原因,出现籽粒空瘪和果穗有缺粒的现象。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常给异花传粉的植物进行辅助传粉。具体方法:先收集花药,然后将花粉涂抹或撒落到同种植物的雌蕊的柱头上。
(三)活动:花瓣的颜色与细胞液PH值的关系: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课本的空格内。
[结论:]就同一花色素而言,一般其颜色变化主要受细胞液的PH决定,偏______性时呈红色,偏________性时呈蓝色。
(四)完成课本练习5、6
五、学后反思
1. 开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花的开放主要受外界中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影响,一般来说,_________花朵开放较快,_________花朵开放迟缓。
3.传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粉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异花传粉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昆虫、风力
4.花瓣的颜色与细胞液PH值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_________
班级 学号 姓名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的受精过程和受精后果实,种子的形成。
2.能通过实验观察到花粉的萌芽和花粉管的生长。
3.了解果实的分类。
二、课前预习.
1.胚珠里面的___________,和来自花粉管的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这个过程叫______________。
2.受精完成后,雌蕊的子房将发育成___________,子房壁将发育成___________,胚珠将发育成____________。
3.果实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结构,你吃过水蜜桃吗?剥去“皮”后你吃的“果肉”是果实的哪一个结构? 。
4.果实分为两大类,果皮肥厚的称为__________,果皮干燥的称为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受精
1.当花粉传到柱头上后,在柱头分泌的粘液的刺激下萌发长出花粉管。
2.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
顶端破裂,花粉管中的精子进入胚珠内部。
3.胚珠里面的卵细胞跟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叫受精。
(二)活动:观察花粉的萌芽和花粉管的生长。按花的种类分组进行。
结论:花粉萌芽和花粉管生长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果实中的各部分结构分别是由什么发育而来?先读懂课本P176的结构层次关系,再填写下图中的空格。
【思考】一个桃子内只有一粒种子,一个西瓜内有很多粒种子,这是怎么回事?
2.活动:解剖果实.(完成课本内容)
3.阅读:各种各样的果实(以大括号的形式对果实进行分类。)
果
实
(四)完成课本练习7、8.
五、课后反思
子房发育成 ;子房壁发育成 ;
胚珠发育成 ;珠被发育成 ;
受精卵发育成 。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 知道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二.课前预习
1.你熟悉双子叶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熟悉的单子叶植物有_____________;它们种子的结构中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大豆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用短线连接起来。
种皮 细条状,将来发育成根。
子叶 两片,肥厚,贮藏营养物质。发芽后进行光合作用。
胚芽 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胚根 坚韧,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胚轴 生有幼叶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3.请把玉米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用短线连接起来。
果皮和种皮 分布在与胚芽想对应的一端,将来发育成根。
胚乳 生有幼叶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胚芽 胚以外的部分,贮藏有淀粉等营养物质。
胚根 两者紧密结合,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胚轴 一片,不肥厚,种子萌发时,通过它将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根和胚轴。
子叶 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4.无论是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种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构成一个整体,称为________,它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三.课内导学
(一)实验:观察和解剖大豆和玉米种子(课本P178页)
(二)通过上述实验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1)大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名称和功能:(实物图放大)
种皮----
子叶----
胚芽----
胚根----
胚轴----
(2)玉米(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名称和功能:(实物图放大)
果皮和种皮-----
胚乳----
胚芽-----
胚根-----
胚轴-----
子叶-----
(3)种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胚,它是新植物的幼体,一旦胚损坏种子将不能发芽。
(三)阅读:人工种子
(四)种子的寿命
1.
2.一般在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保存种子,寿命可以延长;在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寿命会缩短。
3.阅读小资料:沉睡千年的古莲子发芽。
(五)完成课本练习10、11。
五.学后反思
1.大豆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玉米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5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知道种子的萌发过程,即胚发育成新植株的过程
二、课前预习
1.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当你确定选用绿豆或玉米种子做实验材料后,选取种子的一般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完整的胚),且大小一致。
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猜测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与课本不同)
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的营养物质来自__________,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的营养物质来自___________。种子萌发后,胚芽将发育成__________,胚根将发育成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完成课本P181页)
【思考】在课本中,每种处理用三粒种子而不用一粒种子,为什么?
【讨论】若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请你设计实验方案?
(二)种子的萌发过程
种子的萌发过程是:种子吸收________后,体积________,_________里的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或__________里的营养物质经过__________(单子叶植物)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胚根发育成_________,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并伸出地面长成___________.
(三)植物的一生
种子萌发 形成幼苗 植株长高长大 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各种类型的植物一生的特点:
一年生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生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生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完成课本练习12、13、14、15。
五、课后反思
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7.2 植物的无性生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2.知道低等绿色植物是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
3.了解植物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课前预习
1.苔藓植物无性繁殖的过程是:春天,从植株上长出 ,它的顶端生有一个 ,其内有许多 ,到夏季,孢蒴成熟并从中散发出孢子。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萌发形成生有 和 的原丝体, 对原丝体起固定作用, 则逐渐发育成新的苔藓植物。
2.用植物体的 、 和 繁殖新个体的方法叫营养繁殖。其优点是可保持植物的 ,加快 。
3.扦插时,选用的插条要 适当,侧芽 ,枝条上带有3-4个
或 。
4.利用植物的地上茎进行营养繁殖,其主要方法有 和 。
三、课内导学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
1.观察课本P185图7.2.1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课本中苔藓植物的新个体是怎样产生的?
(2)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与种子繁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结论: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 生殖。
像种子植物这样,经由精子、卵子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叫______生殖
2.阅读活动内容,了解培养葫芦藓的原丝体的方法。有条件的可以以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下,以下两个活动也可能同样处理。
(二)植物的营养繁殖
1.地上茎的营养繁殖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是:把一根柳枝插入土壤中,不久可以见到埋在土里长叶柄的地方长出不定根,地上的枝条长出了新叶,成为一个完整的新植株。
像这种利用营养器官茎、根、叶进行繁殖的方式,称为植物的 。
阅读图7.2.3扦插和图7.2.4压条,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扦插和压条是怎么进行的
②在扦插和压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适宜扦插和压条的植物分别有哪些?
2.地下茎的营养繁殖
看图7.2.5水培马铃薯,了解马铃薯是怎么进行繁殖的
想一想 营养繁殖有什么优点
3.植物组织培养与试管苗生产
阅读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组织培养?
(2)组织培养的原理是什么?
(3)组织培养在生活实践中有何应用?
(三)完成课本练习。
五、课后反思
1、葫芦藓(苔藓植物)和蕨(蕨类植物)是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繁殖的.
2、植物的营养繁殖有哪些方法
第七章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复习
1.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 、 和 。
2.花的基本结构是花柄、花托、 、 、 和 ,其中 和
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主要部分。
3.被子植物通过 、 、 等过程,由受精卵发育成 ,子房发育成
,子房壁发育成 ,胚珠珠被发育成 ,胚珠发育成 。
4.传粉的方式有 、 (风媒花和虫媒花)和人工辅助授粉。
5.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 、 、 、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6.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是种子具有 ,外界条件是 、 和适宜的
温度。
7.孢子植物不用种子,而是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
8.营养繁殖是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它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
第七章答案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1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花托,花瓣,雄蕊,雌蕊,萼片,花柄。雄蕊和雌蕊。
2.(略) 3.(略)
三、课内导学
(略)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2课时)
二、课前预习
1.花芽,花蕾,雌蕊和雄蕊。2.光照,温度,光,温度,温度适宜或较高时,温度较低时。3.雄蕊,雌蕊,花粉,柱头。桃花依靠昆虫传粉,桃花鲜艳的花冠,蜜腺和芳香的气味适合昆虫传粉。小麦依靠风传粉,小麦花的花粉小而多,柱头呈羽毛状。
三、课内导学
(略)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3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卵细胞,精子,受精卵,受精。2.果实,果皮,种子。3.果皮,种子,果皮。4.肉果,干果。
三、课内导学
(二)结论:适宜的温度,含有硼酸和蔗糖等物质
(三)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受精卵
【思考】一个桃子只有一粒种子是因为桃花子房力只有一粒胚珠,而西瓜花的子房里有许多胚珠。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4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大豆,花生等;小麦,水稻等。子叶的数量。2.略3.略4.子叶、胚芽、胚轴、胚根,胚。
§7.1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第5课时)
二.课前预习
1.饱满、无病虫害。2.水、氧气、适宜的温度,实验方案(略)。3.子叶,胚乳,茎和叶,根。
§7.2 植物的无性生殖答案
二.课前预习
1.蒴柄 孢蒴 孢子 孢子 假根 芽 假根 芽 2.茎 根 叶 优良性状 繁殖速度 3.粗细 饱满 节 芽 4.扦插 压条
第七章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复习
1.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营养繁殖 2. 花萼 花冠 雄蕊 雌蕊 雄蕊 雌蕊 3.开花 传粉 受精 胚 果实 果皮 种皮 种子 4.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5.胚芽 胚轴 胚根 子叶 6.发芽能力 水 氧气 温度
第七章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单元练习
桃花
______
_______
——内有花粉
花被
——支持柱头
______
________(有5个_______)
________(有5个_______)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接茎和花
——着生花的各部分
花丝
________
——支持花药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接受花粉
成熟
发育
花被展开,显露出( )和( )
开花
(在不同花间传递)
(在同一朵花内进行)
传粉
(如桃花、白菜)
(如小麦、水稻)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粉
花粉管
花柱
子房
卵细胞
柱头
果实
果皮
种子
种皮
胚
种子的结构
内部因素:
影响种子寿命长短的因素
温度和湿度
外部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5.1 信息的传递和通信(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社会的三大基元。
2.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3.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知道信息传递与通信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信息是有用的________,能告诉我们那些原本不确定的情况。信息是有用的________,能使我们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事物、状态和运动规律。
2.信息和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我们社会的三大基元。
3.列举光通信应用例子:
4.收集部分商品的条形码。
三.课内导学
(一)生活中的信息
1.完成“思考与讨论”
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自然界中,社会中,日常生活中,人体中都有信息。
3.信息是有用的________,能告诉我们那些原来不确定的情况。
信息是有用的________,能使我们知道原来不知道的事物、状态和规律。
4.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社会的三大基元。
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
5.阅读小资料:信息量
信息的多少通常用_____ ___来表示,其单位是____ ____。
6.阅读:条形码上的信息
条形码上有 信息。
7.活动1 观察条形码(条形码在课前准备)
条形码(UPC或EAN),就是在商品包装上打印的一组平行线条,下面配有数字的标记,一般是由一组黑白、粗细间隔不等的条纹组成。这些线条与间隔表示一定的信息,通过一种光电扫描设备,就可以准确的判断该产品的产地、厂家及商品的一些属性。
(二)信息传递
1.活动2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把你获得关于气象的信息传递给你的同学
2.交流各种传递信息的方法,并比较哪种方法好。
结论: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方法: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
同一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
(三)早期的光通信和烽火台。
1.完成“思考与讨论”。
2.用手势或用手臂打旗语来传递信息,是利用了 原理。
3.烽火台是利用 的古代建筑。晚上点火称为 ,白天放烟称为 。
4.古老的光通信方式现在仍在用的场合有:
5.阅读:旗语。
五.学后反思
1.生活中的信息。
2.信息传递。
3.早期的光通信和烽火台。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5.1 信息的传递和通信(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早期电话和电报的工作原理
2.了解信息传播与生活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早期的电报是利用________,让________在连接发送方的电报机和________的电报机的导线中通过,从而达到把信息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信息传递方式。
2.电报通信所约定的符号被称为________。
3.电话是利用_______的电话机把_______变成强弱变化的______,再通过导线把电流送到_______的电话机并被还原成________的通信方式。
4.早期的电报和电话都是依靠________在导线中的流动来传递信息的,所以也称为________电报和________电话。
三.课内导学
(一)早期电报
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还设计额最早的电码,架设了第一条长达60km连接巴尔的摩与华盛顿的电报线。1844年5月4日正式启用,莫尔斯被誉为“电报之父”。
