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3,了解探究物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物质变化的方法
2, 让学生运用物质变化的方法,会做相应判别。
三教学难点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吸引学生进入课堂,传授知识。
2.,运用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物质的变化进行讲述。
五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举例,引导学生,谈谈近期,自己或者身边同学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引出今天的课题物质的变化。
2, 展示课堂图片P2,从图片入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谈谈自己对图片的发现,教师导入之前已经学过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对应的图片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
3, 温习概念,找出区别,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水从高处下落。
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如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让学生发言,回答俩者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有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到本质区别:反应中有无新物质新成;联系: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4,例题练习:1矿石粉碎 2蜡烛燃烧 3汽油挥发 4空气液化 5 火药爆炸
6酒精挥发 7灯丝通电后发光发热 8铜器生锈
9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其中物理变化有( )化学变化有( )
答案 13467 2589
有学生自己思考,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将一个个的分析,然后对号入座。
5用问题法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究竟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呢? 发散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7教师准备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容易放于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映前后的想象。展示书P3图1—6,图1——7,图1----8。有图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8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取一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形状规则,蓝色的固体
2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是否能溶解,观察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液体。
3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生成蓝色的沉淀。
4 取一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中有什么变化。———变成蓝色。
9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1 有颜色变化的实验是 4,5,原因是硫酸铜晶体固体带结晶水时为蓝色,不带结晶水时为白色。
2 有沉淀生成的是3,原因是硫酸铜加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3 有状态变化的是2,原因是硫酸铜晶体能溶于水。
10总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这是我们认识物质,进一步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
思考: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总结硫酸铜的性质?
硫酸铜晶体是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重新变蓝色。
教师提问,在这些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有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引导学生归纳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白色的固体,遇水重新变蓝色。
11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实验:在鸡蛋清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鸡蛋清发生凝固,硫酸铜使鸡蛋清变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
2将作业本作业完成
七板书设计
一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联系与区别
二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三
实验步骤 现象 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取一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形状规则,蓝色的固体 物理性质
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 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液体。 化学性质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蓝色的沉淀 化学性质
取一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 变成蓝色。 化学性质
四,物质变化的规律地应用
鸡蛋清+硫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