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赢在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六 古诗鉴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全国各省市发布的考试说明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如《2018年哈尔滨市初中升学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考试目标中指出:“能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2018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指出:“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诗歌鉴赏时,主要内容是对诗词内容、表达技巧、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理解,鉴赏描写的形象特点,品味炼字,赏析名句等。
常见的考试题型有:
(1)填空题
如:)《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选择题
如: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3)问答题
如: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今年对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是:品味炼字,赏析名句,鉴赏形象特点,描摹意境画面,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技巧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1、品味炼字题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赏析名句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品味意境、推敲炼字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赏析切入角度及答题模式: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解说+诗人的情感
(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作用+诗句解说+诗人的感情
(3)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内容+诗人的感情+抒情方式作用
(4)内容赏析:写景:描写对象+画面特征+诗人思想感情
叙事:什么事+融情于叙或以叙带情+作用
哲理:手法+手法作用+道理
抒情:手法+手法作用+情感
(6)意境品味: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意境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7)字词推敲和诗眼赏析:字词 (或句子) 在诗句中的意思+修辞手法及作用术语+景象特征+诗人的思想 感情。
3、鉴赏形象题
古诗词中的形象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指各种诗词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结合全诗整体感知形象。
第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点。
第四,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描摹意境画面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分析主旨情感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生平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答题技巧:
(1)看题目。?
(2)抓作者,即知人论世。
(3)明意象。
(4)抓关键字词。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6、理解表达技巧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比较评价题
这种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我们首先要理解比较评价的角度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 (2017·甘肃天水)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u)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押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透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既考查了诗歌的文学常识,又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对比阅读的能力。题目由易到难,知识点由辨析到理解,再到对比鉴赏,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首先熟记诗歌的文学常识、常见表现手法,然后能结合语句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我们要学会将课内学过的诗歌常识、表现手法、鉴赏方法迁移到课外诗词中。
【解析】(1)本题是对诗歌体裁和韵律的考查。要熟悉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各种特征,诗词曲格式的不同,字数的要求,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从诗歌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墙”、“湘”、“香”、“张”压ang韵。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颔联将“落梅”比作了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乱点莓苔多莫数”“零落成泥碾作尘”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答案】 (1) 律诗 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2017?湖北黄冈)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视】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比较鉴赏能力。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第一题选择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有诗歌内容理解,有写法辨析,有情感理解,还有诗句赏析。第二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用词的理解,第三题考查对比阅读,辨析两首诗不同的情感。考查的知识点、能力比较全面深入。
【解析】(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B选项“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说法片面,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导致诗人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故选B。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本小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泪是伤心之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这泪是欣喜之泪。
【答案】(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2017·贵州省黔东南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⑴—⑵题。(7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阙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虚,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2.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天军①
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瘐岭。③彩薇: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沈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请简要说说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2016?宁波)诗歌赏析。
定林①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山中【宋】秘演结茅①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注:①结茅:指建造简陋的房屋。
(1)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2)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5.(2018?宁波市董玉娣中学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午枕?? ??夏意(宋)王安石? (宋)苏舜钦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1)诗歌一,二句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
(2)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恰到好处,为什么?
