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第三单元 书信传情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Ⅰ 文本导学Ⅱ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Ⅰ 文本导学11.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办理文书及缮写工作的人员。党、团等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书信。书籍。(3)师鲁又云非忘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认为,子女犯罪,令父母蒙羞,是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孝。 感动发愤。忘记亲人。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2.一词多义(1)而而还言不见舟矣:_______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_______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_______
则趋而就之:_______(2)以乃知留船以待: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头奴足以往来:____
果以此行为幸:_________(3)然然士有死不失义:_____
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_____
安道亦以为然:___________表转折表顺承表因果表修饰相当于“而”,连词可以把,介词然而不过是这样(对)3.词类活用
(1)始谋陆赴夷陵: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以为奇事而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册所以书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句式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_______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____________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________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_______名词作状语,从陆路。使动用法,使……诧异。名词作动词,写,记载。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5.翻译下列句子
(1)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天晚上,等到收到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我,怪我没有如约前来,我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我被谎话欺骗了。 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对于这次贬官的态度,所以略微说说。 一、结构图解2叙述二人别后情形与尹师鲁第一书不得相送
不得修书
作书奉问
此行甚幸推心置腹表心声答尹师鲁三疑
表义无反顾之心
露不以迁谪为意
之情怀叮嘱友人保重(记叙)(议论)(记叙)二、中心主旨
本文是欧阳修答复尹洙询问的,作者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为意,表达出旷达的胸襟。在贬所不效仿前人作穷愁文字,而是勤官慎职,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文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更是给一同被贬的朋友送去了最好的鼓励和支持。1.欧阳修谈自己被贬后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 答案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不后悔自己的作为;②决心直面人生,勇对逆境。2.文章是怎样表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的? 答案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在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深情厚谊。Ⅱ 学后自评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惊骇 事必躬亲 义愤填膺 有志者事竟成
B.缉捕 声名雀起 沁人心脾 事实胜于雄辩
C.枕籍 意气风发 鞭辟入理 多行不义必自毙
D.清澈 坐收渔利 火中取粟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1 答案解析√B项雀—鹊。
C项籍—藉,理—里。
D项粟—栗,驰—弛。2.下列“使”字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约使人如河上 ②使人惶迫不知所为 ③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④使有而一人就之 ⑤以祈请使诣北 ⑥使北营,留北关外 ⑦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⑧人皆得以隶使之 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⑩使六国各爱其人
A.①②③⑦⑨⑩/④⑥/⑤⑧
B.①⑦/②③⑨/④⑩/⑤/⑥/⑧
C.①②③⑦/④⑨⑩/⑤/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解析√①⑦派遣;
②③⑨让,使得;
④⑩假使、假如,连词;
⑤使者;
⑥出使;
⑧使唤,使用。3.下列加颜色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以朋友待之也 以:介词,把
B.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以:认为
C.但问所言当否而已 但:但是
D.既受命 既:既然 答案解析但:只是,仅仅。√4.下列加颜色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觉身是县令矣 是:判断动词,是
B.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暗:黑暗
C.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吊:劝慰,安慰
D.俟到夷陵写去 俟:等待 答案解析暗:不了解。√5.下列各句中“因”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B.昨日因参转运
C.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D.因无景观,不曾至 答案解析A项为“借机”。
B、C、D三项均为“因为”的意思。√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2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荈,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6.下列“相”字与例句中“相”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莫苦相尤否
A.杂然相许 B.前在京师相别时
C.相师成风 D.益相喜贺 答案解析C项为“互相”。A、B、D三项与例句均表示动作偏指一方。√7.下列加颜色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约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
B.便遣白头奴出城 遣:派遣,使离去
C.及得师鲁手简 简:信、便条
D.怪不如约 怪:责怪 答案解析如:往,到……去。√8.下列“见”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一项的是
①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②见其二子焉 ③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⑦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⑨吾未见其明也 ⑩图穷而匕首见
A.①④/②③⑧/⑤⑨/⑥⑦/⑩
B.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⑩
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⑨/⑩
D.①④/②③/⑤⑨/⑥⑦/⑧⑩ 答案解析√①④看见;
②推荐,介绍;
③⑧表被动;
⑤会见;
⑥⑦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⑨发现;
⑩显露,出现。9.下列对本段内容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
臆,委婉动听。
B.本文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
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C.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抒发了怀才不
遇的苦闷以及对朝廷重用奸臣的不满。
D.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
的平易自然。 答案解析“怀才不遇”的说法显得牵强,依据不够。√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与高司谏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0.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再至京师 再:第二次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决: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 黜:贬黜
D.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骤:屡次 答案解析骤:仓促。√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②卒之东郭墦间
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②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①惧饥寒而顾利禄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D.①乃耳目之官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解析B项均为代词,第二人称,你的。
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
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
D项副词,表判断/代词,你的。√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司谏是“君子之贼”的一组是
①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②畏有识者之责己 ③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④毁其贤以为当黜 ⑤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⑥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切时弊,被贬谪外地。高若讷身为司谏,却附声
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若讷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
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
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充
分显现了欧阳修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答案解析文中无“类比论证”。√14.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予 始 闻 之 疑 是 戏 言 及 见 师 鲁 亦 说 足 下 深 非 希 文 所 为 其 疑 遂 决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 答案(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 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的时候,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您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我的朋友尹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定您不是个君子。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因为正直敢言触怒宰相得了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辩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可怪了。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或者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希文违背他们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3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5.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辱:谦辞,表示承蒙。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本题考查“以”“而”“其”“所”四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代词,自己/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还是。
D项助词,和介词“为”一起表被动/代词,与“托”构成“所”字结构。 答案解析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
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
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
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
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答案解析√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并非因写时文而遭毁誉;相反,以前因写时文而遭到赏识和荐举。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 者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者”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答案解析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和判断句。“穷贱”指不得志且身份低微;“安”是“怎么,哪里”之意;“切切”形容恳切的样子。 答案解析 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是“因此”之意;“比”,比较,相比;“工”指“工巧”;“……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同时,要注意句子翻译的正确与通顺。 参考译文 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答案解析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编,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的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两次给我写信;两次来信又没有答复,更加应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的殷勤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你的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才这样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考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年幼的时候,父亲死了,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来学习圣人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世俗作些所谓的“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府误加采纳,多次名列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府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做出便招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种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真是鲜明的对比。
时文虽然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你现在正值少年之时,志气远大,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文风大变。 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质彬彬,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你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还能与两汉名家比肩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来,就是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卦中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在困境中,他说的话也没有人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怎么能够为你所取信呢?承蒙你多次来信,态度又那样恳切,不敢不予以答复。望您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