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第15课 李清照词二首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人生遭际、文学地位。
2.认识李清照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
3.初步体会李清照词婉约和谐优美的特点,即阴柔的美。4.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议论来画龙点睛的手法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自主 ·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梳理基础互动 · 探究区 交流互动 探究疑难内容索引自主· 预习区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诗意解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了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名句识记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考点演示 本词通篇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此后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一、作者简介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词人,工诗能文,更擅词。从她的词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的宽阔。她前期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闺情思绪,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婉约动人,清俊疏朗。南渡以后,她的作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乡的情绪,流露出了她对北方失地的深切怀念。在她后期的词作中还充分地表达了其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命运。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入词,极具体、极细致地反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遣词造句有独到的创造性,又极为贴切自然,且格律和谐,富有音乐美,人称“易安体”。早年著有《词论》,她的《漱玉词》已失传,现只有70多首。诗词以南渡为界,早期韵调优美,但多闺情相思之作,后期含蓄深沉,社会意义较强。词语精工,善营意境,语言艺术精妙独到,可跟南唐后主李煜比美。后人辑有《李清照集》。《鹧鸪天·桂花》
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二、写作背景《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这首词即是在临安寓居时所作,表达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1.填空。
(1)李清照《永遇乐》中描写元宵天晴的美句是: ,
。
(2)《永遇乐》中表现人乐我苦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 、
, 。
(3)《鹧鸪天》中生动描写桂花的语句是: ,
。
(4)莫道不销魂,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5)李清照(1084—约1151), 女词人。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 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 》辑本。南宋易安居士白描漱玉词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字词。
(1)画栏开处冠中秋。
冠中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日熔金。
熔金: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在何处。
人:______
(4)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________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自指转眼(5)谢他酒朋诗侣。
谢:_____
(6)记得偏重三五。
三五:_________
(7)怕见夜间出去。
怕见:________
(8)不如向、帘儿底下。
向:____谢绝正月十五懒得在3.翻译下列词句。
(1)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对桂花太不了解,太没有情意了,要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了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诗酒朋友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乘着名贵的车马来邀请我去看元宵佳景,可是我谢绝了他们。互动· 探究区一、结构图示盛衰之慨
身世之悲1.阅读《鹧鸪天·桂花》,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词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案二、要点赏析(2)请简要说明本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 ①反衬(衬托、对比):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突出了桂花的骄人与高贵。
②托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写桂花抒发词人对桂花的内在品质的赞美(或“以桂花作为自己品格的写照”),表明词人更看重桂花的内在美。
③议论:先通过对比议论,最后两句指出当年屈原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答案2.阅读《永遇乐》,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答案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写词人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答案(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有什么写作特色?答案 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3.有人评价《鹧鸪天·桂花》一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答案三、疑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