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风 筝
第一课时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回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线索,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整体感知 【小组活动】我会梳理。
根据预习和你的理解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并梳理文章结构。梳理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合理划分文章层次。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整体感知文章的感情线索:“我”的感情变化可鄙气恨悔恨想补过悲哀小兄弟的感情变化惊呼跳跃惊惶绝望忘却听课文朗读,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2.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3. 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重点解读答案:
1.风筝。
2.不是
3. 顺叙、倒叙、插叙,顺叙 【小组活动】本文写了什么?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社会吗?答案:
1.悲哀。
2. “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3.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组活动】怎么写? 按照时间顺序小时候、中年,“我”和弟弟的表现和对玩风筝的看法填写表格。感受“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阅读课文,完成表格愤怒即刻伸手抓断、掷、踏扁、傲然走出没出息孩子所做出的玩意最喜欢风筝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小半日、惊呼、高兴的跳跃、很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绝望地站心情沉重赞成做风筝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小组活动】为什么写?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答案:
1.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答案:
3.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抢答)弟最喜欢我课堂小结向来不爱对 比 独立在线完成“《风筝》随堂检测”,完成后点击提交。同学们认真作答哟随堂检测 1.解释词语中加粗的字。
(1)瘦得不堪( ) (2)恍然大悟( )
(3)苦心孤诣( ) (4)无可把握( )
2.选出下列形似字组词有错误的一项( )
A、联袂 抉择 决别 诀窍
B、通牒 间谍 蝴蝶 谍报
C、笑柄 彪炳 把柄 话柄
D、倘若 徜徉 流淌 一趟 随堂检测 答案:1.(1)能忍受 (2)形容领悟
(3)达到的程度 (4)能够
2.A
解析:A中“决别”应写作“诀别”。1、独立在线完成“【课后作业】我为课文拟写题目”。
2、熟读课文并学习“《风筝》人物的情感”微课,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并拍摄成视频上传到《风筝》第二课时“角色互换”讨论区,在下节课中进行小组展示。
同学甲——作者鲁迅
同学乙——小兄弟
同学丙——旁白
课后作业再见课件20张PPT。风 筝
第二课时1、品味语言,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
2、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3、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学习目标情景导入 根据上节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给课文命个题目,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有关词语。命的题目要简洁、扣题、有文采。情境导入?????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评议。
几个参考题目:?????
兄弟亲情??? 难忘故乡的风筝????
永久的悔????? 无怨的恕???
精神的虐杀?? 久经逝去的春天?????
童年故事沉甸甸【班级抢答】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活动】角色互换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弟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重点赏析【小组活动】我来做批注
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品味下列语言,并回答问题。重点赏析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请同学之间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师生对话作者师生对话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将自己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我认为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他们不让我们上网是怕我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误入歧途,他们是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我认为游戏不是不可玩,我们要玩些好的游戏。
我认为玩游戏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课堂小结 此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开头:奠定全文情感基调,悲凉灰色的压抑。?????
结尾:呼应开头,漫延悲凉的气氛。课堂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独立在线完成“《风筝》随堂检测”,完成后点击提交。同学们认真作答哟随堂检测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随堂检测 答案: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解析: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1、熟读课文并结合101智慧课堂《风筝》相关微课,独立在线完成《风筝》课后作业,完成后点击提交。
2、以“童年”为话题,写一件童年趣事。要求:叙述清楚,描写生动,写出童趣。 课后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