1.早期的电报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答:早期的电报是利用________的电流,让断续电流在连接________电报机和________电报机的导线中通过,从而达到把信息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信息传递方式。
2.用电报传递信息时,电流断续时间的不同与事先约定的若干符号对应,约定的符号被称为________。
(二)电话
1.电话的构造: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出示电话的话筒、听筒图片。介绍,话筒、听筒的结构
2.电话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发送方的电话机把声音转变为强弱变化的________,再通过导线把______送到接收方的电话机并被还原成______的通讯方式。即振动→转化电流→振动。
3.话筒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组成:金属盒、碳粒、碳精薄片
话筒工作原理:说话引起话筒的金属盒内碳粒忽松忽紧→电话中电阻忽大忽小→电路中电流忽____忽____。
4.听筒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听筒的组成:永磁铁、螺线管、薄铁片
听筒的工作原理:
强弱按声音变化的电流→听筒内电磁铁的磁性忽____忽____→薄铁片受到的磁力忽____忽____→引起薄铁片的振动而发出和发话人相同的声音。
5.电话、电报的演变
(1)早期电话、电报都是依靠________在导线中流动来传递信息,称为________电话、________电报。
(2)现代更多的是无线电话、电报。
6.阅读:贝尔的电话机
7.阅读:呼救信号——SOS
即无线电报,三短三长三短信号(也可用灯光或敲击发声)是国际统一的呼救信号
五.学后反思
电报和电话的工作原理。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5.2 电磁感应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生及其意义。
2.了解灵敏电流计的正确使用。
3.了解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课前预习
1.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经过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得出了电路中产生 的条件
2.有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叫做 ,可用来 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可比较电流的 ,也可测定瞬时电流的 。
3.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方向,跟______ __方向和________方向有关系;若将这两个其中一个的方向变为与原来方向相反,则导体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与原来的方向________。
4.当________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________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_____ ___,导体中的电流叫做________。
5.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产生了________,此时消耗了________能,产生了________能,因此,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是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三.课内导学
(一)电磁感应现象
1.分组活动:观察灵敏电流计
(1)外观观察。符号,刻度,零刻度线的位置,接线柱等。
(2)作用:是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用来检验电路中有否微弱的电流。
(3)完成第2步和第3步,注意观察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
2.活动:感应电流的产生
把由铜丝绕成的矩形线圈和灵敏电流计组成闭合电路,把线圈的一条边框放在蹄形磁铁的两级间。
a.线圈保持静止,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________偏转(填“偏转”或“不偏转”,下同)。
b.一条边框向左或向右移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________偏转。
c.一条边框向上或向下移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________偏转。
d.一条边框向前或向后移动,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________偏转。
3.电磁感应现象:________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________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产生的电流叫做________。
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关系。 能转化为 能。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完成思考与讨论:(把结果填在题后的空白中)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整个电路必须 ;
②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只整个电路的 ;
③导体运动时必须要 磁感线;
(3)如果电路断开,那么,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的运动时,在导体两端只产生感应电压。
(4)完成思考题1。
(5)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完成思考题2。
(三)阅读科学家小注:法拉弟。
五.学后反思
1.电磁感应现象。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 _____ 审核人__ 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五章 第三节 无线电广播和通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场和电磁波。
2、了解电磁波谱。
3、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4、了解中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
二.课前预习
1、 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2、电磁波也是一种波,不同于水波和声波,能在 中传播,不需要依赖别的物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电磁波也有频率,频率的单位是 ,常用的单位还有 , 。其中1MHz= KHz= Hz。
4、无线电波的频率约在 范围内。
5、在无线电声音广播中,接收无线电波的设备是各式 ;在无线电电视广播中,接收无线电波的是各式 。
6、中波的频率是 ,短波的频率范围是 ,微波的频率范围是 。微波的传播特点是 。
三.课内导学
(一)电磁场和电磁波
1.思考与讨论课本中的两个问题。
2.电磁场
(1)存在于变化的 或变化的 周围。
(2)电磁场是一种物质,具有能量。
3.电磁波(注意以下内容)
(1)电磁波是电磁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一种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形态。
(2)电磁波是一种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跟光速相同。
(5)电磁波频率单位是赫兹,常用的还有千赫和兆赫。
(6)阅读电磁波谱图。
4.阅读:麦克斯韦 赫兹 领悟科学预见性。
5.阅读小资料:电磁波的速度、频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6.活动:感知电磁波的存在。实际做一下。
(二)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1.活动:金属屏蔽现象,观察老师的演示并一起进行解释。
2.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
3.无线电波的发射——发射器。无线电波的接收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等。阅读下图。
4.阅读:调幅和调频
调幅 是使音频信号改变电磁波 电磁波携带信息的方式。
调频 是使音频信号改变电磁波 让电磁波携带信息的方式。
5.演示:自用无线电遥控玩具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自用所学知识解释。
(三)中波、短波、微波通信
1.中、短波:用于调幅无线电广播的无线电波,若频率范围为100~150千赫之间为中波,若频率范围为3~300兆赫之间为短波,中波段一般只能够收听本地广播电台节目,短波段可以收听到本地甚至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2.微波,也叫 ,是频率在 范围内的电磁波。频率越高,波能量越大,可以像光线一样沿直线传播。微波的远距离传播必须每隔一定距离设立一个 ,像接力赛一样把微波传向远方。
3.三种波段的传播方式
中波段: 传播,距离较近。
短波段:依靠大气中 对电磁波 来传播,传播距离很远。阅读小资料:中波、短波和超短波的传播方式。
微波:沿直线传播,需要提高发射塔天线的高度,也需要设置 ,以补充能量。
4.阅读:雷达的发明;遥感技术应用;无线电广播和通信的进展。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 _____ 审核人__ 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五章 第四节 现代通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同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的特点。
2.知道光纤通信及其特点
3.知道移动通信
4.知道因特网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5.关注现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现代通信技术包括 , , , 。
2.用于 的人造地球卫星称为通信卫星,大部分是 。
3.卫星通信具有 , , , , 等特点。早在1945年,已经有人设想用 颗地球同步卫星实现覆盖全球的通信。
4.卫星导航系统是以 为基础的无线导航系统,能对舰船、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定位导航。
5.光纤通信是利用电光变换技术把 转变为 让光波在 过,在接收端再把 转变为 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
6.光纤通信的光源是 ,具有 、 、 的特点。
7.移动通信是 的通信方式
8.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集 、 、 、
和 等技术与一身,利用光缆和各级计算机把所有通信系统联结在一起的告诉传递信息的网络。
三.课内导学
现代通信技术:①卫星通信 ②光纤通信 ③移动通信 ④数据通信 ⑤信息高速公路
(一)卫星通信
1.组成:通信卫星(一般多为同步卫星)和地面站。
2.同步卫星位置数据:赤道上空35860km;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重合;转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周期相同(24小时);与地球相对静止。
3.卫星通信的优点:
。
4.阅读:卫星通信的最早设想和卫星导航,了解有关内容。
(二)光纤通信
1.活动:观察光导纤维及光纤传递的图像。
2.阅读:光导纤维,了解其传播信息的原理。
3.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电光变换技术把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光波在光导纤维中通过,在接收端再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住处传递的通信方式。
4.光纤通信的优点: 。
5.阅读:光纤发明家高锟——又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三)移动通信
1.移动通信:在使用无线电通信时,如果双方或一方初在移动状态,我们就可以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之为移动通信。
2.类型: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和 移动通信。
3.阅读:手机的三大危险地带
4.阅读:3G通信正在向我们走来
5.讨论:你对手机的看法。
(四)数据通信——因特网
1.因特网是一个由 、 及其附属设备连接起来的全球通信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通信网络或计算机网络。
2.谈谈如何健康上网?
(五)信息高速公路
1.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2.它是集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图视通信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于一身,利用光缆和各级计算机把所有通信系统连结在一起的告诉传递信息的高速传递信息的网络。
3.谈谈自己家中近几年通信手段的变化。
4.阅读:信息高速公路在中国。
第五章 电磁波和通信复习
1. 和 、 是构成我们社会的三大基元。
2.早期的有线电报和有线电话是依靠 在导线中的流动来传递信息的。
3.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 在磁场中做 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 ,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 方向和 方向有关,符合右手定则。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是 转化为 。
4.电磁场的交替变化产生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等于 。
5.在电磁波谱中,频率在1OOkHz-3x1O6MHz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 。用无线电波进行的通信就是 。用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广播就是 。
6.在无线电声音广播中,发射无线电波的是 的发射器,接收无线电波的是各式 ;在无线电电视广播中,发射无线电波的是电视台的发射设备,接收无线电波的是各式 。
7.现代通信技术包括 通信、 通信、 通信和 通信等技术。
8.通信卫星大多数是 。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35860km处的 轨道上,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绕 转动,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相 。
9.光纤通信是利用 技术把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让光波在 中通过,在接收端再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
10.移动通信是通信的一方或双方都可以随意移动的通信方式。
11.因特网是一个由 、 及其他附属设备连接起来的全球通信网络。
12·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集 、 、 、图视通信和移动通信筹技术于一身,利用光缆和各级计算机把所有通信系统连结在一起的高速传递信息的网络。
第五章 电磁波和通信 单元练习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参考答案
5.1 信息的传递和通信(一)
二.课前预习
1.消息 知识 2.物质 能量 3.烽火台 手势 旗语等
三.课内导学
消息 知识 信息量 比特 产品名称、规格、尺码、价格、质量等 光通信 光信号可心在较长距离上传递信息 烽 燧
5.1 信息的传递和通信(二)
二.课前预习
1.断续的电流、断续电流、接受方2.电码 3.发送方 声音 电流 接受方 声音
4.电流 有线 有线
三.课内导学
(一)电报
1.断续 发送方 接收方 2. 电码
(二)电话
1.语筒 听筒 电源 2.电流 电流 声音 3.强 弱 4.强 弱 大 小
5.电流 有线 有线
5.2 电磁感应
二.课前预习
1.法拉第 感应电流 2.灵敏电流计, 检验, 大小 方向 3.切割磁感线 磁场方向 相反 4.闭合 切割 电磁感应现象 感应电流 5.电流,机械能,电能,机械能,电能
三.课内导学
(一)感应电流的产生
思考:
(1)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产生 ,电源在线圈处
(2)与线圈的运动方向,磁场的方向相关
(3)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场线运动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思考:
因磁铁的磁场方向从上到下,线圈上下移动时,没有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第五章 第四节 现代通信
二.课前预习
1. 卫星通信 光纤通信 移动通信 数据通信
2. 卫星通信 地球同步卫星
3. 容量大 抗干扰性强 使用灵活 传输距离远 可靠性强 3 4. 卫星 5. 信号 信号 光导纤维 光信号 电信号 6. 激光发射器 亮度高 、 方向性好 、 颜色纯 7. 一方或双方都可以任意移动的
8.卫星通信 、 光纤通信 、 数据通信 、 图视通信 移动通信
第五章 电磁波和通信复习
1.信息 物质 能量 2.电流 3.法拉第 一部分导体 切割磁感线 感应电流 运动 磁场 机械能 电能 4.电磁波 3x1O8m/s 5.无线电波 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广播 6. 广播电台 收音机 电视机 7.卫星 光纤 移动 数据 8.同步卫星 圆形 地球 重合 9.电光变换 光导纤维 11. 计算机 通信线路 12. 卫星通信 光纤通信 数据通信
第五章 电磁波和通信 单元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 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2、理解植物对光、重力、水和机械刺激的反应规律。
3、能解释大自然中植物的一些感应性现象。
4、了解生长素发现的历史,感悟科学发现的过程。
二.课前预习
1、大自然不仅为地球上的植物提供了 、 、 、 等环境条件,而且这些环境因素的 还可以对植物产生 ,引起植物的 。植物 ,并 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2、研究表明,植物向着太阳光生长是由于植物体 的一面比 的一面细胞生长快的缘故,其中的一种解释是:植物的顶端能合成 ,它能促进 生长,当用单侧光照射植物时,生长素向 的部分比 的部分运输得多,于是背光的部分就比向光的部分的伸长生长较快,植物也就发生向 生长了。
3、光不仅能驱动 的进行,而且它还能作为植物 和 的信号,调节植物的 。
4、植物体的根和茎能感受 。在重力的作用下,根向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 ,茎背着重力作用的方向生长,称为 ,禾本科植物如果发生倒伏,植株能依靠 起立起来。
三.课内导学
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感受 ,并发生 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一)植物对光的反应
1.观察植物向光生长的植株。
2.设计植物向光性的实验方案。
(1)看课本活动中的方案。
(2)设计一个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交流,课后自己去做一做。
3.植物向光性的意义: 。
4.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生长素的作用。明确以下几点:
(1)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 。
(2)植物能合成生长素,部位在植物的 。生长素的作用是能促进 。
(3)生长素会运动,而且向 的一侧运送得多,为一侧生长就较快。
5.阅读:生长素的发现,了解其探究方案(亦为考试热点),感悟科学发现的过程。
6.植物对每日光照长度的反应。
(1)感受长日照现象: ;
(2)感受短日照现象: 。
(3)课本中的活动你可要去做一做。
7.光的变化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
(二)植物对重力和反应(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
1.植物向重力性生长的事实。
2.活动:观察向重力性。(本活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几天做好,也可以先对结果进行猜想,然后再做)
3.植物向重力性的结果:
根的生长具有: 。
茎的生长具有: 。
4.完成思考与讨论。(注意种子放法,如何放才行?)
