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纤夫的感受;能观察画中各人物的表情、特点,深刻感受到沙皇统治下纤夫们的沉重的苦难及坚强的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感受画家对劳动者的赞美;通过视、听、评述体验画家们对劳动者的尊敬和赞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名家作品中感受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大师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
教学难点:
了解画家通过劳动者的动态、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简单评述画家笔下的艺术作品,并感悟到劳动的价值,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2、较高要求:能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去感受和理解画家笔下的劳动者。
3、个性探究:能结合自己的体验,画出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教学过程:
1、猜一猜,回忆身边的劳动者,导入课题(感受与激趣)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默默的辛勤工作,用汗水美化着我们的城市,他们付出了超常的劳动,他们生活多艰辛,他们的背影时刻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但他们又常常被遗忘,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清洁工、农民工、父母、医护工作者、交通警察、教师、科学家….)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他们的感受。
听一听:创设情境,想象感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情景。
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纤夫这份工作怎么样?你能发现哪位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议一议:让学生合作讨论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
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这幅画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下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前景是冒烟的轮船、无帆的货船和一群在沙滩上拉着纤绳、拖着沉重步子、衣衫破旧的纤夫。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上的景物,在学生观察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个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画家这样摆布画面上的景物,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让学生明白画家的构思,深刻地领会画的主题。懂得,这幅画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
演一演: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2、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3、劳动者视频欣赏,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劳动者,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画的同学可以通过线条画把自己劳动的感受画出来,也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4、(欣赏评述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
5、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点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
课件22张PPT。
劳动者之歌
劳动创造了世界。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者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
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听一听:《伏尔加河船夫曲》乐曲。
?一种接近于心灵的颤动;一种接近于肌肤的触碰;一种接近与思想的交融;似水的简单而复杂……一切的苍凉、彷徨、情感、汇聚在纤绳的灵魂之上,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巨大希望的存在。
???仿佛是来自地底的深沉,一阵阵沉重敲打在心灵上,浑厚的男低音歌唱来自最深远的地方。来自午夜的深邃,来自最真实的叹息——微弱的无奈声、号子声中仿佛一群衣衫褴褛、胸前套着纤索的纤夫,用整个身心负着沉重的货船前行,蹒跚着,紧紧地拉住了自己的生命之纤,深沉而又粗壮有力。伏尔加河空旷辽阔的沙滩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前面的路程仿佛永远没有尽头……你看,那领头走在前面的肩膀宽宽、额上包着头巾的人,并肩走在一起的大胡子老汉,还有那脸上流露出反抗情绪的人,不正已觉悟到世道的不公而对沙俄的专制统治怀着深深的不满吗?也许,每个清晨的来临就犹如灾难的来临;也许,时间早已压垮了他们健壮的身躯;也许,残暴早已将他们的心灵折磨得遍体鳞伤。可在这无限制的黑暗之中,他们向往着太阳,他们向往着光明,他们寄托着希望。此时此刻,或许时光倒逝,与沉重的节奏,激昂的语调,还有那一幅深邃的画接触在了一起。听觉的冲击微不足道,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上巨大的颤动。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看一看、想一想:
(1) 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你能发现哪位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 纤夫们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后才创作这幅作品?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 这是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
???? 这幅画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力量。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住到了伏尔加河畔,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最后才完成了这幅杰作。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议一议:
合作讨论: 如何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
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些纤夫? 欣赏:《伏尔加河纤夫》 说一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演一演:
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自主学习:1、 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 分组介绍本组所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及疑问,并综合本组同学的感受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汇报。
欣赏:《拾穗者》《拾穗者》(油画)米勒(法国)欣赏:《拾穗者》观察、发现:
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说说作品表现了什么?劳动者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如何?你有什么感受?
欣赏:《拾穗者》《拾穗者》的作者是法国的米勒,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
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
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欣赏:《初踏黄金路》《初踏黄金路》(版画)李焕民
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欣赏:《初踏黄金路》画面以象征着丰收的金黄色为主调,与其作对比的黑、白、红三色突出了欢乐自信的藏族妇女。画面线条饱满有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藏族人民喜迎和平解放后第一个丰收年的心情。
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画像砖中的农耕场面
(汉代)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作品,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引导我们去了解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从而启发大家体会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展现出农民画那种纯朴深厚、新颖通俗、写实与装饰并融的绘画风格。让大家从画中的内容、色彩、构图去了解农民画是繁重的劳动之余,又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用彩笔绘出了一幅幅家乡美的图画,构图那么新颖,色彩又十分强烈,颇具大西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在艺术风格上,直观地描绘生活,色调十分和谐统一、恬静,富有天然的情趣和生机,如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又如一曲曲清闲琴曲,富有艺术吸引力和哲理。 欣赏《播种》农民画 刘荣红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什么是农民画? 农民画是那种具有喜庆热烈、纯朴深厚、新颖通俗、写实与装饰并融绘画风格的作品,挂在任何地方都显得那样的大方和舒心,具有强烈的美感,让人观之精神振奋。
农民画家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又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用彩笔绘出了一幅幅家乡美的图画,构图那么新颖,色彩又十分强烈,颇具大西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在艺术风格上,直观地描绘生活,色调十分和谐统一、恬静,富有天然的情趣和生机,如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又如一曲曲清闲琴曲,富有艺术吸引力和哲理。
交流探讨:
回忆你经历过的劳动场面,再欣赏本课作品,当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细节?有哪些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提示:劳累、欢乐、疲倦、困苦、热闹、高昂、压抑……)创作表现:
画(或临摹)一幅以劳动为题材的画,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感受。
欣赏课外收集的表现劳动者的美术作品;
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画家并激发我们学习大师的兴趣。
鼓励同学们多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
课后欣赏:画家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 等名作。
《拾穗者》 简介:
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 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莱热简介
法国著名画家,共产主义者,早期作品追求工整的形式美和单纯的色彩美;战后画风转向写实,内容多描绘工人和普通劳动者。?概述
概述:
莱热(Lger,Fernand ,1881~1955),法国画家。1881年2月4日生于诺曼底的阿让唐,1955年8月17日卒于巴黎郊区。早年就读于巴黎装饰艺术学校和朱利安学院。40年代初旅居美国。1945年回国,政治上信仰共产主义。
成就:
早期作品追求工整的形式美和单纯的色彩美。作品《玩牌者》、《三个女人》等,受几何抽象主义和纯粹主义影响,画面出现较多的曲线。战后画风转向写实,内容多描绘工人和普通劳动者,画幅较大,色彩清晰,代表作为《建筑工人》、《大行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