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
教学模式介绍
PBL教学的本质内涵是以学习者为本,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以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心理体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为基础创设一个统整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或完整的事情,且该情境或事情又蕴含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或做事情中学习即可称作项目学习。2·1·c·n·j·y
设计思路说明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掌握通假字“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21cnjy.com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文朗读音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同学们,你身边的朋友从远方来了,你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解读课题,迁移运用。】2.解释课题师: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3.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3.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指名朗读课文。师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交流:停顿不一样。你听出老师哪里停顿了?(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跟老师读一遍。自由朗读一遍。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我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作上标记。【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3.班上交流呈现难点。(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师重点讲解以下三个预设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5.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四、质疑问难。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尝试把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体悟品味精妙之处、熟读成诵)一、复习导入。1.想象情境,感情朗读。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21·cn·jy·com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此”──学生:这个(杨梅)。“果”──学生:水果。“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1.感悟对答之巧。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2.品读“未闻”之妙。君家对—— 夫子家 杨梅是君家果对——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学生对比着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1)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三、熟读成诵。1.师:这么聪惠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对照着现代文进行背诵。)【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1.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2.我今天推荐里面的一篇文章《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21教育网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注释】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3.窦:孔,洞。4.耳:语气词。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