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Ⅰ 文本导学Ⅱ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Ⅰ 文本导学1.古今异义
(1)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1至,到;于,介词。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数字。(3)将何往而非病。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愁、不快乐。疾病。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2.一词多义(1)当王披襟当之:_____
木兰当户织:_____
有积石横当其垠:_____(2)胜以览观江流之胜:___________
……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_______________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_____迎着对着阻挡美好的景色禁得住,忍得住胜利(3)所以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_______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________________(4)以不以物伤性:_____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___
照之以明月: ___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 ___用来……的(景象)表原因因为把用来3.词类活用
(1)名之曰“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
(3)亦足以称快世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蓬户瓮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穷耳目之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动心骇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草木行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名词作状语,往西。使动用法,使……称快。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使动用法,使……动,使……骇。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4.文言句式
(1)谪居齐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之以清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________
(4)将何往而非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句,谪居(于)齐安。状语后置,以清风振之。判断句。宾语前置,“何往”即“往何”,到哪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面,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久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西望见武昌的群山,冈峦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日光泻出,渔夫樵夫的居舍都可以一一指着数出来。 5.翻译下列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2)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一、结构图解2记快哉亭的建筑和命名细绘江水
建亭目的及命名黄州快哉亭记以“快哉”命名的原因总写亭中所见
江面景观、
岸上风光
原因二:可以吊古原因一:
可以览胜 以“快哉”二字
抒发议论 交代“快哉”来历,引发对“风”的议论
引出士人处世态度的议论
以张梦得为例点明主旨 二、中心主旨
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3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做铺垫。 答案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感到快乐的观点。 答案3.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答案Ⅱ 学后自评1.下列加颜色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沅水(yuán) 朔日(sù) 洗濯(zhuó)
B.沔水(mián) 沟壑(hè) 瓮牖(yǒu)
C.浸灌(ɡuàn) 憔悴(qiáo) 骋骛(wù)
D.倏忽(yōu) 飒然(sà) 谰言(lán)1 答案解析A项“朔”读shuò。
B项“沔”读miǎn。
D项“倏”读shū。√2.下列字形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赡养 波澜 汹涌 超凡脱俗
B.舟楫 冈陵 渔樵 混然一体
C.谪居 豁达 统揽 平易自然
D.酣畅 挚友 雄风 安贫乐道 答案解析混—浑。√3.下列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A项表顺承。
B项竟,竟然。
C项因为。
D项动词+介词/介词,表示另提一事。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不以物伤性
不赂者以赂者丧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至于赤壁之下
至于长州之滨√4.下列加颜色实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览观江流之胜
B.名胜古迹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喜不自胜 答案√D项动词,承受,忍受。其他三项皆为美景。解析5.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草木行列 B.动心骇目
C.蓬户瓮牖 D.举目而足 答案√A项“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
B项“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C项“蓬”、“瓮”,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解析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 2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6.对下列各句加颜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玉之言,盖有讽焉 讽:劝谏
B.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禁得住,忍得住
C.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濯:洗涤
D.揖西山之白云 揖:作揖,面对 答案解析讽:讥讽、讽喻。√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C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A项和/参与。
B项舒适,享乐/去,往。
D项代词/结构助词。A.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而风何与焉C.玉之言,盖有讽焉
而风何与焉B.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将何适而非快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快哉亭的记叙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
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明了赞赏的态度。
B.文中“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一句,颇具范仲淹“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韵,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C.随着作者的笔触由江水的表面伸向内里,文章的境界也随着向幽深的
方向拓展,思绪也随之而深化,让人体会到所谓“快哉”的真正含义。
D.文章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
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 答案解析文章旨在赞赏“不以物伤性”的坦荡胸怀。√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②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陂陁(pō tuó):倾斜不平,不平坦。②乱流:横绝江水。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移日:连续好几天。9.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答案解析杖:拄着手杖,动词。√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项均为并列连词。
B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
C项均为介词,可译作“拿”或“用”。
D项①为“其中的”,代词;②为“如果”,表假设,连词。A.①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②蟹六跪而二螯C.①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②王语暴以好乐B.①往往留宿于山上
②而相泣于中庭D.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②其如是,孰能御之√ 答案解析11.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
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自己
的话。但文章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
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徜徉”山水,“不知其久”;二
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
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答案解析√“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然忘记了回去。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风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手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然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清除出倒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空间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连续好几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00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3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1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答案解析√A项“虽尤物不足以为病”根据上文“虽微物足以为乐”可以译为“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病”与前文的“乐”相对,其中“病”为重点实词,译为“祸害”或者“担忧”。
B项“然去而不复念也”根据上文的“烟云”“百鸟”应译为“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去”指“消失”“不存在”。
C项“常与寒士角”根据上下文译为“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其中“角”译为“较量”“比赛”。
D项“以蓄其所有”根据上下文应译为“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蓄”有“收藏”的意思。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C项介词,表被动/介词,译为“替”。
A项均为介词,译为“因为”。
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译为“但”。
D项均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15.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答案解析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中“悦”译为“使……高兴”,“凶”译为“使……受到伤害”,“全”译成“使……保全”。
C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轻”或者“把……看得轻”。√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
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待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
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
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
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
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
这个道理。 答案解析√D项“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分析有误,“这个”指代有误,根据文中第一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不能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这一观点,而并非可使人得到感官的享受;圣人并未废弃“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仅仅是客观地证明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寄托心意,但不能留滞其中。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明确此句为省略句,应根据上文将句子补充完整,句中“留意”可译为“沉迷”“沉浸”“沉溺”等,“释”应译为“放弃”“舍弃”,“不释”就是不能自拔;“胜”是“尽”的意思。“不可胜言”就是“说不尽”的意思。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要注意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吾予”应为“不予吾”,译为“不给我”,“惟”译为“只”。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答案解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盛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难道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犯了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难道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