(三)植物根生长对水的反应——向水性
1.活动:观察根生长的向水性(活动建议同上)
2.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的方向生长的特性。
(四)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感震性。
1.分组活动:观察含羞草的感震性。按活动要求逐步进行,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感震性——植物体能感受 ,并产生反应。
3.阅读小资料。了解含羞草叶柄下垂的原因。
(五)植物还有向化性、向热性等向性。可在课外查资料具体了解。
(六)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植物的感应性是 。
2、植物的感应性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
2、知道动物觅食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3、通过草履虫应激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
1、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 都会作出 和 ,
动物的这些所作所为,称为 ,如: 行为、 行为、
行为、 行为等。
2、动物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觅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各自固定 ,并有其独特的 。
三.课内导学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的行为:本能
后天性的行为: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
①蚂蚁贮食 ②海狮顶球 ③羚羊一生下来就能跑 ④燕子南飞 ⑤鹦鹉学舌 ⑥警犬侦察 ⑦狼哺育狼孩
属于先天性的行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后天性的行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组实验:草履虫应激性的观察
阅读实验要求,各小组按要求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完整
1、草履虫对电流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草履虫对电流刺激的反应是趋向___ ___极。
2、观察草履虫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向_______方向集中。
结论:草履虫趋向_______,避开_________ 。
3、观察草履虫对重力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草履虫对重力表现为______趋性。
4、观察草履虫对光刺激的反应
现象:草履虫___________
结论:草履虫对光表现为______趋光性
5、总结 草履虫对 、 、 、 刺激作出了应激性反应,其他的动物个体或群体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也能作出适应性的反应和活动。
称为动物的行为。常见的动物行为有 、 、
、 。
(二)动物的常见行为
觅食行为
1.读图6.2.1仔细观察这六幅图片,这些动物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 。
(1)各种动物都有各自固定的食物(2)各种动物都有各自觅食方式
2.结合书本P138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它们的食物各是什么 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同吗 它们的觅食方式与环境相适应吗
结论:动物的觅食方式和他们的食物和环境 。
介绍:觅食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同种动物在食物紧缺时,有能力者生,能力弱者被淘汰,对于种群来说保存了强者。同时,对于被猎食动物来说,由于被捕食的总是一些年老体弱或者有伤病的个体,这对被猎食动物种群朝着良好的方向进化起到推动作用。
3.活动:蚂蚁的觅食行为(本活动可作为课外兴趣活动,但对发生现象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
4.阅读小资料。
五.学后反思
1、动物的行为指
2、动物的捕食器官和捕食方式一般由 决定。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六章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行为以及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2、了解动物行为的几种基本类型: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迁徙(洄游)行为。
二.课前预习
1、在动物界,种内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 、 、 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就是 。
2、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斗争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 。同种动物个体间的决斗的结局,往往是失败的一方 ,胜利的一方则 。
3、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各种动物发展并形成了适合自己的 和 。常见的有 、 、 等。
4、在繁殖季节,雌雄个体之间的繁殖行为,常借助 、 或者 等来吸引异性,这种求偶活动通常先由 表现出来。
5、昆虫、鸟类和哺乳类中的某些类群,具有 的现象,社群中成员间具有
和 的相互关系,其中 最为人们熟知。
6、鸟类随 而变更 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这是鸟类对
的一种积极反应。
三.课内导学
2.攻击行为
特点: 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举例)
意义: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胜利者可以把自己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读图6.2.4—6.2.8。
3.防御行为
特点:动物具有的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举例)
意义: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会,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对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其重要作用。
常见的防御行为(读图6.2.9-14):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假死 E.逃跑
4.繁殖行为
特点:使动物产生大量后代,使后代得到亲代良好的照顾,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意义:提高动物的繁殖能力,提高子代的成活率,有利于动物的传种接代。
繁殖行为包括:占领巢区、筑巢、求偶、育雏等。读图6.2.15-18
5.社群行为
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共同维持种族的生存和发展。
意义:单个个体力量不强,无法适应生存环境,组成社群后,各尽其能,分工合作。可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如:蜜蜂的社群。在蜂群中有雌蜂——蜂王,专门负责产卵;雄蜂专门负责和雌蜂交配;工蜂,专门负责干活,如筑巢、觅食、护卵、饲喂幼蜂、清洁蜂巢、保卫安全等。
6.节律行为(包括鸟类的迁徙行为和鱼类洄游行为)
特点:动物自己的行为随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有节律的改变。
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在晚上出来活动,而有许多动物在白天出来活动,这是昼夜节律行为。
许多鸟类,如大雁、天鹅、白鹭等,每年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过冬,春天又回到北方繁殖,这种有规律的迁徙就是季节节律行为。
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的涨退变化相适应,叫做潮汐节律行为。如招潮蟹,落潮时在海滩上觅食,涨潮前10分钟就躲进洞里。潮汐每天总向后推迟50分钟,而招潮蟹出入洞的时间也恰好与潮汐的变化时间相吻合。
为什么动物在时间上能与环境的变化如此吻合?因为动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
生物钟能调节动物的行为,使之发生有节律的变化,来适应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7.活动:鸟类的招引和鸟类营巢、繁殖行为的观察。重点看过程中的几个要点。
8.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常见的动物行为有 、 、 、
、 、 。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六章 第三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知道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3.了解脑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二.课前预习
1、人的一切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反应和自觉的、有意识的反应,都是由 指挥来完成的。人体的神经系统由 和 两部分构成。
2、中枢神经系统由 和 组成。人脑主要分为 三部分。
3、大脑由 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 和隆起的 ,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 。
4、大脑半球的表面是 ,称为 主要由神经细胞的_______构成。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 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皮层的下面是 ,由 组成,起 、
的作用。
5、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分工,左脑控制身体 的活动,而右脑控制身体 的活动。此外,左脑还负责 。所以科学家往往 发达,艺术家往往 发达。
6、小脑如栗子,位于脑干背侧,大脑后下方。主要功能是 ,小脑病变时,病人的 严重不协调,表现为 。
7、脑干是人体的 ,在脑干中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即
等中枢。如果这些中枢受到损伤,就会导致 停止。
三.课内导学
本课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神经系统
1.学习时要注意形成如下结构图
层次一:神经系统
__________
层次二:中枢神经系统 __________
_________
层次三:脑的结构 _________
____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
(1)活动:观察脊椎动物的脑
(2)人脑的主要结构及位置
1)大脑由左右两个 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
①灰质,称为大脑皮层,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 ,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②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下面,由 所组成。
左脑:控制身体 部分的活动,包括右手、右腿、右眼、右耳等;负责语言、
逻辑思维、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
右脑:控制身体 部分的活动;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等艺术
思维,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阅读:开发你的右脑
2)小脑:如栗子,位于脑干背侧,大脑后下方。其功能是
3)脑干:最下部,是人体的 ,在脑干中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即 等中枢。如果这些中枢受到损伤,就会导致 停止。
3.阅读:脑存在性别差异,是真的吗?
(二)完成课本练习4、5、6。
五.学后反思
1、神经系统的组成
2、脑的结构
3、脑的各部分功能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六章 第三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
2、知道脊髓的功能
二.课前预习
1、人体的神经系统由 和 两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 和
组成。脑是神经系统中最 部分,脑可分为 三部分。
2、脊髓呈 形,上端与 相连,下端直至腰椎下缘。 在中央,呈
形, 分布在 周围。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 和
的功能。脊髓可以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一般受 控制。
3、人身体的各种感觉信息,都必须通过脊髓传到 , 发出的肌肉运动命令,也是由 传送给有关肌肉,引起运动。
4、周围神经系统由 和 组成。
5、脑神经由______发出,脊神经由______发出,它们负责向________传送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以及把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传送到肌肉和内脏器官,前者称为_________,后者称为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本课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本课时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________
________
(二)1、不同于大脑结构,脊髓的_______在外层,________在中央。
2、脊髓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和反射。
3、在周围神经系统中起传导作用的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4、 某个部位受到损伤,它所控制的身体的相应部位的感觉就会丧失,行动也可能瘫痪。
5、某人能感觉到手上的刺激(说明 和 没有问题),但不能控制手的活动,极有可能 是出了问题,或者是手部肌肉失去功能。
6、脑神经由 发出,脊神经由 发出,分布到 。
它们主要负责向 传送躯体、内脏和眼、耳等特殊感觉器官的感觉信息,及
把 发出的信号传送到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支配它们的活动,前者称为 ,后者称为 。
7、完成思考与讨论;阅读小资料。
8、阅读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包括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
周围神经分脑神经、脊神经。
脑神经有12对,自颅骨孔、导出颅;脊神经31对,经锥间孔出椎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查看图片" \t "_blank )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是指与脑直接联系的周围神经,共12对,分类三类:一是感觉性的,包括第Ⅰ、Ⅱ、Ⅶ对;二是运动性的,包括第Ⅲ、Ⅳ、Ⅵ、Ⅺ、Ⅻ对;三是混合性的,包括Ⅴ、Ⅶ、Ⅸ、Ⅹ对。
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尾1对。脊神经出锥间控后即分为前后两支,其中含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后支分布于背部皮肤肌肉。第2-12对胸神经前支按肋骨与胸椎的节段分布,称为肋间神经(其中第12胸神经前支称肋下神经)。下6对胸神经前支最后分布于刺激可出现腹痛症状。其余脊神经的前支相互联系构成四个神经丛:颈丛、臂丛(主要分支有正中、桡、尺神经,分布到上肢)、腰丛、骶丛。坐骨神经是腰骶丛分布到下肢去的最大分支。
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为 接受刺激,产生刺激
五.学后反思
1、脊髓的功能
2、进一步认识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三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知道反射活动的过程。
二.课前预习
1.人体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有____________来进行调节
2.人体通过_________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______所发生的______,叫做反射。在反射活动中,感觉刺激的部位是______,起分析控制作用的部位是__________,输送信息的部位是_________和________,发生具体反应的部位是_________,他们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__________。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
4.手偶然碰到了火,立即缩了回来,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个部分。
三.课内导学
本课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应答性反应称为 。
2.活动指导1:膝跳反射实验
每两人一组,按照下列步骤,两人轮换实验。
(1)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并且不要触及其他任何物体,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紧张,要很放松。
(2)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地叩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位的韧带(叩击时机应是趁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时). 同时观察小腿的反应。
讨论:
(1)当你在完全放松时受到叩击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从叩击到反应之间时间长吗 想一想这种反应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吗
(2)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你有什么证据
【应用】膝跳反射可以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思考:人体的反射是怎样产生的呢?反射是通过哪些身体结构来完成的?
