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懂古代诗文课件 (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懂古代诗文课件 (共7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2 10:4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9张PPT。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懂古代诗文 石家庄市教科所 李慎阅读与鉴赏考查点:
整体感知
信息提取
理解阐释
推断探究
赏析评价
等。
文言文考查点:
整体感知
信息提取
理解阐释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1)先看选文出处,弄清选文文体类别;
(2)快速浏览文章主要信息,概知文章大意。快速理解(翻译)文中难理解的部分。
(3)对弄不懂的实词、虚词及个别句子,要学会“跳过去”(跳读法),细处暂不纠结。操作步骤:2.整体看
文本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也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3.梳理主要信息
(1)史传类文本二、落实阅读要求——文本细读
1.选文特点
多为五六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一般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关涉几个人,有的关系简明,有的关系复杂。所选人物多为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2.行文特点
文体结构相对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往往能为我们把握全篇内容提供有效的信息。
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文字有助于划分层次,理解内容。
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有的结尾以“赞”等形式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
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
3.用语特点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
传记中惯常出现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平时要做一些积累。
重点实词的语境义,要与它的本义联系起来;灵活的虚词尽量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有个别词语是“死字”,不必拆开硬译。
语句往往承前省略主语。操作步骤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4)借题解文法:借概括分析题各选项的概括语句梳理文本层次。
概括分析题各选项往往按照文本先后顺序概括传主品质与主要事件。设题陷阱往往在人物的具体行为分析中出现,只要找对区间注意比对就可以发现问题。
强化“一句话”意识!
(5)做题对比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细读哪些文字。把自己的理解与题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后语境深入理解。
(2)古代议论性散文(3)古代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离不开景物描写,更离不开抒情。文言文阅读:
1、题型最稳定的部分,选择题+翻译题;
2、考点最好确定的部分:实词、虚词;句子;人物形象。
3、复习最有落实的部分:课文+课外语段;
近三年的考点
1、断句:一般有8-12处,常见有三处设错;
2、文化常识:似曾相识,与语境有关;
3、人物分析: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正确,分析设误;
4、语句翻译:词语采点+句意分。断句常考点: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点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对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体意思的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断句。
误解: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不需要着眼全篇。大谬!翻译句子常考点:
(1)特别青睐包含重点实词的句子;(2)特别青睐包含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特别青睐包含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2个左右这样的得分点,每个1分;
二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3分左右。读懂对知识
能力方法
技巧断句:语法断句+语意断句
语法短句:主谓宾
语意断句:语意明确、完整有难度的实词
古今异义的地方易错提示解题步骤:
1.通大意
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正确理解。应该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先准确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特别是要理清与断句材料相关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
2.先断易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
(2016年全国卷3第4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断句之难点实词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质检二 10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断句之古今异义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原文:“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是事件背景,昌祚“后期”(在约定日期后到达)是高遵裕愤怒的原因。断句解题思路抓住选项不同之处,立足原文具体语境,
积累推断重点实词,
细致搭配特定结构。文化常识重点关注来源于课本
依附于语境(质检一 11题)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原文:(王审琦)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文化常识(质检二 11题)
B. 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文化常识原文:1、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
2、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熟悉题型——明辨几种常见的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明确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
(1)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了嫡庶。
(3)张冠李戴:如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5)前后矛盾: 如“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文化常识解题思路课本文常是基础,分门别类巧记忆,
举一反三广辐射,
