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白杨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1 16: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21·cn·jy·com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白杨》这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www.21-cn-jy.com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www-2-1-cnjy-com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戈壁滩环境的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课文的歌曲、视频以及借物喻人的相关文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起疑问
1、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小白杨》,不仅要倾听旋律,还要留心歌词。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看图片,白杨树很多很常见,想想,你在哪儿看到过它?
白杨树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眼睛里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没有榕树一树成林的壮观,可是有的作家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2·1·c·n·j·y
2、出示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21*cnjy*com
自由读,分句读,读后说说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高,直,挺)
3、茅盾用细细描摹的方法介绍了白杨的外形,作家袁鹰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学习字词:
晰 伞 疆 绍 抚 陷
2、校对字形,理解词语。
疆:注意字形,给“疆”组词:(边疆、 疆域等 )从而理解“疆”的本义。
戈壁滩:读注释,大家想一想,在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普通的草木能生长吗?因此戈壁滩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不毛之地”这个毛就是指——21教育网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12)
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杨的特点?(对话的形式)
课文的后面部分又写了什么?
三、初感形象,激发情感
1、默读1——12段,摘录课文中体现白杨特点的词语。
(高 直 高大挺秀 很快地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2、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白杨的外形 (高 直 粗壮 高大挺秀)
白杨的品格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3、自由读1——3段,讨论: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高大挺秀”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交流中点拨:戈壁是“茫茫”,“浑黄一体”的,绿色的白杨给戈壁带来了生机;给过往的旅客带来愉悦。
有感情地朗读1——3段。
四、凸现形象,升华情感 (读4到12段)
1、指名读爸爸的话。
2、想象引读,丰富“哪儿”具像。
3、创设情境引读,读出白杨屹然挺立的形象。
4、与白杨对话,抒发情感。
5、感情诵读爸爸的话。
6、背诵爸爸的话。
7、小结:车窗外白杨挺拔的身影给寂寞的旅客带来了一份惊喜,爸爸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此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白杨树只是戈壁滩上的树吗?(戈壁卫士)2-1-c-n-j-y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爸爸的话。
2、《语文练习册》白杨中的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语,承上启下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
二、阅读链接,解答疑问
1、(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
(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
交流一: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边疆。
随机朗读第四节。
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交流二:新疆是个荒凉的地方。
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
朗读1、2两节。
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
抓住“爱”体会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4、5两节。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
三、理解心愿,领会思想
1、再读第12自然段爸爸的话。
2、讨论:现在你们知道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思了吗?(不畏艰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21·世纪*教育网
3、爸爸的心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呢?读16自然段。
重点理解:“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白杨正迎正风沙成长起来。”
引导:“小白杨”在文中指谁?体会“迎着风沙成长”的含义。
你读懂爸爸的心愿了吗?(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
5、老师小结:现在我们真正理解了爸爸的心,爸爸的心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思,当他向孩子们深情介绍白杨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扎根边疆;爸爸的心还是一个殷切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领悟表达方法,尝试运用
1、男女生分读表现爸爸心愿的两处语句。
2、说说有什么发现?(爸爸的心愿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描写白杨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
3、明确方法:像这样假借某一物品的特点来表现人的某些品质、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4、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这类写法的,比如《落花生》一课,作者借花生成熟了也藏在地底下的特点,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语文练习册中的其他习题。
2、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文中爸爸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21cnjy.com
六、板书设计
白杨 边疆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建设边疆
性格坚强 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