3.反射弧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根据课本P154图6.3.13完成)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冲动。
传入神经: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分析处理信息,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把新的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接受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在完成反射时,反射弧的五个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伤,都会产生调节障碍,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条件。
五.学后反思
(一)反射
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反射弧
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______。
反射弧包括五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六章 第三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四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意义。
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3、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二.课前预习
1.简单的、人生来就具有的反射叫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任写两种)。
2、人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叫______________,条件反射的特点:(1)通过______________形成的;(2)需要______________的参与;(3)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3、你知道的后天学习行为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思对即可)
4、人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来形成条件反射,例如“望梅止渴”。这与大脑皮层中语_______、_______中枢的功能有关,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反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
三.课内导学
本课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射
条件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有什么区别?
非条件反射的特点:(1)是一种简单的反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条件反射
1.阅读课文P155最后一段,比较吃梅、看梅、谈梅,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的区别。
比较引起这三种唾液分泌反射的区别。
产生反射的活动特 点 吃梅 看梅 谈梅
剌激方式 味觉
参与的神经中枢 视觉中枢
产生反射的对象 唾液腺
2、活动:金鱼条件反射观察。
鱼饵对鱼是非条件反射,灯光在开始时为无关刺激,在灯光和食饵多次结合后,金鱼出现了条件反射,灯光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如果对金鱼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加巩固,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又会_______。
条件反射的特点:(1)通过______________形成的;(2)需要____________的参与。
(三)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人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形成条件反射,例如“谈梅止渴”。这与大脑皮层中_______、_______中枢的功能有关,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反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
(四)阅读:大脑联合皮层功能的发现。完成课本P156练习题1-3。
五.学后反思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比较引起这两种反射的特点。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
反射弧特点
引起反射的刺激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6章 第三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五课时)(备选)
一.学习目标
1、整体了解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
2、进一步学习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二.课前预习
1、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
①调节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调节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③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④使人体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⑤调节呼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2、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 )
A、刺激 B、产生兴奋 C、反射 D、传导兴奋
3、下列现象不能称为反射的是 ( )
A、小鸟受惊飞走 B、触动含羞草,小叶闭合
C、人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D、物体突然出现在眼前而眨眼
4、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称之为_________行为,也称_____________。这种反射活动由_________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_________就能引起_________反应。
5、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已形成习惯,这一反射属于_________(填“本能”或“条件反射”)
三.课内导学
1、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脑: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神 脑 小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 脑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
统 脑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主要支配四肢及内脏的感受和运动
2、探究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
人在心情愉快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_________;在忧伤时,学习和工作就会常出错。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_________进行控制和调节,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比如心情不好,你不会想吃东西。睡眠质量较差等。
3、比较“望梅分泌唾液”和“谈梅分泌唾液”这两种情况:
(1)引起反射的刺激不同,前一个反射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反射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前者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中枢在__________________。
(3)抽象的信号刺激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人类能对语言、文字的含义建立条件反射,而动物不能。
五.学后反思
(一)反射
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反射弧
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____________。
反射弧包括五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6.4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构成。
2.知道激素的概念和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
1.内分泌腺是一类没有_________的腺体,它们能分泌__________,直接进入毛细血管内。
2.人体有脑垂体、 、 、 、 、 等内分泌腺。
3.人体的甲状腺位于颈前部甲状软骨的下方,甲状腺分泌 ,其作用主要是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三.课内导学
观察投影或图片展示呆小症、巨人症、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的症状。
【思考】这些疾病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
1.读图6.4.1回答:
人体有脑垂体、 、 、 、 等内分泌腺。
2.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内分泌腺没有 ,分泌物直接进入 ,经血液的传送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3.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为 ,它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
(二)甲状腺
1.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下面是某同学探究“甲状腺对蝌蚪生长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取两只大小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水槽内放等量的河水,再放入等量的、大小和发育状况都相近的小蝌蚪。
②用含有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养甲组内的蝌蚪,用不含甲状腺激素制剂的饲料喂养乙组内的蝌蚪,其他培养条件相同。
③连续喂养一段时间并观察、记录,完成记录表。
实验结果:
长出后肢的平均时间/天 长出前肢的平均时间/天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天 尾脱落的平均体长/厘米
甲 4 7 26 0.7
乙 5 9 37 1.3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甲组的蝌蚪发育迅速,在短时问内就变成了小型的青蛙。而乙组的蝌蚪仍能正常生长。
讨论 为什么在饲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你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
2.人体的甲状腺。
(1)人体的甲状腺位于颈前部甲状软骨的下方,甲状腺分泌 ,其作用主要是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患 ,患此病者身材 、智力 ,性功能也不能成熟。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患大脖子病,食物中缺 会引起甲状腺激素不能合成。
(3)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分泌 ,容易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练一练:
1.摘除了成年狗的甲状腺,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
A.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 B.体态臃肿,行动迟缓
C.第二性征消退 D.食量增加,身体消瘦
2.据报道,四川省某村有数百口人,都选不到一个人当会计,原因是该村大多数人智力低下,且有许多呆小症患者。该村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食物中含碘过多,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B.食物中缺碘,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C.食物中含碘过多,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D.食物中缺少碘,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3.一孕妇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她生下的孩子可能会患 ( )
A.先天性心脏病 B.糖尿病 C.侏儒症 D.呆小症
五.学后反思
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
内分泌腺:甲状腺、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物(激素):甲状腺激素、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6.4 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二)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二.课前预习
1.生长激素由 分泌,能调节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的生长。
2.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 ,患者身材 ,智力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 。
3.胰岛素由 分泌,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的血糖含量会升高引起 ,可以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含量。
三.课内导学
(一)垂体
1.垂体位于 ,体积很小。它是内分泌腺之“王”,能分泌多种激素,控制着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 。
2.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 ,患者身材 ,智力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 。
(二)胰岛素
1.在早餐前,测定人的血糖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由于饮食的原因可以作出如下假设:一天中血糖含量应有三个明显起伏。然而科学家发现: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在一天中基本稳定在90毫克/l00毫升。
想一想 为什么血糖含量维持不变 (阅读P162: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当血液中葡萄含量上升时, 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 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 ;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2.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的血糖含量会升高引起 ,可以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含量。
3.下列有关人体内血糖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空腹或饥饿时,血糖浓度会显著下降
B.饭后时,血糖浓度将显著升高
C.血糖的含量将随着人们的三餐会有三次明显的起伏
D.人体中一天的血糖含量基本保持恒定
4.思考:饥饿时,人体内的血糖含量是如何维持平衡的
饥饿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 分泌减少,使储存的糖元分解为血糖,血糖含量 ;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5.为了验证胰岛是否会对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产生影响,某人作了如下试验:取一健康活泼的小白鼠,并向其体内注入一定量的胰岛素,不久小白鼠即昏迷,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胰岛素促进血糖转化糖元,血糖降低,小白鼠能量不足导致休克。如果要使小白鼠尽快恢复正常,可采用静脉注射 或口饲 。
6.俗话说“狗急跳墙”,你认为此时狗体内哪种内分泌腺短时间内分泌突然增强 ( )
A.脑垂体 B.肾上腺 C.甲状腺 D.胰脏
(三)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激素及主要功能 异常症状 疾病
生长激素:调节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的生长.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 侏儒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人体各部分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巨人症或生长畸形,指端肥大
成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对体内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胰岛素分泌不足 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低血糖,严重会休克
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反应 ,智力 ,身材矮小 呆小症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 情绪易 ,精神 ,失眠,心跳过快 甲亢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6.5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2.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体如何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
难 点 体温调=常过程中,身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
二.课前预习
1、在____ ___和_______的调节下,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对_______的变化作出_______反应,从而保持人体_______的相对稳定。
2、在不同温度环境中,首先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_______的稳定,这些都是体温的_______调节,是在______________指挥下的_______行为。
3、平常所说的体温是指人体的__________。体温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其变动不会超过_______,除有意识的行为调节之外,主要是依赖_______和_______的精细调节。
4、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课内导学
(一)恒定的体温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达56.8℃,低至零下89.2℃,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通过下面的学习能找到答案。
1.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身体的温度随环境而改变, 和
属于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2.体温测量可以用 ,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的体温为 左右,其变动不会超过±1℃。
3.完成思考与讨论。
(二)体温调节
1.当外界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 ,减少血流量,皮肤温度下降,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温度差变小,汗腺减少分泌,所以散热量 ,同时骨骼肌紧张性收缩增强,出现 ;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 ,代谢率 ,使产热 ,从而使体温恒定。
2.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的体温如何调节?仿照上面的描述,说说调节过程。
(三)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同体温调节相同,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 系统和
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它们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从而使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它的作用是什么 炎热的夏天。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此时,人体散热主要是 ( )
A.汗液蒸发 B.皮肤直接散热
C.血液循环散热 D.骨骼肌颤抖散热
(四)完成课本练习1-3。
五.学后反思
1.人体能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主要是依赖 和 的精细调节,使
和 两个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2.同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 系统和 系统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