依托语境细推断。(2016全国卷2第6题)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原文: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概括分析质检二 第12题
A. 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概括分析
考查层级: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
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就没有专设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其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考查的范围,涵盖了“分析综合”层级的3个考点,而且辐射到“理解”层级的考点(如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该题型题干的表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没有任何变化,体现出考查内容的稳定性。
1.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1.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3.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5.比照“事件”与评价的一致性;
6.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
夯实文言知识,
强化对照能力。
辨明逻辑关系,打破定势思维。概括分析解题思路翻译之质检反馈1、漏译、意译或错译重点实词2、不明特殊句式翻译之质检反馈3、不辨通假翻译之质检反馈4、硬译专有名词职臣,任职之臣,此处指“我”路,宋元行政区域名,“烽火扬州路”翻译之质检反馈翻译经验:
一、太难的字词是不会让翻译的,因为都翻译不上来,就没有了区分度。让翻译的词语,都是你应该知道的,或是应该推断出来的。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字字都落实,不要有丢落,有一个字都可能丢一分。三、翻译的时候要简洁,不要胡乱地加入多余的东西,字一多,就可能出错。解题思路翻译字字落实是前提
难点实词是关键
专有名词要看清
特殊句式细分辨二轮复习我们还没能做点什么???死 文言文备考策略 活 “死功夫,活方法” 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虽然高考文言语段基本是陌生的,但里面的许多词句却是熟悉的,相同的词义课本大都出现过。再者,文言文考查,无论是筛选信息,还是分析内容,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而文意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常见文言知识,比如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等,掌握这些知识,依托学生较为熟悉的教材是最高效的途径。
可以这样说,教材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形成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一轮复习时,一定要下死功夫复习课本,通过对课文的钻研学习,掌握文言知识,并融会贯通,然后才能举一反三,应对自如。 ?诵 死功夫:教材文言文复习方略清 一、着眼一个“诵”字,唤醒记忆,强化语感。
着眼于“诵”字,就是要采取各种办法引导学生读课文。
诵读要求是熟练。熟练的标准是:不错读,不漏读,不颠倒,不重复,对课文中重要词语,能准确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看到某句,就知道出自某篇;看到某词,就能想起它在文中的意思。
拓 文 二、落实一个“清”字,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对于教材而言,“清”包括以下内容:
①常见古今异义词。②常见通假字。
③词类活用。④常见多义词。⑤特殊句式。
每篇课文要“清”——学生应从文本中掌握多少通假字、多义词、多少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都要一清二楚。 以《劝学》为例,本文应掌握通假字三个——知、有、生,多义词 “绝、强、假、望、闻、参、备、用、疾、省”十个,有典型的词类活用现象三种——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有典型特殊句式三种——判断句、介词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清”是个循序渐进过程,要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梳理,一册一册地梳理。教师的责任是把应梳理的知识点拨给学生,使他们明确所要梳理的内容。学生的任务是动手梳理,一类一类,简明扼要。所有知识点,都应要求学生附以例句。三、立足一个“拓”字,由内到外,适度迁移。
“拓”,即迁移训练,这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其一是每篇课文的小阅读训练。
第一步,教师把某课文中应让学生掌握的重要词语都梳理出来并搞清其义项。
第二步,教师编写一段简短的文言文,把这些词语都用进去。
第三步,把写出的小文言文段提供给学生阅读,要求他们把文段翻译一遍,翻译中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的义项。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教师编写文段如下:
或曰:“佚之狐诚伯乐也!”此言大谬。昔者秦晋围郑,郑其将亡。佚之狐举烛之武以说秦伯,秦师退,晋亦遂去。微烛之武,郑焉有不亡者哉?此所以许伯乐之称于佚之狐者也。然“伯乐”者,何如人也?觅贤无厌,荐贤犹不及,既荐则唯君用之。处身边鄙,常图君事,恐遗大才于乡野;居身庙堂,多思治国,唯愿避位以让贤。察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之也。确实错误加强语气举荐劝说离开如果没有怎么表原因满足像已经希望边远的地方考虑希望相称给予 方秦晋联兵而至之时,佚之狐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言及“必退”,可知其于烛之武之才知之甚稔也,知之既久也。知之甚稔而知之既久,乃未尝一荐,俾之长居草野,几老死于户牖之下。若无秦晋围郑之事,彼烛之武者,焉能扬眉吐气、建功立业耶?观烛之武辞郑伯语,知其怨望久矣,知其欲仕也久矣。而直至秦思鄙远、晋欲肆封,乃得因以成名。呜呼,贤士之成功,如是其难也!由是观之,若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伯乐之称也。表修饰让,派熟悉表并列表转折曾经使几乎如果怎么看,察推辞埋怨,责怪做官把…作为边境扩大凭借像这样至于四、品好一个“文”字,濡染文化,积累素材。
教材文言文都是名段名篇,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颇具典型性,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多角度透析其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还可以为写作提供典范的素材,从而将文言文复习的功效最大化。
我们力求从不同角度对把每篇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及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分析,以期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古代诗歌阅读读懂一首诗诗言志;
言唯其少,意唯其丰;
约定俗成的意象;
引用典故入诗;
间接抒情的手法;
等等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在
1、读诗
2、解意
3、入境
4、悟情
5、赏法
慢慢把诗歌“泡”开理解
解:
物象
特点
空间
感受
联系
理解
理:
梳理——意象及特点
整理——意境及情感
调理——逻辑及关系
合理——结论与内容
条理——表达与分析
二轮复习我们可以做什么?
