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1 23: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自主 ·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梳理基础互动 · 探究区  交流互动 探究疑难内容索引自主· 预习区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侍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字词。
(1)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______
(2)空中白雪遥旋灭。
旋:________
(3)蒸沙烁石然虏云。
然:__________无奈很快同“燃”(4)每愁胡虏翻。
翻:____________
(5)长驱登塞垣。
塞垣:___________反复,叛乱边塞的城墙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
(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
, 。
(4) ,气连赤坂通单于。无那金闺万里愁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势吞月窟侵太白(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 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 ”。
(6)岑参,江陵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 , 。七绝圣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互动· 探究区一、结构图示二、要点赏析
1.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列问题:
(1)“更”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 “更”字具有过渡(递进)作用。前两句触景生情,渲染边地烽火、塞上荒凉、诗人黄昏独坐的凄楚孤寂气氛。此句写“关山月”的凄凉笛声又触发了诗人更为浓重的愁情,愁情层层递进,为下文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答案(2)结句是从哪个角度着笔抒情的?请简要赏析。答案 运用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情、深深思念,从而更进一层地反衬了征夫的思亲念远之情,并使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答案2.阅读《蓟中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幅塞外图景?答案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画面。答案(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答案 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对“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3.阅读《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回答下列问题:
(1)“送君一醉天山郭,……热海炎气为之薄”几句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 这几句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
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气”与朋友的“霜威”对比,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答案(2)这首诗写热海之“热”有什么独到之处?答案 这首诗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热海之“热”。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答案4.阅读《塞下曲》,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答案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一句一典,有的正用,有的反说,处处紧扣边关战地,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诗中“惟愿”、“何须”、“莫遣”、“仍留”等关联词语,掷地有声,确切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使高昂的情致流注全诗。答案(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案 这首诗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安边定远的心愿。 答案三、疑难探究
5.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其与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在艺术手法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答案答案 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
李颀的《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6.分别说出李益《塞下曲》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说明其作用。答案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
一、二句运用了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只轮”借代战车。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整句的意思是,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胡人。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在天山与九姓突厥作战时,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抒写了唐军将士守卫边疆、以身许国、为国建功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