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作用。
【自主学习】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人们常用 来赞美长江三角洲。
2.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主要位于________(河流)下游地区,濒临_______和 ___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我国的中枢。
3.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________市、________省南部和_______省北部地区。
4.地形、地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以 为主,地势 ,河网 。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重要的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2、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归纳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4、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5、分析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知识构建】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拓展延伸】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说一说,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 )
A.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地区
B.上海市、江苏省的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地区
C.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南部
D.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以及安徽省北部地区
2.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旱地 B.草地 C.林地 D.水田
3.能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的有:( )
①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②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④历史上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表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平坦,湖泊、河网稠密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C.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稀少 D.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6.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
A.毗邻东南亚 B.地处江海江海交汇之地 C.华侨众多 D.能源丰富
?答案:1.A 2.D 3.D 4.D 5.A 6.B
【学后反思】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
A.江苏省 B.上海市 C.安徽省 D.浙江省
2.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的是( )
A.水稻 B.棉花 C.淡水鱼 D .甜菜
3.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深远.下列有关长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为区域提供灌溉用水? B.?冲积形成沿岸平原,利于区域农业生产
?C.?为区域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 D.长江上游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联系
4.有“鱼米之乡”和“水乡”之称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北平原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C.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稀少 D.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6.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
A.毗邻东南亚 B.地处江海江海交汇之地 C.华侨众多 D.能源丰富
7.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你不可能( )
A.泛舟河湖 B.漫步古镇 C.嬉戏海边 D.观赏冰雕
二、综合题
8.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方框“□”内填注图示地区所临海洋名称。
(2)填写省级行政区域及湖泊名称。
省(市):A 市 B 省 C 省。湖泊:D 。
(3)该地区位于我国三大平原中的 平原,耕地类型主要为 (水田、旱地),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4)如果把长江比作“箭”东部沿海比作“弓”,长江三角洲就是“箭头”的位置。写出图2中甲乙丙表示的含义:甲表示 工业基地,乙表示 工业基地,丙表示 (河流)。
(5)写出长江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1.C 2.D 3.D 4.A 5.A 6.B 7.D
8:(1)黄海 东海(2)上海 江苏 浙江 太湖(3)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田 (4)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 长江 (5)为区域提供灌溉用水;冲积形成沿岸平原,利于区域农业生产 ; 为区域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 ;淡水养殖等。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雨》。
同学们,一曲《江南雨》,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位置与范围:
【搜索回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忆所学内容,完成表格。?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感受新知】
人们常用 来赞美长江三角洲。
2.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主要位于________(河流)下游地区,濒临_______和 ___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我国的中枢。
3.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________市、________省南部和_______省北部地区。
4.地形、地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为主,地势_____,河网_______。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重要的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
【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并相互讲解)
探究一:地理位置优越性:
1、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
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探究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2、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归纳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学以致用】
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3、分析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3.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发言展示、师生点评】(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小组间质疑或补充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 )
A.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地区
B.上海市、江苏省的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地区
C.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南部
D.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以及安徽省北部地区
2.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旱地 B.草地 C.林地 D.水田
3.能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的有( )
①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沟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②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③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④历史上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地区的经济联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表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平坦,湖泊、河网稠密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C.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稀少
D.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6.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
A.毗邻东南亚 B.地处江海江海交汇之地 C.华侨众多 D.能源丰富
?答案:1.A 2.D 3.D 4.D 5.A 6.B
【拓展延伸】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说一说,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