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送董邵南序》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04 14: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送董邵男序》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十七课)不长,同时也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稍加疏通,不难掌握。本文难就难在,语意深刻,由浅入深地理解难,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尤其难,这就必须考虑引导的策略。也许可以设计成“请问‘送’有什么深刻含义?”“有人说‘送之所以留之’,你对此说有何看法?”这样的讨论问题,但这有点“主题先行”,不太自然,也有失巧妙,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于是,我选择了新的策略,即把讲课思路简化为一个“送”字:先在文体辨析中引出“送”字,再由“送”字带动对重点句子的梳理、不同语气的把握,最后解读出“送”字的深层意蕴。这可以给课堂带来简洁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最后还设计了一道训练题,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
2、了解赠序的特点,并体会其用语的得体性。
1、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层层深入的方法,逐渐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
2、难点:揣摩作者意图,体会本文用语的得体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体,补足题目
问:“序”这种文体,过去有没有学过?学过哪几篇?“序”有什么特点?
明确:学过,比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指南录后序》《太史公自序》《<物种起源>绪论》。“序”是写在书或诗文前的文字(有时也称“导言”、“前言”)。自编的书、自写的文章,由自己写的序叫“自序”;替别人的书或文章作的序,叫“代序”。就其内容而言,或对作品本身加以评价,或对作品内容加以介绍,或交待写作过程,或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是为了达到介绍、评价和推荐书或文章的目的。
问:今天学的这篇“序”有什么不同?
明确:题目前面几个字是“送董劭南”,而不是某书某文章,正文的内容也不见对某书某文章作介绍、评价,这说明本文不是书序。它是为送人而作的。在别人离开时,以诗文相赠,这就叫做赠序。出于送别的特定情境,其内容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问:我曾经看过其他版本,题目跟本文略有不同,就是在“送董劭南”与“序”之间,还有三个字,表明董劭南所游之处。你能根据课文及其注释,补足题目的意思吗?
明确:文中两次出现“燕赵”,似乎可以说成“游燕赵”,其实这种说法不全面,因为“燕赵”乃历史上的两个诸侯国,以此为题容易使人误解为古之燕赵。就唐代来说,古燕赵之地,应该是河北。课文注释①和注释⑦都提到“河北”。这样,本文的题目补足起来,就是“送董劭南游河北序”。
【由文体特点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赠序的含义,更以此为契机,让他们初读课文及其注释,接触文本,筛选信息,了解到本文的基本背景。
二、解读文本,归纳特点
问:题目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是“送”,那么正文中直接紧扣这一个字的,有哪些句子?请大家朗读课文,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明确:直接紧扣“送”字的,第1节中有“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第2节中有“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第3节中有“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问:比较一下,第1节和第2节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董劭南前途的预测,一是对董劭南的良好祝愿。那么,请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一下,同中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知其必有合也”,语气非常肯定,一个“必”字,表示对友人大有前途、大有作为的坚信,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肯定的语气显然有点减弱,一个“聊”字,表明友人的前途是不可知却可以碰碰运气的。
^问:既然如此,两节中同样的句子“董生勉乎哉!”有什么不同含义呢?
明确:结合前文的内容和语气来看,前一句表示祝愿,而后一句在祝愿中,多了一份对友人前途有所担忧的心情。
明确:作者是不主张董劭南“游河北”的,因为注释⑦告诉我们“河北,时藩镇割据,不受朝廷节制”,而最后一个注释也说“该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不要被当地藩镇利用”。
问:对。这说明看书要全面,连注释也不要放过,这是读书的好习惯。我补充一下“藩镇”的意思。唐朝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利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现在董劭南要去的“河北”,就是这样一个不受朝廷节制、常与朝廷对抗的是非之地。同学们,能够从注释中读出文章的特殊含义,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如果编者不提供注释,我们能够从原文中看出这样的意思吗?请大家继续研讨。
明确:第1节之所以语气非常肯定,是因为韩愈所说的“河北”,不是当时的藩镇割据之地,而是古之“燕赵”,此有首句为证。第2节有“然”字作为转折,用“风俗与化移易”来暗示今“异于古”,这实际上否定了“今”之藩镇割据的“河北”。不过,作者把这意思表达得非常巧妙、含蓄,他用疑问句“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让董劭南自己领会,并让董劭南这次的河北之行“卜之”——其实,如果董劭南真的领会了,还需要以“行”“卜之”吗?总之,前面肯定董劭南之行“必有合”,是假设他去古之“燕赵”的话;而这里暗示他此行是不对的,是针对今之藩镇“河北”而言的。所以,第2节的语气跟第1节大不一样,同样一句“董生勉乎哉!” 第1节只是肯定性的祝愿,而第2节没有了肯定,只是同情性的祝愿,且还有一份担忧、一份提醒。
问:明白了前面两节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节的深层含义。
明确:看起来,作者请董劭南“为我吊……观……”、“为我谢”,似乎是真的希望他去“河北”,但其实,这是使用几个典故来挽留他。“望诸君”就是乐毅,他是战国时赵人,先辅佐燕昭王,后又回到赵国,被封为“望诸君”。作者以此暗示董劭南应处理好自己和唐王朝的关系。“屠狗者”指隐于集市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连这些人都可以劝其入朝,都“可以出而仕”,则对董劭南的投奔藩镇抱什么态度,也就不言自明了。总之,最后一节的深层含义就是,留董劭南等待机会为朝廷效力,不要去藩镇“河北”。
问:谁来总结一下刚才我们探讨的内容?
明确:全文表面上一直是“送董劭南游河北”,第一节就“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立论,预言“其必有合也”,是送他去;第2节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还是送他去;结尾委托他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仕朝廷,仍然还是送他去。总之,本文确是一篇送行文字,但作者明“送”实“留”,“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三段话,作者用意—层深一层,层层相连,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含蓄、巧妙地表情达意。这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色。
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行文语气。通过比较,自然、巧妙地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结合注释,联系背景,结合关键词语和句子,由浅入深,透过表象性的知识认识到本质性的内容。】
三、学以致用,迁移训练!
问:既然“送”之正是为了“留”之,那么本文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留董劭南序”呢?
明确:不能,因为“赠序”的特点只能是“送”而不能是“留”,除了本文之外,著名的赠序还有《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东阳马生序》等。另外,董劭南“不遇时”,“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心情“郁郁”,韩愈自然对他十分同情,不忍太严厉,于是只把留意寓于送行之中。这体现了本文语言的得体性。
问:既然大家掌握了“赠序”的特点,那么请大家想想我们有没有接触过这样体裁呢?当然接触过,这就是“毕业赠言”。可以说,现在的“毕业赠言”就是“赠序”的一种形式。同学们,过去你们一定写过“毕业赠言”,并且在未来的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时,还要写“毕业赠言”的。就拿高中毕业来说吧,假设你要离开母校,离别和你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那么在离别之际,你一定有许多内心的话儿要倾诉给母校,倾诉给老师,倾诉给同学吧?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把你对母校、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对同学、朋友的希望祝愿之心充分地表达出来。
“赠序”是一个古老的文体,其写作上的特色,在当今仍有借鉴作用,所以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反过来,这样形式的训练,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赠序”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