7.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解】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1)此诗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2017·鄂州)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小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10.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中敌对月【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 ________? ”是“中秋”,“________?? ”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11.(2017·绍兴市暨阳初中3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第二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 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后面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心境。
(2)古人评诗常用 “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3)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这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1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思贾至①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骆谷晚望韩综③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②“历乱”:花开极茂盛。③韩综: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春思》的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________ , 《骆谷晚望》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________。
(2)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请作分析。
【2018赢在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六 古诗鉴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全国各省市发布的考试说明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如《2018年哈尔滨市初中升学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考试目标中指出:“能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2018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指出:“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诗歌鉴赏时,主要内容是对诗词内容、表达技巧、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理解,鉴赏描写的形象特点,品味炼字,赏析名句等。
常见的考试题型有:
(1)填空题
如:)《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选择题
如: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
(3)问答题
如: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今年对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是:品味炼字,赏析名句,鉴赏形象特点,描摹意境画面,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技巧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1、品味炼字题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赏析名句题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品味意境、推敲炼字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赏析切入角度及答题模式: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解说+诗人的情感
(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作用+诗句解说+诗人的感情
(3)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内容+诗人的感情+抒情方式作用
(4)内容赏析:写景:描写对象+画面特征+诗人思想感情
叙事:什么事+融情于叙或以叙带情+作用
哲理:手法+手法作用+道理
抒情:手法+手法作用+情感
(6)意境品味: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意境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7)字词推敲和诗眼赏析:字词 (或句子) 在诗句中的意思+修辞手法及作用术语+景象特征+诗人的思想 感情。
3、鉴赏形象题
古诗词中的形象一般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指各种诗词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答题步骤:
第一,结合全诗整体感知形象。
第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特点。
第三,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点。
第四,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描摹意境画面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分析主旨情感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生平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答题技巧:
(1)看题目。?
(2)抓作者,即知人论世。
(3)明意象。
(4)抓关键字词。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6、理解表达技巧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7、比较评价题
这种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我们首先要理解比较评价的角度是什么,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见解。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 (2017·甘肃天水)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u)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押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透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既考查了诗歌的文学常识,又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对比阅读的能力。题目由易到难,知识点由辨析到理解,再到对比鉴赏,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首先熟记诗歌的文学常识、常见表现手法,然后能结合语句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我们要学会将课内学过的诗歌常识、表现手法、鉴赏方法迁移到课外诗词中。
【解析】(1)本题是对诗歌体裁和韵律的考查。要熟悉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各种特征,诗词曲格式的不同,字数的要求,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从诗歌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墙”、“湘”、“香”、“张”压ang韵。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颔联将“落梅”比作了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乱点莓苔多莫数”“零落成泥碾作尘”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答案】 (1) 律诗 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2017?湖北黄冈)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视】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比较鉴赏能力。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第一题选择题考查了多个知识点,有诗歌内容理解,有写法辨析,有情感理解,还有诗句赏析。第二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用词的理解,第三题考查对比阅读,辨析两首诗不同的情感。考查的知识点、能力比较全面深入。
【解析】(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B选项“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说法片面,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导致诗人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故选B。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本小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泪是伤心之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这泪是欣喜之泪。
【答案】(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2017·贵州省黔东南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⑴—⑵题。(7分)?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阙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虚,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 倦、闻说?、也拟
(2)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解析】 (1) 本题考查筛选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要求,选出的诗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对行为的描写、二是能体现内心哀愁,对应的句子是: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行为为“梳”、“流”,而“倦”“泪”体现了内心的哀愁。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②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2.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天军①
文天祥
梅花②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瘐岭。③彩薇: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沈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请简要说说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被捕归来,没有自由,壮志未成。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为: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采蕨薇充塞饥肠。表达了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C。
(2)考查重点诗句的理解,结合注释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以及作者的经历及背景,理解即可。
(3)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并结合诗句分析“千古”与“一时”,“在”与“非”,可概括出对比手法,结合诗歌的画面、作者的情感分析即可。
3.(2016?宁波)诗歌赏析。
定林①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蜿蜒曲折;高;轻柔之风
(2)《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解析】(1)此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的曲折。“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的意思是:早春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瓦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这一句谢春初春春风轻柔温暖将残雪消融。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定林所居》的闲是和山水为了的悠闲,《二月四日作》的闲是闲愁,是内心苦闷的闲。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山中【宋】秘演结茅①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注:①结茅:指建造简陋的房屋。
(1)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2)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答案】(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写景,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2)对山中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解析】 (1)(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诗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或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2)做题时要先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来体会。《山中》是由北宋诗人秘演所做的一首诗,秘演所隐居之地是一座幽静美丽的山,这首诗写出了秘演于此山中静修的种种情景。 5.(2018?宁波市董玉娣中学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午枕?? ??夏意(宋)王安石? (宋)苏舜钦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请你分析一下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答案】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而苏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 【解析】 此题是个比较阅读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在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主旨,从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其异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1)诗歌一,二句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
(2)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恰到好处,为什么?
