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1 23: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第12课 咏史诗三首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刘长卿、李贺、温庭筠的生平。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
3.学习诗歌寓言笔调和拟人化的手法。
4.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深邃的哲理。
5.把握诗歌借史咏怀、借史讽喻的特点。自主 ·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梳理基础互动 · 探究区  交流互动 探究疑难内容索引自主· 预习区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意解读 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刺史转为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时,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局面,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气势描绘西晋伐吴,结束了国家分裂状况,情调高昂。后四句,汲取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颈联说往事可以感伤的,还不止东吴为西晋所灭,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也相继覆灭,只是西塞山依旧靠临长江,永远被人们所凭吊罢了;并照应上文,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可凭。尾联联系唐王朝的当前形势,赞扬“四海为家”,希望国家统一,但也必须警惕藩镇纷争。以故垒隐伏在萧萧芦荻中的图景作结,包涵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名句识记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考点演示 请以“今逢四海为家日”一句诗,说出这首怀古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答案 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州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备,诗名盛于中唐前期。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及民生疾苦在诗中亦有所反映。但大多写遭谗贬谪、胸怀不平之意,以及感慨政治失意和山水闲逸的情怀,缺乏雄浑苍劲之作。他的诗以五言、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其五言律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在当时很负盛名,自诩为“五言长城”。然而,由于刘长卿的生活和思想都较为狭窄,故其诗境较少变化。一、作者简介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从诗歌内容上看,李贺的诗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秦宫行》;或抨击宦官弄权;或影射藩镇割据;或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或借助历史,抒发兴亡之感、抑郁之情;有的还涉及恋情、相思、宫怨等,涉及面十分广。但诗的中心内容仍是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对现实的不满、厌弃之情。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词人、诗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他是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但后来家道中落。他长期出入于歌楼妓馆,为士大夫所不齿,终生困顿,晚年始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他才思敏捷,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就完成一篇(晚唐考试律赋要求一篇八韵),时称“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熟悉词调,精通音律,是唐代写词最多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花间集》收66首,《全唐诗》附词部分录59首。他的词多写闺情,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情态。这类词继承南朝宫体诗风,并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部分词对一些妇女的遭遇表示同情,也流露出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不满情绪。温词声律谐协,词意含蓄,风格浓艳,并能创造优美的意境来表现人物的情思,但温词偏于闺情,词句也嫌柔弱,给当时和后世也带来了不良影响。他的词被五代后蜀词人推崇,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等18家词为《花间集》,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的先导,由此形成“花间词派”。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的诗写羁旅行役、吊古兴亡、边塞荒寒、咏史咏物等,但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沦落,而较少伤时感世的作品。他的爱情诗辞藻瑰丽,而雕琢过甚,终逊李商隐一筹。但他的诗也有不少久为传诵的佳作,《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为欧阳修欣赏赞叹(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二、写作背景《金铜仙人辞汉歌》
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情怀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过陈琳墓》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意为“主管”、“掌管”)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诗人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字词。
(1)三年谪宦此栖迟。
栖迟:_____
(2)寂寂江山摇落处。
摇落:___________
(3)怜君何事到天涯。
天涯:_________居留草木凋零偏远之地(4)东关酸风射眸子。
酸风:_____________
(5)空将汉月出宫门。
将:_______
(6)今日飘蓬过古坟。
飘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刺骨的寒风与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7)词客有灵应识我。
词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霸才无主始怜君。
霸才:___________________
(9)欲将书剑学从军。
书剑:_____________擅长文词的人,这里指陈琳指盖世超群的才华指文武才能2.填空。
(1)《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诗人讽刺汉文帝,寄托感慨的诗句是: , 。
(2)衰兰送客咸阳道, !
(3)《过陈琳墓》一诗中,诗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4)刘长卿,字文房, 代著名诗人。其诗善写自然景色,多抒贬谪之感和山水闲逸的情怀。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天若有情天亦老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唐(5)李贺,字 ,唐代诗人。其诗充满了积极的 主义精神,善用神话,构思奇特,别具风格。
(6)温庭筠,字 ,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是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词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绝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 词派”的鼻祖。长吉浪漫飞卿花间互动· 探究区一、结构图示1.阅读《长沙过贾谊宅》,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答案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答案二、要点赏析(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控诉。答案2.阅读《金铜仙人辞汉歌》,回答下列问题:
(1)“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来表现铜人的远离故都之悲?答案 拟人和比喻。诗人将金铜仙人写得与人一样有情有义,难离故主故土。“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答案(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用了哪些手法表现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答案答案 拟人、衬托。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着,意境深沉博大。
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答案3.阅读《过陈琳墓》,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答案 “飘蓬”、“霸才无主始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诗人一直怀才不遇。答案(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案 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
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前句寄托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了当代的不重人才;
后句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答案4.《长沙过贾谊宅》一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结合后两联诗句作具体说明,注意分条作答。答案三、疑难探究答案 ①颈联出句要注意“有道”和“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②颈联的对句在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当世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真切地表现了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
③读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④尾联对句中的“君”,既代贾谊,也指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这里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