(1)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化语言的语段;
(2)尝试写一些赏析性的文字;
(3)给学生提供名家、大家的赏析文章;
(4)把参考答案给学生,分析自己的差距及原因。诗歌阅读一:怎样读懂诗歌。
1.归类法,就是在粗略地读过诗歌之后,把诗歌归入某一类,以该类诗的思想感情来推断本诗的思想感情。平时复习的时候,我们会把诗歌按类别教给学生。这些类别是: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军事战争诗、怀古咏史诗、爱情诗、哲理诗等。每一类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大致是相同的。1.析句法。就是通过分析具体的诗句推敲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把诗句的各个词语作出解释,把解释出的意思进行连缀,形成整句诗的意思。第二步,依据整句诗的意思展开联想与想象,想象出合理的情景,使自己身临其境。第三步,依据这种情景来推断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整体客观题主观题局部诗歌鉴赏考情分析诗歌鉴赏之质检反馈1、只分析不概括2、只概括不分析诗歌鉴赏之质检反馈3、不分点作答,层次混乱诗歌鉴赏之质检反馈解题思路诗歌鉴赏之规范答题落实题干细要求
思路清晰层次明
点面结合更严谨
比对答案作补充(质检一14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
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
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
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
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E.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抗金到底的坚定决心,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屈膝投降的不满。客观题之先入为主解题思路以文为本最要紧
细读选项找借助注释搭桥梁
拒绝套路和标签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正声:雅正的诗篇。 伏:服气。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主观题之理解肤浅解题思路破解题目要求
推敲细微之处
追问疑难内容
找出隐含信息二:要把握高考方向,掌握解题思路。
1.考查诗歌中的情感。
2.考查环境、景物以及情景关系。要掌握景物描写的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写景的句子的作用、写景的句子的特点等。
3.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诗句作用的理解。或是考查某一个具体的词语,或考查某一个或两个具体句子,某一联。
4.考查人物形象。 考查诗歌思想感情——
①看题目,分析其中暗示着什么思想感情。
②看析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从它的悲凉可欢悦的特征,感受其悲或喜的感情倾向。
③看具体诗句中的词语,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看注释,从中找到对感情的提示。 考查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两类: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手法有多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对比,想象,对人物动作行为的细节描写来侧面烘托,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考查情景关系——
一是问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这从两方面考虑,烘托人物形象,衬托思想感情。二是问情与景的关系,无非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之类。考查句子意思及其作用——
考查句子意思的题,就是要把句子翻译出来,在作答案时,写明大意,说明意图。考查诗句的作用的题,注意按步骤作答。第一步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第二步是从内容上看它的作用:描绘了什么画面,刻画了怎样的形象,交代了什么事件,抒发了什么感情。第三步是从结构上看它的作用:用什么照应了题目,怎样引出了下文,怎样承上启下,奠定感情基调。第四步是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运用的,有何作用。考查人物形象——
1.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身份,个性特点等。
2.结合诗句,具体指出哪些词句表现了人物个性。
3.指出这样的形象,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 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氏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诗歌选择题的作答——
选择题考查范围多样,其考查点主要有:词句含意,表现手法,诗歌情感,语言特点,诗歌意境,艺术效果,诗歌常识。
解题策略是:
⑴认真审读选项,与诗句进行仔细对照。
⑵运用切片法对选项每个局部内容进行分析。 送唐明府赴溧水
[唐]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
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首联的“三”和“十余年”,写朋友担任县令时间很长,突出了唐明府的忧伤与无奈。
D.颈联写捕鱼晒盐、种植姜蔗一类经济活动,突出朋友到任后督促百姓发展生产的功绩。
诗歌简答题的作答——
其一,按分作答。
其二,简要作答。
其三,分条作答。
用①②③这样的序号把答案分条写出。需要注意的是,分条写的时候,条与条之间,内容不要重复。
15.末尾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①它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真切勉励之情,他希望好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②是通过对朋友定能通过勤勉工作打造出良好的社会局面的展望来表现的。③上句写他定能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变得祥和安宁,下句通过写县衙里又变得安宁平静,这是对朋友的勉励。名句名篇默写建议:①在高考之前,抽时间默写两遍,默写不见得写在纸上,有手在空中划着写就可以,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过去,写完之后,与原文再一字字对照,发现自己写错的字,然后把这部分字作重要记忆。②解题的时候,先默背原诗文,再把其中的句子与题中所给语境相对照,找出最合适的句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