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六一居士传》授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六一居士传》授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2 07:5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第二单元 人物传记 第6课 六一居士传Ⅰ 文本导学Ⅱ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Ⅰ 文本导学1.通假字
(1)聊以志吾之乐尔  同_____, 。
(2)累于此者既佚矣  同_____, 。1“耳”罢了“逸”安逸2.一词多义(1)以以吾一翁:_________
乃以难彊之筋骸:_____________
聊以志吾之乐尔:_________________(2)之将退休于颍水之上:_____________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日天子恻然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介词凭、用,介词用来,表目的连词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代“我”,第一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
(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__________________
(3)累于彼者已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句式
(1)六一,何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_______________
(3)方其得意于五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吾之所以志也: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劳累。名词作动词,生病。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宾语前置句,应为“六一,谓何也”。……也,判断句。状语后置句,“于五物”应在“得意”前。状语后置句,“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定语后置句,应为“吾累者之世事”。……也,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吾其何择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一、结构图解2更名原因: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六一之乐:五问五答 感慨无限
退隐理由:三宜归去 闲适安逸 六一居士传二、中心主旨
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1.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3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答案3.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答案2.“六一居士”中的“六一”指什么?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 答案Ⅱ 学后自评1.下列加颜色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滁州  雏形  刍议  踟蹰
B.颍水 新颖 影音 应届
C.轩裳 宣纸 喧闹 煊赫
D.轶事 造诣 安逸 肄业1 答案解析“应”读yīnɡ,其他读yǐnɡ。√2.下列字形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愉悦 恻然 置之度外
B.逻缉 荣禄 无限感概
C.逃避 宦海 自食其言
D.悠闲 迂缓 依阿取容 答案解析缉—辑,概—慨。√3.下列与“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六一,何谓也
B.此吾之所以志也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答案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
B项判断句。
D项状语后置句。√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B.累于此者既佚矣
C.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D.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 答案解析活用词语:A项“劳”,B项“累”,C项“病”。√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2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5.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屡易其号       易:改变
B.吾之乐可胜道哉 胜:承受
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一日:一旦,终有一天
D.庶几偿其夙愿焉 庶几:大概,差不多 答案解析胜:尽。√6.下列各句中,“为”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为五一尔,奈何?
B.是岂不为六一乎?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答案解析C项表被动;A、B、D三项为动词,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被这些物品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泷冈阡表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况且)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指占卜、算命的人)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欧阳修《泷冈阡表》节选) 8.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庇而为生        庇:依靠
B.间御酒食 御:进用
C.屡废而叹 废:停止,搁置
D.其心厚于仁者邪 厚:厚道,忠厚 答案解析厚:注重,重视。√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A.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B.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A项何:怎么。
B项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以:因而;用来。
D项则:就。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成为欧阳修之父“必将有后”的依据的一项是
①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⑤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⑥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④⑤⑥ 答案√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父居官廉洁,俸禄微薄,他不让俸禄有节余是因为他认为俸
禄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B.欧阳修的祖母去世后,无论“岁时祭祀”,还是“间御酒食”,欧阳
修之父都会流泪,为不能好好奉养她而终身感到遗憾。
C.世间治狱的官吏每每想要置犯人于死地,欧阳修之父却经常为死囚寻
求生路,为的是不让被处死的人有遗恨。
D.欧阳修年幼丧父,太夫人以“汝父之志”教育他,断定他必能承继父
业,光宗耀祖。 答案解析应是:他认为有节余的俸禄会成为自己的累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 参考译文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自从我成为你家媳妇,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着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着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无不这样。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这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的原因。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2016·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3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
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
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
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
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再次,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殆”前面要断开,虚词“耳”后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即可。14.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
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
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
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
生争端。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
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
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
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
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
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
得到回报。 答案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
“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虔”,恭敬。“必”,一定。“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曾,曾经。“救正”,指纠正弊病。“讥”,讥讽。“固宠”,加固宠幸。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答案解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