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 ·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梳理基础互动 · 探究区 交流互动 探究疑难内容索引自主· 预习区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意解读 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把天下和诗人一样十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名句识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 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 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答案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
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题李凝幽居》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虽还俗,但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职,怀才不遇,内心幽愤,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时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题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及隐居生活的向往。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怆然( )
(2)皆似霰( )
(3)汀上( )
(4)捣衣砧上( )
(5)碣石( )chuànɡxiàntīnɡzhēnjié2.填空。
(1)贾岛,字 。善写五言律诗,和 齐名,均为苦吟诗派的代表。
(2)《望月怀远》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句是: , 。
(3)《题李凝幽居》中韩愈帮助敲定的佳句是: , 。
(4)《登幽州台歌》中,抒写登临览古所触发的生不逢时的感受的句子是: , 。
(5)不知江月待何人, 。阆仙孟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见长江送流水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字词。
(1)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__________
(2)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_______
(3)竟夕起相思。
竟夕:_______
(4)幽期不负言。
幽期:_____________感伤的样子雪珠通宵归隐的约期互动· 探究区一、结构图示二、要点赏析
1.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抒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答案(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案 这两句诗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答案2.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1)全诗以写“月”为主,但在写花的时候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哪些地方是写花的?简要描绘它的意境。答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答案(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在诗歌结构方面有何作用?答案 从结构方面分析,这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答案(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这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答案3.阅读《望月怀远》,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第一句“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答案 “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这首诗通过写两地情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表达了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悠悠不尽的相思之情。答案4.阅读《题李凝幽居》,回答下列问题:
(1)“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答案 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清脆的声响进一步衬托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对李凝怎样的期望?答案 尾联是抒情,点明全篇主旨(卒章显志)。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优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答案三、疑难探究
5.阅读《春江花月夜》,揣摩一下其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内涵有什么不同?答案 《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刘希夷所表达的是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的感慨,无奈、伤感之情浓厚。答案6.有人说,《题李凝幽居》一诗都围绕一个“幽”来写,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赞同。题目即已经言明“幽居”。草径、荒园、鸟宿树、月下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移石动云根”又从视觉形象上以云之动写了环境的幽静。故而全诗都突出一个“幽”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