1.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多种感应性: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和感震性。植物具有向光性是由于植物体背光的一面比向光一面的细胞伸长生长 的缘故;植物的根有 (即正向地性),茎有 (即负向地性);植物的根又具有 性;植物能感受 ,这种特性称为感震性。
2.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 行为、 行为、防御行为、 行为、社群行为、迁徒行为和洄游行为等。
3.人体的神经系统由 系统和 系统组成;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 和 组成。
4.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 组成;表面有许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 ;表面是 质,由脑神经的细胞体构成,称为 ;不同的皮层区域管理人体不同的生理活动;皮层内是 质,由神经纤维构成,起联系作用。小脑能保持身体 和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运动。 脑干中有调节人体 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体温等。
5.神经系统调节控制着人体绝大部分重要的生命活动;人体生命活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包括 反射和 反射。反射弧是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 基础。由 、 、 、 和 构成。反射弧中任何结构受损,都会导致整个反射活动受阻。
6.甲状腺、睾丸、卵巢、肾上腺、垂体、胰岛等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们的分泌物称为 ;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调节 、 和生殖等生命活动。
7.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晌;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从而使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8.体温调节:气温下降身体太冷时,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下使皮肤血管 ,汗液分泌 。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代谢率上升,产热 ,散热 ,使体温保持 。气温升高调节过程相反。
第六章答案
第六章 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课前预习
1、阳光、空气、水、重力、变化、刺激、反应、感受刺激、发生反应 2、背光、向光、生长素、细胞、背光、向光、光 3、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生命活动4、重力、正向重力性、负向重力性、负向重力性
三.课内导学
(一)3.有利于植物获取更多的光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4。快 顶端 细胞的生长 背光 6.白菜在春季开花、落叶树春天发芽等 菊花在秋季开花、落叶树在秋冬季落叶等
(二)3.正向重力性(向地性或正向地性) 负向重力性(背地性或负向地性)
第六章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个体、群体、适应性反应、动物的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 2、食物、觅食方式
三.课内导学
(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1 3 4 7、2 5 6
1、向负极方向集中、负2、蔗糖溶液、蔗糖溶液、乙酸3、集中在液面上、负4、向有光方向集中、正;电流、化学物质、重力、光;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个体或群体都会作出适应性反应和活动,动物的这些所作所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
五.学后反思
1、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个体或群体都会作出适应性反应和活动
2、生活环境和食物
第六章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攻击行为 2、双方身体很少受到伤害、表现出屈服的姿态、停止进攻 3、防御行为、防御策略、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4、声音、颜色、气味、雄性 5、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蜜蜂的社群行为 6、季节气候的变化、生活地区、环境改变
五.学后反思
觅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洄游行为
第六章第三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2.脑 脊髓 大脑、小脑、脑干3.左右两个大脑半球 沟 回 面积4.灰质 大脑皮层 细胞体 大脑皮层 白质 神经纤维 通信联络 上传下达5.右半部分 左半部分 语言及逻辑思维 左脑 右脑6.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活动 动作 站立不稳,行如醉汉7.生命中枢 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心跳和呼吸
三.课内导学
1.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脑 脊髓 大脑 小脑 脑干2(1)大脑半球①灰质 细胞体 沟 回 ②神经纤维 右半 左半(2)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活动(3)生命中枢 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心跳和呼吸
第六章第三节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 脊髓 高级 大脑 、小脑、脑干2.扁圆柱 脑干 灰质 蝴蝶 白质 灰质 反射 传导 大脑3.大脑 大脑皮层 脊髓4.脑神经 脊神经 5。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三.课内导学
(一)脑神经 脊神经(二)1.白质 灰质 2。传导 3.脊髓4.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5.脑 脊髓 皮肤、肌肉和各内脏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第六章第三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神经系统2.神经系统 刺激 反应 感受器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弧3.反射4.缩手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三.课内导学
1、反射 2、略 3、感受器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五、学后反思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第六章 第三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四课时)
二.课前预习
1.非条件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角膜反射。2.条件反射 后天学习训练 大脑皮层3.海狮顶球 八哥讲话 猴子骑自行车 小鸟做算术(意思对即可)4.语言 文字 语言 文字
三.课内导学
(一)非条件反射:只要给予刺激,正常生物体都会作出的简单的生来就有的反应。
条件反射:人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生活积累形成的复杂的反射,是人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非条件反射不需经过大脑皮层,条件反射需要长期训练加强,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2)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二)表格:味觉中枢 唾液腺 视觉 唾液腺 语言 语言中枢
2.消退 长期训练 大脑皮层
(三)文字 语言 文字 语言
五.学后反思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会的先天性反射;参与反射的中枢是脑干和脊髓;引起反射的剌激必须是该感受器的直接剌激 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获得性反射;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任何无关剌激都可变为条件反射的剌激
第7章 第三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第五课时)
二.课前预习
1.C 2.C 3.B 4.先天性 非条件反射 大脑以下 后天学习 应答性5.条件反射
三.课内导学
1、白质:传送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 灰质:脊髓反射中枢 小脑:平衡和协调运动脑干:管理呼吸、循环等生理活动 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主要支配四肢及内脏的感受和运动2、较高 神经系统3(1)具体的信号刺激引起的 抽象的信号(2) 视觉中枢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3)语言、文字的含义
五.学后反思
(二)反射弧 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
6.4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一)
二.课前预习
1. 导管 激素 2. 胰岛 甲状腺 睾丸 卵巢 肾上腺 3. 甲状腺激素 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三.课内导学
一、3. 激素 二、1. 甲状腺激素 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2. 甲状腺激素 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呆小症 矮小 低下 碘 过多 练一练:BDD
6.4 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二)
二.课前预习
1. 垂体 侏儒症 矮小 正常 巨人症 3. 胰岛 糖尿病
三.课内导学
一、垂体1. 大脑下部 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 侏儒症 矮小 正常 巨人症 二、胰岛素1. 胰岛素 降低 胰岛素 升高 2. 糖尿 3.D 4. 胰岛素 升高 5. 葡萄糖 糖类物质(供能物质) 6.C
6.5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课前预习
1.神经 激素 环境 适应性 内环境 2.体温 行为 中枢神经系统 有意识 3.深部温度 ±1℃ 神经 激素 4.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 共同调节
三.课内导学
(一)1.鸟类 哺乳类 体温计 37℃ 1. 收缩 减少 打寒颤 增加 上升 增加 1. 神经 内分泌 2. A
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
1.快 正向重力性 负向重力性 向水性 机械刺激 2.觅食 攻击 繁殖 3.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脑神经 脊神经 4.半球 沟 回 灰 大脑皮层 白 平衡 基本生命活动 5.反射 非条件 条件 结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6.激素 新陈代谢 生长发育 8.收缩 减少 增加 减少 恒定
第六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 3.1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一些活动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 了解电荷的类型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质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4.知道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二.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即_________和_________。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_。
3.不同物质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作用是并不_____________,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作用相对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容易__________电子,这种物质由于___________电子就带__________,而__________电子的另一物质就带__________。
4.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大气中常见的气体放电现象。
6.火花放电就是 发生剧烈的 现象,同时伴随着
和 。尖端放电是比较缓慢的局部 现象,电荷从尖端处逐渐释放,与周围空气中的 发生电中和。 就是云层与云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电中和现象。
三.课内导学
静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观察图3.1.1并按要求进行猜想。
注意: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活动
按图3.1.2和3.1.3进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一现象说明了 。
(二)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
3.阅读“顿牟掇芥”。
(三)电荷守恒
1.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认真阅读本节内容,明确摩擦起电的实质。
2.电荷守恒。
在摩擦起电过程中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总是________的,并且是 电荷,电荷的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3.规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四)接触起电
1.带电体和不带电体相互接触后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
2.接触起电的实质:接触起电也并没有创造出电荷,而是带电体上的电荷转移到不带电物体的过程,接触起电的过程中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的电荷。
3.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三个问题。
提示:(1)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2)汽油是不易导电的。
4.阅读“静电复印机”,了解静电技术在静电复印机上的应用。
(五)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1.活动:观察感受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现象,比较它们的不同。火花放电是 的;尖端放电是 的,并会形成电风。
2.电中和:等量的正、负电荷中和,恢复成不带电状态。闪电属于电中和现象。
3.阅读书本52—53的阅读和小资料。
(六)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带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1)火花放电:比较剧烈
(2)尖端放电:比较缓慢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3.2常用电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够区别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为什么能导电,绝缘体为什么不容易导电。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当条件改变时会发生转化。
二.课前预习
1.从材料的导电性能的优劣来分,可以把材料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的材料叫做导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材料叫绝缘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 。
4.查阅资料,了解导体为什么容易导电,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5.小组内分工带下列物品:插座(多用插座)、电线(护套线等)、起子(螺丝刀)、开关。
三.课内导学
1.列举你所知道的家用电器。
2.分组活动:观察开关和插座的内部构造。
(1)按老师的要求进行。(2)仔细观察内部结构和所用的材料,思考并领会其作用。
(3)把拆开的器件恢复原状。
3.材料分类:导体和绝缘体
(1)在定义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容易”和“不容易”的含义,即“不容易”并不表示“不能”。
(2)会列举一些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3)要会辨别导体和绝缘体。
4.活动:观察家庭电路中常用的护套线。提醒:剖护套线时必须注意安全。
5.思考:导体为什么容易导电,而绝缘体却不容易导电呢?
(1)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能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__。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被束缚在平衡位置,能移动的电荷很少。
(3)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_;而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靠的是能自由移动的离子。
6.演示:玻璃在高温条件下能导电
(1)边观察实验现象,边听老师讲解。(2)自己分析并得出结论。
(3)本实验给我们带来了何种启示?
五.学后反思
1.导体:容易导电的材料。导电的原因: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导电的原因:电荷几乎被束缚。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2 常用电器(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2.知道电路的三种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
3.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的实物图;
4.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二.课前预习
1.列举你家里常用的电器,并指出它们的用途。
2.你知道几种开关 开关的作用是 。
3.阅读57页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熟记各元件符号,在下表中画一画。
电池和电池组 电灯 电铃 开关 电阻器 电动机 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4.带手电筒一个,上课时要用,要求安装好后小灯泡能发光。
三.课内导学
(一)简单电路的组成
1.活动:让小灯泡发光
(1)器材: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灯座、开关等。
(2)了解电路元件的名称、作用
1)电源:(如干电池、发电机等)—供电;2)用电器:(如小灯泡)—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开关(也称电键)—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连接电路
(3)按老师的要求让小灯泡亮起来。把导线连接到接线柱上有难度,看看谁连接得好。注意:电路连接时,开关必须打开。
(4)介绍交流本组的连接情况。
2.电路:用导线将 、 、 等连接而成的电的路径。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接上一活动。
1.通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
2.开路(也称断路):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小灯泡熄灭?试一试。
3.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与电源两极相连
(三)活动:观察手电筒的电路,体验电路元件的作用和电路的几种状态(通路和开路)。
1.领略科学术语与实际状态的对应关系:我们发现当开关拨向“ON”时小灯泡发光,此时开关应该 (“打开”或“闭合”),开关拨向“OFF”时小灯泡不发光,此时开关应该 (“打开”或“闭合”),平常我们说的“开灯”,是让灯发光开关拨向“ON”;而“关灯”则是熄灯,是让开关拨向“OFF”,“ON”是让用电器 ,“OFF”是让用电器 。
2.按活动要求逐步进行。
3.下图所示是常用手电筒的剖面图。请观察它的结构,在方框内画出与其相对应的电路图。
(四)电路图
1.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关系的图叫做电路图
2. 熟记常用电路元件符号。
3.画电路图的要求:A、用统一规定的符号B、连接线画成横平竖直C、要简洁、美观
4.看图3.2.5,左边的表示实物图,右边的表示电路图,比一比,哪一个更简洁。
记住:老师提出的连接实物图的要求。
5. 完成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
(五)分组活动:制作简易测通器
1.按要求制作。2.实际应用。3.进行交流评价。
五.学后反思
1.电路的组成
2.电路的三种状态
3.电路图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2 常用电器(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路中的基本连接方式是串联和并联。
2.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用电器工作的特点,根据用电器的工作特点来判断具体电路的连接方式。
3.知道全电路短路的危害,知道在电路连接中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
4.初步学会根据电路图来连接实物或根据实物图来画电路图
二.课前预习
1.复习旧知,请在空格中填上电路元件符号
电池和电池组 电灯 电铃 开关 电阻器 电动机 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2.完整的电路包括哪几部分?
