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1 23: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人生际遇。
2.认识苏轼遭贬后的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4.初步体会苏轼豪放的语言风格和雄奇奔放的文气。自主 ·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梳理基础互动 · 探究区  交流互动 探究疑难内容索引自主· 预习区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注  ①子规:杜鹃鸟。
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诗意解读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片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名句识记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考点演示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答案 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词体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中,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谤讪新政的罪名治罪,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等职。这时,由于他对旧党不计得失、尽废新法有所不满,便请外调,先一、作者简介后做过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知州。其间曾两度还朝,任吏、兵、礼部尚书及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上台,又被贬到惠州、琼州。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病死于常州。卒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思想上,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华贵而浅实的文风。在他的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文艺观点。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多,有2 700多首。其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不少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社会黑暗、贫富悬殊的不平和愤懑。写景诗与理趣诗成就最高。他还善于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摹写农村景色和田园风光。他对古体诗、近体诗均驾轻就熟,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朱自清称其诗云:“子瞻诗气象宏阔,铺叙婉转,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他的词突破了五代以来香软的樊篱,使北宋词坛出现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在他的词中,更多地注入了自我,真挚地表现了个性,抒写了博大的胸襟,直抒胸臆,英气勃勃。许多作品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不朽的千古绝唱。在内容上对前代是一个大发展,风格上又在婉约派的一统天地外别开豪放与旷达两派,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论说文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又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苏轼的文艺观,除继承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重道”的理论外,还特别重视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注重求新求变、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以平淡自然、萧散简远为最高境界。
苏轼因其词慷慨激昂,豪迈清新,雄健峻拔而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画也自成一体,工书法,为“宋四家”之一,绘画主张“神化”,为一代大师。著有《东坡乐府》、《苏东坡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境与张怀民相同。他对张所建小亭很是欣赏,经常去观光游赏,而且钦佩张的为人和气度,因而为其取名“快哉亭”,并于元丰六年(1083)赋词相赠。其后,苏辙又写《黄州快哉亭记》,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快哉亭”周围的山光水影,并把张怀民的处世精神,予以表述。因而,苏辙的这篇散文,便成为苏轼这首词的姊妹篇。二、写作背景《定风波》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居黄州。三月七日,他走在沙湖道中,遇到了大雨,不巧的是雨具被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惟独作者浑然不觉,毫无落魄之感。不久,天气转晴,苏轼有感而发,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由记事抒情转对人生境界的思索,对人生际遇的应对,发人深省,耐人回味。1.填空。
(1)落日绣帘卷, 。
(2) ,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4) ,何妨吟啸且徐行。亭下水连空欹枕江南烟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打叶声(5)苏轼(1037—1101),字 ,号东坡居士, 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 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 、 、 并称“宋四家”。子瞻黄庭坚黄庭坚米芾蔡襄眉州眉山2.翻译下列词句。
(1)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阵大风,江面忽然变化,波涛汹涌,一个老渔翁驾着小舟,在狂风大浪中出没。 回头看刚才那狂风大作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风雨和晴朗都是无所谓的。互动· 探究区一、结构图示1.阅读《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写景,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词人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答案二、要点赏析(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答案 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答案2.阅读《定风波》,回答下列问题: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答案 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答案(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 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3.《定风波》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词人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词人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答案 词人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答案三、疑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