【答案】(1)听觉,视觉。烘托了人物的悲伤之情,为下两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做了极好的铺垫。(2)二“江”二“归”用词回环往复,增添了诗句的回环美和节奏感,更能突出其归乡之心有令人愁肠百结的叹惋情绪(或思归不得归的无奈惆怅)。
【解析】(1)首先理解“角度”指的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然后根据诗中描写景物的内容理解即可,最后抓住“愁”“未归”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这句诗具有回环往复的特点,我们要结合这种特点体会语言的节奏美,理解其表现诗人愁肠百结的作用。
7.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什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答案】(1)单调、清冷(2)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3)主题:①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②边塞生活的艰苦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作手法: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
【解析】 (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解答。做此题可着重体会“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一联中的“雪”与“寒”,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而在这塞下却常年被积雪覆盖,再加上“春色未曾看”,更突出了边塞生活的单调、清冷。
(2)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抱”字做出赏析。首先“抱”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象将士们怀抱马鞍的目的应该是随时做好应战的准备,想要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而“枕”不如“抱”程度深,不能更好的表现将士们的这种迫切心情。
(3)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主题及写作手法。主题可通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则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苦;“笛中闻折柳”古代柳有特殊含义,有折柳送别之意,这里可引申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来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表现的是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直为斩楼兰”化用典故(不破楼兰终不还);“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实景与虚景相结合;“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以五月内地盛夏与边塞终年积雪衬托边塞的苦寒。所以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分别是:主题:①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②边塞生活的艰苦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作手法: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解】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1)此诗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根据句中“寂寞”与“虫鸣”就可答出“反衬”这一关键术语。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天还没亮时孤身一人在道上行走的感受,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9.(2017·鄂州)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小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
【解析】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2)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10.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题。
中敌对月【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 ________? ”是“中秋”,“________?? ”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秋三五;蟾盘(2)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解析】(1)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根据要求找出与“秋”“月”有关的内容。古代中秋日称作“秋三五”,如元马臻《秋见月》诗“正秋三五满,万里绝纤垢。”“蟾盘”是比喻月亮,比如又有清代黄景仁《中秋夜雨》诗“今宵满意觞蟾盘,西北浮云早蓬勃。”
(2)抓住诗中“私照”一词,理解“私”的含义,即有偏狭不公正之义。而作者说月亮“不曾私照一家人”,说月这“不私”,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私”的贬斥,对“光明磊落”之品格的赞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11.(2017·绍兴市暨阳初中3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第二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2)表现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1)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作者在诗中写月,写溪,写烟,写霜,描绘出一幅似真似幻的景象,在这景象中凝聚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烟色如云白”可知,烟是白色的;“流来野寺前“可知,烟是流动的。所以烟的特点有二: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2)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诗人描写的景物如真似幻,令人神往,可见作者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之情。“家客”和“独不眠”两个短语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
12. 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后面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心境。
(2)古人评诗常用 “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3)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思想感情这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幽静?? 纯净 (意思对即可)(2)“诗眼”是 “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3)不矛盾,诗人使用的是以声写静方法(反衬),即用袅袅的钟磬之音来衬托禅院的寂静。(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里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表现出作者纯净的心境。(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空” 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3)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作者通过“以动写静”手法,衬托禅院的寂静。
1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思贾至①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骆谷晚望韩综③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②“历乱”:花开极茂盛。③韩综: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春思》的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________ , 《骆谷晚望》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________。
(2)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1)愁、恨;断肠(2)《春思》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乐景写哀情,从反面衬托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骆谷晚望》首句描绘了秦川沃野千里渭水东流如白练的锦山秀水的美丽画面,与下文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解析】 (1)抓住诗句“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提取关键字词。
(2)《春思》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骆谷晚望》以乐景衬哀情,首句描写锦山秀水的美丽图景与下文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景结情,尾句“岭花断肠”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