3.电路的状态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
4.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有_______种:使用电器依次相连接的方式叫_______,使用电器的两端并列在一起的连接方式叫_______。
三.课内导学
1.活动:探究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连接方式。
(1)连接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观察老师的演示,看短路会带来的危害:会烧坏电源和导线,是造成生活、生产中火灾的重要原因。
(2)导线必须连接在接线柱上,并要旋紧,以保证接触良好
(3)尝试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让小灯泡同时发光,并在下两框中画出电路图。
2.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1)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串联——用电器____ ___相连接;
(2)并联——用电器的两端__ ___在一起。仔细观察老师在电路图上表示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自己尝试判断。
(3)开关的作用。(通过演示得出)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不论在什么位置,开关都能控制电路的通断;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在干路上控制整个电路,在支路上只能控制该支路的通断
(4)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5个问题。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判断方法。
3.马路上的路灯总是同时亮同时灭,路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4.练习:(1)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五.学后反思
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方式
开关的作用
特点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3 电流、电压(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及方向,了解电路中电流强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大小。
二.课前预习
1.电流的形成: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________定向移动。
2.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 叫做 ,简称 ,用字母_____表示,。电流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电流的单位还有 和 ,符号分别为_____和_____。
3.电流方向是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_____极流向电源的_____极。因此电子的移动方向与规定的电流方向正好相______。
4.请说说使用电流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三.课内导学
(一)通过电器的电流
1.活动
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的是同一个小灯泡在不同电源的电路中,亮度不一样,通过电流大小 。亮的通过的电流 。
2.电流概念
学习电流概念时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其他概念也相类似)
①名称:电流强度或电流 ②符号:I ③定义 ④意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⑤公式及变形(教材未给出,但可以根据定义写出) ⑥单位名称:安培或安 ⑦单位符号:A ⑧其他常用单位及相互换算 ⑨测量原理(测量电流不作要求) ⑩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电流表 使用方法略
注意:电流的符号I和电流单位的符号A不能混淆。
3.电流的方向
(1)阅读“金属导电和溶液导电”,了解不同物质导电的特点。
①金属导电的特点是 导电。②溶液导电的特点是 。
③气体导电的特点是 导电。
(2)电流方向的规定
要抓住“正电荷”、“移动”、“正极”、“负极”等关键词。
(二)电流表
1.可用__________来测量电流的大小,其符号为__________。
2. 观察电流表并了解在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的事项(重要)
⑴接入电路前:一定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__________线,若发现指针设有对准,一定要进行调整后再使用。
⑵联入电路:必须把电流表_____联在待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_____”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_____”接线柱流出电流表,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⑶常采用________法选择合适的量程,当你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为_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 ____;当你使用“-”和“0.6”两接线柱时,量程为___ 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
⑷读数:读数时应“先看量程,然后读数”。
3.完成课本中的两个练习。
4.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五.学后反思
1.电流概念
2.电流表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3 电流、电压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路中电源的作用;
2、知道电路两端电压的含义及其单位;
3、会识别电流表和电压表,并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二.课前预习
1. 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 能在电路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压的单
位是 ,简称 ,用字母 表示,常用的电压单位还有
和 。
2.1kV=_______V;1mV=_______V。
3.电压可用 来测量。其构造:三个接线柱为__________________;量程为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4.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5.请说说使用电压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三.课内导学
1.认真进行“思考与讨论”,对水流和电流进行类比。
水----电荷 水流----电流 水压----电压 水泵----电源
水泵→水压→水流 → → 。
2.常见的电源及电压,把老师补充的名称和数据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3.电压概念
①名称: ②符号: ③作用:
④单位名称: ⑤单位符号: ⑥其他常用单位及相互换算:
⑦测量仪器:电压表 ⑧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4.电压的测量(重要)
(1)活动:观察电压表。
(2)正确地使用电压表,必须遵守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如果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指针明显偏转,但由于电压表内阻极大,造成电路中几乎没有电流;②电压表的“+”、“-”接线柱接法要正确,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电压表的指针就会反转,甚至打弯指针;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否则,不但不能测出电压值,还会把指针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所以在不能预先估计电压的情况下,可用试触的方法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
(3)在右图中标出电流表的电压表,并注明正负接线柱。
(4)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
项目 电流表 电压表
外型结构 标志 A
接线柱 “—”“0.6”“3”
量程 0-0.6A 0-3A
分度值 0.02A 0.1A
使用 连接方式 串联
连接方向 “正”进“负”出
是否可短接 否
5.试一试,根据左边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6.活动:制作水果电池。师生共同进行。
7.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电压概念。
2.电压表使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3.3 电流、电压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练习连接电路。
2.学会识别电流表和电压表。
3.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和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4.初步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
二.课前预习
1.用电流表来测量 。电流表的符号: ,它有____个接线柱,使用“+” “0.6”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 最小刻度是 使用“-” “3”两接线柱时,量程是 最小刻度是 ,连入电路时,必须把电流表 联在待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 ”接线柱流出电流表。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2.用电压表来测量 。电压表的符号: ,它有____个接线柱,使用“+” “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 最小刻度是 使用“-” “15”两接线柱时,量程是 最小刻度是 ,连入电路时,必须把它______接在要测量的那部分电路两端,使用时必须把电压表的“+”接线柱接靠近电源______极端,还要注意所测的电压不得超过它的______。
3.试设计一个电路,二个灯泡串联,用一个电流表测量通过其中一个灯泡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它两端的电压。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三.课内导学
1.器材
3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连灯座)1个、3.8伏小灯泡(连灯座)1个、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2.步骤和记录
1.用电压表测量干电池的电压
把一个电池的负极和另一个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这个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把两个、三个或更多的电池串联起来,如图所示用电压表分别测出1节干电池的电压、2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电池组的电压、3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电池组的电压,把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节干电池 2节干电池串联 3节干电池串联
电压/伏
如果将5节干电池串联,则该电池组的电压为 。
2.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流和电压
(1)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用导线把各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开关必须处于 状态。
(2)连接成实验电路后,可以从电池组的正极出发,顺着
方向对照电路图检查你所连接的电路是否符合电路图的要求。确认无误后,将开关试闭合一下立即断开,留意观察 、 指针的偏转是否正常。若一切正常再闭合开关。
(3)观察小灯泡是否正常发光,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并把它记录在表格中。
(4)换用另一个小灯泡,重复实验,测量这个小灯泡的电流和电压,记录在表格中。
(5)把实验结果记录杂下表中。
实验次数 电压U/伏 电流I/安
1
2
3.按右图连接电路。
(1)用电流表测出a、b、c三处的电流Ia、Ib、Ic。
(2)用电压表测出L1、L2两端的电压U1、U2和两灯泡的总电压Uac。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
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
4.按右图连接电路。
(1)用电流表测出a、b、c三处的电流Ia、Ib、Ic。
(2)用电压表测出L1、L2两端的电压U1、U2和两灯泡的总电压U。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3.4 电 阻 (第一课时 导体的电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学会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运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二.课前预习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_____作用的大小。电阻单位是_________,即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伏,流过导体的电流是1安,则这个导体的电阻就是__ __欧。比欧姆大的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其换算关系是:
1MΩ=__________kΩ 1kΩ=_________Ω
2.在电路中,电阻的符号是“______”,表示电阻的元件符号是“__________”。
3.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___ ____,导体的_____ ____,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4.电阻是导体本身具有的一种 。
5.金属导体的电阻大小还与 有关。
三.课内导学
(一)思考与讨论
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课本相应的空白处。
(二)导体的电阻
1.电阻概念。仿照电流和电压概念的学习过程,进行具体化。
①名称: ②符号: ③定义:
④意义: ⑤单位名称: ⑥单位符号: ⑦其他常用单位及相互换算
⑧计算公式、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待下节学习。
2.活动: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这是一个重要的探究活动,你可要重视哦!)
(1)你的猜想是导体的电阻A可能跟 有关、B跟 有关、
C可能跟 有关、D跟 有关。
(2)确定研究因素,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首先,变量控制是重点。一定要明确比较哪两根可以研究什么因素,控制了什么变量。其次,要明确电阻大小与灯泡亮暗的关系。
(3)具体的实验可以是一个师生配合操作的演示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结果。
(4)对获取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交流结果。
导体的长度、材料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 ;
导体的横截面积、材料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 ;
导体的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材料不同,电阻大小 。
(5)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由老师另做一个演示实验后得出。
(6)阅读:敏电阻
A、热敏电阻:
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电阻器。分为正温度系数和负温度系数电阻器。选用时不仅要注意其额定功率、最大工作电压、标称阻值,更要注意最高工。
作温度和电阻温度系数等参数,并注意阻值变化方向。
B、光敏电阻:
硫化镉等材质,阻值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的电阻器。分为可见光光敏电阻、红外光光敏
电阻、紫外光光敏电阻。选用时先确定电路的光谱特性。
C、压敏电阻:
是对电压变化很敏感的非线性电阻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器。当电阻器上的电压在标称值内时,电阻器上的阻值呈无穷大状态,当电压略高于标称电压时,其阻值很快下降,使电阻器处于导通状态,当电压减小到标称电压以下时,其阻值又开始增加。
压敏电阻可分为无极性(对称型)和有极性(非对称型)压敏电阻。选用时,压敏电阻器的标称电压值应是加在压敏电阻器两端电压的2-2.5倍。另需注意压。
(三)完成思考与讨论。
(四)阅读P71小资料内容,了解表的部分物质导电能力的大小。
写出导电性能最好的四种金属 。
五.学后反思
1.电阻概念。
2.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3.4 电 阻 (第二课时 滑动变阻器)
一.学习目标
1.用较长的铅笔芯制作一个变阻器,体验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学会连接变阻器,联系生活了解变阻器的其他形式。
3.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对高技术革命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1.变阻器是指能 的一种电学仪器。实验室里常用的变阻器是 ,它是利用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的 来改变电阻。一个变阻器的铭牌上标有"2A 100Ω"
的字样,这表示该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最大电阻值为 。
2.导电性能介于 和 之间的一种导电物质叫做半导体。在纯净的半导
体中掺入 ,可使导电性能大大增强;半导体的电阻在某一温度范围内随温度
升高而 ,在光照下半导体的电阻也会明显 。所以,半导体可被用来
制作 元件和 元件。
3.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金属的电阻会突然消失,这一现象叫做 现象。
三.课内导学
一、滑动变阻器
(一)活动:制作铅笔芯变阻器
1.制作前的思考
(1)如何用测通器证明铅笔芯有电阻?
(2)如何用铅笔芯来改变测通器中小灯泡的亮度?
(3)是改变哪一个因素实现的?
(4)与铅笔芯的硬度有没有关系?
2.按课本的制作要求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用不同硬度的铅笔芯进行实验,比较结果。
3.自我评价。
(二)活动:观察滑动变阻器(分组进行)
观察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几个接线往?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1.原理: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2.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3.表示方法:实物图、结构示意图、符号
4.接法:上下各一个接线柱。
5.铭牌:如“2A,10Ω”,其中2A表示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10Ω表示最大有效电阻
6.判断:结合实际接线图进行。完成课本练习。
7.阅读并观察其他形式的变阻器。
二、半导体和超导体
1.阅读P73-74,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
2、半导体有什么特殊性能?利用这些性能有何应用?
3、什么是超导体?有何应用?
2.阅读
超导磁悬浮列车
超导磁悬浮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列车 利用超导材料的抗磁性,将超导材料放在一块永久磁体的上方,由于磁体的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磁体和超导体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使超导体悬浮在磁体上方。利用这种磁悬浮效应可以制作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
超导磁体计算机
超导磁体计算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高速计算机要求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和连接线密集排列,但密集排列的电路在工作时会发生大量的热,而散热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临的难题。超导计算机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其元件间的互连线用接近零电阻和超微发热的超导器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来制作,不存在散热问题,同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此外,科学家正研究用半导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和超导体来制造晶体管,甚至完全用超导体来制作晶体管。
五.学后反思
1.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
2.半导体和超导体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实验方法。
2.参与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运用。
3.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二.课前预习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
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_。
3.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_______成正比,跟导体的_______成反比。 (2)公式: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研究同一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
1.应该控制的变量是 。两个变量是 ,应先改变 的大小,再看 的变化。
2.电压的改变可用改变 来实现。为了分析方便,电压值选择时,可取一些整数值。
3.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正确接入电路。
4.把四组结果填入课本的表一中。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书面表述必须完整具体。(2)注意“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的运用。(3)要明白“成正比”的含义。(4)把结论填在课本中。
(二)活动:研究相同电压下不同导体中电流与它的电阻的关系。
仿照活动(一)进行,明确“成反比”的含义。
(三)欧姆定律
1.用综合方法得出欧姆定律: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I-电流(安) U-电压(伏) R-电阻(欧)
3.公式的物理意义:
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1/R)。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4.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时应注意:
①定律中的“导体”是同一段导体,它表明定律涉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都是对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②定律中“成正比”和“成反比”的两个关系分别有不同的前提条件,当导体的_______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两端_________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③欧姆定律公式可以变形为U=IR和R=U/I。
5.欧姆定律的应用。
(1)阅读课本中两个注意点。
(2)阅读课本中的例2,了解解题格式,补充:题后应再加“答”。
(3)例题1:一个白炙灯泡的灯丝电阻为121Ω,接在电压为220V的家庭照明电路上,正常工作时通过灯丝的电流为多大?
(4)例题2:某一实验电路中,有一阻值为6Ω的电阻器,测得通过他的电流为0.5A,求这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
五.学后反思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时的注意点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 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用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原理、器材和方法。
2.会用欧姆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前预习
1.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导体的 ,这种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从R=U/I有同学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正确的是:
1)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 )
2)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小; ( )
3)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电流较小的导体的电阻较大; ( )
4)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 )
5)当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增加几倍,但它们的比值不变,
等于导体的电阻。 ( )
3.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 ,要用到的器材有 ,把右图中的实物用铅笔代替导线连成测电阻的电路。
三.课内导学
(一)练习
1.阅读课本例题1和3.
