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伯乐识马
马 说
韩 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韩愈
韩 文 公 祠
讲 学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听课文录音, 注意下列读音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sì
yé
cáolì
s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跟读录音, 注意停顿
zhǐ
pián
shí
sì
sì
shí
xiàn
dàn
cáolì
sù
sì
y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两马并驾,一同
受屈辱
辱
骈
一食
称
著称
吃一顿
是
才美
才能和美德
见
这
等
等同
能
能
能够
“见”通“现”。
安
怎么
策
道
正确的方法
能力
材
执
拿着
临
面对
用鞭子打
其
语气词,表示反问
通“才”,才能
或
有时
其
代词,他们,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疏通文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有哪些遭遇?
2 谁应当为千里马的不幸负责 对这些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3 除此以外,谁还要为千里马负责?
4、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归纳全文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怎样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内养情感;
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管他那般与这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
也
也
也
(无限痛惜)
(愤怒谴责)
(辛辣讽刺)
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吗?结合“说”的托物寓意的写法来分析。
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诸如此类文章有《龙说》、《师说》 、《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
千里马——
伯 乐——
食马者——
托物寓意,是赋所托着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类似这种写法我们在<行道树>等文学过。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
被埋没,比喻人才难遇明主。
托 物——
寓 意——
千里马的遭遇
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
愤慨、不满
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读罢《马说》,你认为作者希望什么呢?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考
你读了课文后,觉得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思考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四。韩愈的宗族原本出于昌黎,今河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是旺族,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写 作
背 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试谈谈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各抒己见
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
毛遂自荐
“千里马”:
“伯乐”:
我是千里马,因为……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哪位古人的做法?
A、韩 愈 怀 才不遇写文章
B、苏 秦 悬 梁刺骨暗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求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1、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 刘 备——诸葛亮
周文王——姜子牙
党和政府——袁隆平……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之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
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知识小结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代词 它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一词多义
食
策
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
通“饲”,喂
鞭子
用鞭子打
才能
能够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介词,凭借、用
介词,按照
转折连词,但是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 用鞭子打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动 吃完
竭尽
执策临之
名词 马鞭子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见,通“现”,表现
邪,通“耶”,语气词
材,通“才”,才能
祗——只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扩展阅读
早晨
过问
同“环”,环绕
回头望
同“价”,酬金
良马对 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钦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力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欢)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驽钝(不好的马,下等的马)之材也。”高宗称善。
扩展阅读
-----------,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金华市、衢州市。 )
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中考试题选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驾驭,鞭打
通“现”表露
面对
即使
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吃
有才能的人。
中考试题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3.从上文的阅读中,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2000年湖州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评分标准:有正确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可以给满分。
中考试题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
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通“饲”,喂养
驾驭,鞭打
怎么
有时
中考试题选
1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 阅读文章其实也就是在与作者心灵的在交流,在《马说》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的无限委屈,那就请你给韩愈写几句话,来宽慰一下他。
3 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4 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5 本周周记剪贴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并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