2.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A 20Ω”字样,当变阻器上的电阻线全部接入电路中时,它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大
3.假如用长1米、横截面积为1毫米2的铜导线直接连接到1节干电池的两端,通过铜导线的电流有多大 相当于多少盏台灯(电流约为0.2安)在同时工作
(二)阅读科学家小注――欧姆,谈谈自己的感受。
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2个题目。
(三) 实验:伏安法测电阻
(1)在下面的左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2) 连接右边的实物图。
(3) 连接实物。注意:接线时,开关要断开。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应接最大值。
(4)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及保护电路。
五.学后反思
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原理、器材和方法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 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压关系,学会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会用串联电路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前预习
1.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是 ,用公式表示为 ;
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是 ,用公式表示为 ;
2.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____。即R串=________________.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串联后总电阻为R串=nR。
3. 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____ ___,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____ __。
三.课内导学
(一)串联电路特点
1.从活动中得到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说明:本活动已经在第三节的实验中做过,可不进行分组实验,而直接引用上次实验结果,也可以观察教师的演示)
2.尝试用推导的方法求出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电阻串联时,总电阻的计算公式:R=_____________。表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______。从本质上来理解,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几个导体串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导体的电阻都_____。
(二)完成课本P80思考与讨论中的1-5题。
(三)阅读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法:
节日小彩灯的内部结构与一般的灯不一样。每个灯除了有灯丝以外还有一个电阻并联在两个灯脚之间,这个电阻的阻值远大于灯丝的电阻。因此,小灯在发光时绝大部分电流是通过灯丝的,只有少量电流通过电阻,于是小灯泡正常发光。当灯丝被烧毁后电流全部通过电阻,电阻上的电压将大大增加,这样使其它灯上的电压减小,所以其它的灯变得比原来暗一些。
(四)完成课本P80练习1-3题。
五.学后反思
串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_ 审核人___ 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四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压关系,学会推导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 会用串并联电路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前预习
1、欧姆定律:I=U/R
2、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 路特 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关系 内容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并联支路中的电流之 。
公式 I1=I2=I总
电压关系 内容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
公式 U总=U1+U2
电阻关系 内容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的倒数之 。
公式 R串=R1+R2
三.课内导学
(一)并联电路特点
1.从活动中得到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说明:本活动已经在第三节的实验中做过,可不进行分组实验,而直接引用上次实验结果,也可以观察教师的演示)
2.尝试用推导的方法求出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电阻并联时,总电阻的计算公式:1/R=_____________。表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电阻的倒数之______。从本质上来理解,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几个导体并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导体的电阻都_____。
(二)完成课本P80思考与讨论中的第6题。
(三)解电路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是:(1)审题:(挖掘题目已知条件,弄清所求量)(2)画电路图(建立直观的物理图景)(3)联想(联系所学的电学规律,形成思维推理过程)
具体做法是:①通过审题,首先弄清电路的结构,是串联还是并联,若题目给出了电路图,要用“去表法”分析各导体之间的连接方式。若题目没有给出电路图,则要分析题意,判断电路的接法,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②明确已知条件,并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弄清所求量,如果题目中给出电表示数,要用它所测的物理量的符号和数值表示出来,并在电路图上标明:以建立直观的物理图景。③会利用电路图进行分析和推理。
(四)完成P81练习第4、5题。
(五)阅读:串联小彩灯的工作原理
第一:串联的小彩灯,为什么其中有的灯丝熔断了,其他的还能继续工作?
答:成串的小彩灯是串联的。但彩灯内部灯丝的结构与一般的灯不同,彩灯灯丝下边多并联了一段涂有氧化铜的细金属丝。一旦有一个彩灯灯丝熔断了,其他彩灯瞬间会熄灭,使这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得到220V,从而瞬间击穿那段细金属丝的氧化铜涂层,使这个彩灯重新形成通路,又使其他灯泡继续工作。这就是串联的小彩灯,为什么其中有的灯丝熔断了,其他的还能继续工作的原因。并且我们会发现,这时亮的彩灯也比原来更亮了。因为那几个彩灯熔断后击穿金属丝相当于短路了。留下的灯泡两端各自分担的电压就多了,所以会比原来更亮。
第二:同样是装饰小彩灯,为什么有的彩灯能闪烁,有的不能?
答:有的彩灯能闪烁是因为电路里串联了一只“跳泡”,它会使电路不断通断,使电路一会灭一会亮。跳泡的结构特点是灯丝有两部分组成,一边是倒L形的引线,另一边是头段有双金属片的灯丝,两者平时是接触着的。通电后,由于灯丝发光,双金属片受热变弯,离开原来的位置就会切断电路,双金属片冷却后伸直又接通电路。这就是同样是装饰小彩灯,为什么有的彩灯能闪烁,有的不闪烁的原因了。
第三:同样闪烁的彩灯,为什么灭了几只以后,其他彩灯的反而闪烁更快了?
答:我们还发现其中有彩灯不亮时,整个彩灯闪光频率比全亮时加快了。我们知道小彩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其中几个彩灯不亮短路后(上边已讲过),整个电路电阻变小,电流变大,根据焦耳定律,灯丝产生的能量增大,可以更快的使双金属片受热变弯。所以,同样闪烁的彩灯,灭了几只以后,其他彩灯的反而闪烁更快了。
五.学后反思
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应用
第三章 电复习
#1.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电现象是指 、 等。
2.电路是由 、 、 和 组成的电流路径。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 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 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 上的电路叫短路。
3.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是 和 。把用电器 连接起来,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 电流通过;把用电器 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 的。
4.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 ,用以描述电流的大小。电流的符号是I,电流的单位是 安(A),用串联在电路中的 电流表可测量电流。
5.电源的作用是在电路两端产生 。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的单位是 伏(V),用并联在电路两端的 电压表可测量电压。
6.电阻是指导体具有的对电流的 作用。电阻的符号是R,电阻的单位是欧(Ω)。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 、
和 ,另外导体的电阻还和 有关。可利用改变串联在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大小来改变电路中的 。
7.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存在大量的_______;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内存在大量的______。半导体是指导电性能介干金属与 之间的非离子型导电物质,如硅、锗及其化合物。超导现象是指在极低温度时,某些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处干超导状态的物体叫做 。
8. 欧姆定律是重要的电流定律,它的内容是: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 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 成反比,写成公式: ,式中单位:I→ ;U→ ,则为R→ 。
9.串联电路的特点是:电流处处 ,总电压 各部分电压之和,总电阻 各分电阻之和。
10.并联电路的特点是:各支路电压 相等,总电流 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阻的 等于各支路电阻 之和。
第三章 电
3.1 自然界的电现象
二.课前预习
1.物体因摩擦而带电 2.正电荷 负电荷 排斥 吸引
3.完全相同的 失去 失去 正电 得到 负电
4.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5.火花放电 尖端放电
6. 等量的正、负电荷 电中和 发光 发声 电中和 异种电荷 闪电
三.课内导学
3.2常用电器(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导体 绝缘体 2.容易导电 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人体、大地 不容易导电 橡胶、塑料、陶瓷、玻璃、干燥的空气和干燥的木材 3.导体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被束缚,自由电荷很少。
三.课内导学
5.电荷 自由电子 离子 6(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日常用电中,必须使应该绝缘的部分保持干燥等。
3.2 常用电器(第二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电扇、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电视机等
降温,冷冻食品、保鲜,洗衣服,做饭,收看新闻、看电影等
2.有按键开关、拉线开关; 控制用电器
关(或其它部位电路)接触不良
§3.2 常用电器(第三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2.导线、用电器、开关、电源 3.三种,短路、通路、断路 4.两种、串联、并联
三.课内导学
3.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灯同时亮同时灭,在并联电路中,开关在干路上,也可以做到同时亮同时灭,所以根据同时亮同时灭并不能判断灯的连接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这样一个现象:马路上的灯有时发现有几个坏了,而其他灯亮着。根据这一现象发现马路上的灯之间互不影响,灯的连接方式是并联。
五.学后反思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1 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 用电器并列地连接
2 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位置不同,但作用相同 开关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3 电的通路只有一条,一处断开,处处断开;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都停止工作 电的通路有几条,一条支路断开,其余支路仍可工作;一个坏了,另外的用电器仍可工作(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3.3 电流、电压(第一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电荷 2.横截面积的电量 电流强度 电流 I 安培 安 A 毫安 微安 mA A 3.正 正 负 反 4.接入电路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正确选择量程;正确读数。
三.课内导学
3.自由电子 离子 离子和电子
2.电流表 -- ⑴零刻度 ⑵串 + - ⑶试触 0~3A 0.1A 0~0.6A 0.02A
五.学后反思
1.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电流方向不一定是实际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它是人为规定的,人们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2.接入电路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正确选择量程;正确读数。
§3.3 电流、电压 (第二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电压 电源 伏特 优 V 千伏 毫伏 2.伏特 伏 千伏 毫伏 1000 0.001 3.电压表 “—”“3”“15” 0-3伏 0-15伏 4.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电路两端有电压,二是电路应为通路。5.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3.3 电流、电压 (第三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电流的大小 -- 3 0~0.6安 0.02安 0~3安 0.1安 串 正 负 2. 电压大小 略 3 0~3 伏 0.1伏 0~15伏 0.5 并 正 量程
§3.4 电 阻 (第一课时 导体的电阻)参考答案
二.课前预习
1.阻碍,欧姆,1,1000,1000 2.R, 略 3.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4.性质 5.温度
§3.4 电 阻 (第二课时 滑动变阻器)参考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改变电阻大小 滑动变阻器 电阻丝长度 2A 100Ω 2.导体 绝缘体 微量杂质 急剧减小 减小 热敏 光敏 3.超导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正比 2.反比 3.(1)电压 电阻 (2) I=U/R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电阻 2.××√×√ 3. R= 电源或电池组、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待测电阻
§3.5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三课时)
二.课前预习
1.处处相等 I=I1+I2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U=U1+U2 2. 和 R1+R2+……3.长度 大
第三章 电复习
1.摩擦起电 电中和 2.电源 用电器 开关 导线 连通 断开 电源的两极 3. 串联 并联 依次 并列 并列相连接的 4.电量 安(A) 电流表 5.电压 伏(V) 电压表 6.阻碍 横截面积 长度 材料 温度 无关 电流 7.自由电荷 自由电子 绝缘体 超导体 8.电压 电阻 I=U/R 电流 电压 电阻 9.相等 等于 等于 10. 相等 等于 倒数 倒数
第三章 电 单元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_ ____ 审核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 第一章 第一节 对声音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听不同的音乐来激发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现象的兴趣。
2.通过听不同的音乐,会听辨各种声音,并会记录声现象。
二.课前预习
课本第一个活动准备工作。主要任务和活动步骤:
0.学生分组分配各自的任务和需要的仪器
1.根据我们学校各区域平面分布简图。
2.在地图上找出几种声音的声源位置。
3.估计这些声音的大小。
4.估计这些声音发生的时间。
5.指出哪些声音听起来比较舒服,哪些听起来尖锐刺耳。
6.针对学校里的各种声音,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记录表格
内容声现象 时间 地点(声源) 大小 其他
1
2
3
4
5
三.课内导学
(一)活动1。(最好在课间进行)
1.根据课前的准备有序地进行倾听、记录。
2.各组进行交流,进行声音大小排列,对声音进行分类(如舒服的、刺耳的等)。
3.对各组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练习1:把下列声音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汽车的喇叭声,两人的交谈声,翻动书页的声音。
(二)有趣熟悉的声音
活动2:(本活动师生共同进行)
1.教师在讲台上①手持铝棒中间,将铝棒的一端敲击地面;②手持铝棒的任意位置,将铝棒的一端敲击地面;学生听两次声音,说出它们的区别。
2.同学提问。
3.同学自己设法产生声音,并加以区别。
练习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声音无处不在。有下列声音: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
②剧场里乐器的演奏声;
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
④装修房子里的电钻声;
⑤婚庆时的爆竹声;
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悦耳的声音有 _____________;令人烦燥的有 。
活动3:根据课本活动要求进行。朗读、唱歌等均可。
五.学后反思
#:表示不作教学要求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 ____ 审核人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 第一章 第一节 对声音的认识(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通过观察动画来了解耳能听见声音是因为声音能使鼓膜振动。
3.通过学生活动来了解听觉测试及听觉方位测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前预习
1. 耳的结构:外耳: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中耳:__________ ___________
内耳:___________
2. 耳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1)耳廓:________________
(2)外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鼓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耳目的结构及其功能
仔细观察图1.1.5耳的结构示意图
1.耳的结构:
外耳: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中耳:__________ ___________
内耳:___________
2. 耳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1)耳廓:______ __________
(2)外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鼓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声音在耳中传导的途径
(1)耳廓一_______一鼓膜一_________一耳蜗一__________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2)听觉的形成:耳蜗内的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______,由听神经将之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______。
(二)活动1:听觉测试
材料准备:机械秒表或机械手表、棉球、米尺。
1—4步按课本要求进行。
5.设计表格,测量并记录三次数据,对数据取平均值。
比较同学之间左右耳的听力距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论: 。
(三)活动2:听觉方位的测试
步骤:详见课本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你的解释是:
耳和脑的共同作用能分辨 的声音大小差异。
(四)阅读小资料:动物的听觉
(五)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 审核人__ 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知道声音发生的条件。
2.了解人耳可以听到声音的根本原因。
3.能利用生活现象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声源的振动。
4.通过曾侯乙编钟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热爱我国科学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课前预习
1.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___ __,人说话时喉部在__ __。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 _____。
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 _____产生的,_____ ____没有了,声音也就没有了。
4.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情形可以说明声音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1.思考与讨论:
(1) 当你说话时触摸自己的喉部,你感觉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呢
2.活动:声音的产生
目 的:验证音叉的振动发声。
材料准备:音叉、橡皮槌、一个装满水的玻璃器皿、一个乒乓球、一段线。
实验步骤:
1)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
感觉 描述这个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玻璃器皿中的水面,你猜
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进行实验观察水面会出现什么的现象。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到的现象是肯定还是否定了你的猜测 ______________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解释:发声的音叉在___________,放入水中之后引起水__________。
4)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乒乓
球被悬挂起来。
5)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根据前面的经验猜测一
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乒乓球被______________
6)对实验进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乒乓球被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与猜测一致吗 ( )
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
解释: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乒乓球轻轻接触它时,引起乒乓球__________,因此
乒乓球被_________。
结论: l.音叉是发声的物体,又叫__________。
2.当它发声时就振动,如果___________停止了,声音也就没有了。
3.小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引起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声源振动产生声音,声源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没有了。
举例:
1.液体振动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振动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 _____ 审核人____ 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速。
二.课前预习
1.声音可以通过 、 和 等介质从声源向四周传播。
2.声音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 在真空里传播。(能/不能)
4.声音 能量。(具有/没有)
5.声音在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在 中传播最快。
三.课内导学
(一)声音的传播
1.举例说明声音能在空气(气体)中传播。
2.活动1: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1)你的猜想是 。
2)记录现象: 。
3)结论: 。
4)举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例。 。
3.活动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1)你的猜想是 。
2)记录现象: 。
3)结论: 。
4)举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实例。 。
4.活动3:真空能传声吗 (本活动师生配合进行)
1)你的猜想是 。
2)记录现象:抽气前 ,抽气中 ,
抽气比较充分后 ,重新充气后 。
3)结论: 。
4)讨论人在月球上的交流情况,如相互说话、开音乐会等。
(二)声音的能量
1.思考与讨论:
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引起鼓膜振动就听到声音,那么,能够引起鼓膜振动的空气具有能量吗 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2.声波
1)多媒体演示:水波的产生(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2)活动4:塑料圈的振动
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用类比方法认识声音传播形式----声波。声音是以_________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__________。
4)回答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3.声音具有能量,声音的能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
阅读小资料:声速
从表中获得的信息:
l. ;
2 ;
3. 。
(四)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声音的传播
2.声音的能量
3.声音传播的速度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 _____ 审核人__ _ 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三节 声信息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耳能够听见的声音范围。2.了解声音的响度、频率和音色的含义。
3.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二.课前预习
1. 大声和轻声说话,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就会有所不同。声波越大,波峰和_______离开水平轴的________越大;声波越小,波峰和波谷就越________水平轴。
2. 响度表示声音的 。
3.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它跟发音体振动的_____有关,频率______,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_______。
4. 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__(Hz),人耳可以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___________赫兹。
5. 超声波是指声波的频率________20000赫兹.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次声波是指声波的频率_______20赫兹.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一)人耳可以听见的声音
1.活动1:仔细观察师生共同进行的演示(P11图1.3.1),并记录现象。
(1)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可以表示声音的信息。
(2)轻声和大声对着话筒说话,观察波形,它们的差别是 。
(3)让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分别对着话筒说话,观察波形,它们的差别
是 。
(4)在话筒前演奏一个乐器,观察波形,乐器的波形与人说话的波形的区别
是 。
(二)乐声的三要素
1.响度: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振幅________,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振幅在波形上体现在离开______________的距离的大小。
(3)用分贝(dB)表示,正常说话的声音约__________分贝。
2.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活动2:(分组进行)能观察到的三个现象是:A硬纸片在梳子上慢慢划过时,音调 ,反之,音调 。B同一根橡皮筋,轻拔时声音 ,重拔时声音 。C相同的力拔动时,细橡皮筋的音调 ,粗橡皮筋的音调 。
结论:(1)音调跟发音体振动的_____有关,频率______,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在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中,小提琴的波形比人说话的波形在水平方向密集,也就是小提琴发出的声波比人发出的声波频率高。
(3)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Hz),人耳可以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___ ____赫兹。
3.音色:声音的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如:钢琴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时,还要根据音色区分它们,每个人的嗓音_______不同,才使我们能够容易地区分不同的人。
4.阅读小资料:波长
(三)超声波和次声波
1.超声波
(1)声波的频率____ ___20000赫兹。(2)特点:定向发送,遇到很小的物体就被反射回来。
(3)了解超声波的应用。
2.次声波
(1)声波的频率________20赫兹。(2)特点:不易被大气、水、地层物质吸收,传播远,穿透性强。(3)次声波的应用。
3.阅读:声致辞发光和科学技术社会等,了解有关内容。
五.学后反思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 _ 审核人____ _____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噪声。
2.了解听力损伤及其原因。
3.知道减小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前预习
1.令人愉快、优美动听的声音叫_____,令人厌烦的刺耳难听的声音叫_______。
2.噪声对人产生的最大危害是_____________。
3.听觉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会__________。
4.听觉损失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5. 减小噪声的途径有 、 、
。
三.课内导学
(一)噪声
1.听老师播放的音乐,你的感受是 。
2.用几台录音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音乐,你的感受是 。
3.在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那些令人愉快的、优美动听的声音称为乐音。
4.令人厌烦的刺耳难听的声音称为噪声。
5.噪声举例。 。
(二)听力的损伤
1.年龄与听力损伤
(1)听觉的损伤程度可用分贝表示。
(2)听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3)不同频率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不同。
2.阅读:听力损伤的原因
(1)了解听力损伤的分类。
(2)根据听觉系统所受影响的位置,听力损伤可分三种类型:
、 、 。
(三)减小噪声的途径
1.师生配合,完成P18中的三个活动。
2.减小噪声的途径
⑴减小噪声源的噪声。
a.改造产生噪声源比较大的机器;
b.更换噪声比较大的机器;
c.用金属材料做成蜂窝状装置把噪声源罩起来。如:安装消声器。
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远离噪声或设置屏障。
如:高架桥或高速公路设置隔音板;将有噪声污染的工厂迁离居民区和办公室。
⑶在人耳处减弱。
人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以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具。
3.阅读小资料。
(四)完成课本练习。
五.学后反思
1.噪声概念。
2.听力损伤及类型。
3.减小噪声的途径。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助学稿
主备人______ 审核人____晁莹莹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第一章 第三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噪声的含义,噪声对人的影响。
2.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观察现象并作出合理解释。
二.课前预习
1.家庭小实验:
A. 改变人与声源的距离,听到的声音大小可以改变吗
方法:让录音机或手机或声叉发生一定响度的声音,站在距离声源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的大小。
记录效果
0.5米 2米 4米 在教室外面,关上教室的门
结论:距离声源越远,感觉声音__________。
B. 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
方法:人与声源(收音机、手机、声叉)的距离不变,只改变声源的材料。
记录
衬衫 毛衣 棉衣 棉被
结论:材料越厚,感觉声音________。
三.课内导学
1.活动
1.你在电影中看到过无声手枪吗 手枪发射的声音是怎样变为无声的
2.上海市区高架桥上隔音屏起什么作用
根据自己家庭小实验得出的结论,安排学生进行演讲比赛:
A. 改变人与声源的距离,听到的声音大小可以改变吗
方法:让录音机或手机或声叉发生一定响度的声音,站在距离声源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的大小。
记录效果
0.5米 2米 4米 在教室外面,关上教室的门
结论:距离声源越远,感觉声音__________。
B. 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
方法:人与声源(收音机、手机、声叉)的距离不变,只改变声源的材料。
记录
衬衫 毛衣 棉衣 棉被
结论:材料越厚,感觉声音________。
学生活动:
C.用棉花或柔软的纸堵住耳朵是否能起到隔音作用。
方法:用棉花或者柔软的纸堵住耳朵,当人与声源位置不变时,感觉收音机的
声音。请学生谈谈感受
2.减小噪声的途径
1.减小噪声源的噪声。
(1)改造产生噪声源比较大的机器;
(2)更换噪声比较大的机器;
(3)用金属材料做成蜂窝状装置把噪声源罩起来。如: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远离噪声或设置屏障。
如:高架桥或高速公路设置隔音板。如:将有噪声污染的工厂迁离居民区和办公室。
3.在人耳处减弱。
人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以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具。
练习:
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两侧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的回声
五.学后反思
第一章 声与听觉复习
#1.健康的耳可以感觉到各种声音的存在。但不同的人听力是有所不同的。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可分为 、 、 。形成听觉的途径是: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听觉感受器位于 ,听觉的形成在 。
2.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是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可以在 、
和 中传播,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有不同的速度。
3.声音具有能量,声音的传播伴随 能量的传播。
4.声音的大小称为 ,单位为 ,用符号 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 ,单位为 ,符号为Hz。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 有关。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人们可以根据 的不同来区分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5.声波的频率大干20000Hz时,这种波叫 。声波的频率小于2OHz时,这种波叫 。
6.令人愉快、优美动听的声音称为 ;令人厌烦、刺耳难听的声音称为 。
7.减小噪声的方法有:在 处减小噪声,远离 或设且屏障,在 处减小噪声。
八下第一章答案
§1.1对声音的认识(第二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2.收集声波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有听觉细胞,把声音的振动转变为电信号
三.课内导学
1.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2.(1)收集声波 (2)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 (3)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4) 有听觉细胞,把声音的振动转变为电信号
3.(1)外耳道 听小骨 听神经 (2)兴奋 听觉
(二)每个人左右耳的听力距离都不太一样
(三)千分之几
§1.2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振动 振动 2.声源 3.振动 振动 4、略
三.课内导学
(1)振动 (2)能量
1)振动 2)水面振动 水面振动
3)肯定 振动 振动 5.弹开 6.弹开 一致 振动 弹开
结论:声源 振动
§1.2第二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二课时)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气体 液体 固体 2.声波 3.不能 4.具有 5.固体
§1.2第三节 声信息答案
二.课前预习
1.波谷 距离 靠近 2.大小 3. 频率 越高 越低 4.赫兹 20-20000
5. 大于 定向发送,遇到很小的物体就反射回来
6.小于 不容易被物质吸收,传播远,穿透性好
§1.3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一
二.课前预习
1.乐音 噪声 2.失去听力 3.减弱 4.先天性 后天性 5.减小噪声源的噪声 远离声源或设置屏障 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1.3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二
二.课前预习
1.A.越小 B.越小
三.课内导学
1.A.越小 B.越小3.B
1.C 2.减少噪声污染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减弱
(1)分贝 1 12 40—50 120 2 (2) 分贝 (1)先天性 A
第一章 声与听觉复习
1.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蜗 大脑听觉中枢 2.气体 液体 固体 真空 3.能量 4.响度 分贝 dB 频率 赫兹 频率 音色 5.超声波 次声波 6.乐音 噪声 7.噪声源 噪声源 人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