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第四单元 唐宋辞赋第15课 荔枝赋并序Ⅰ 文本导学Ⅱ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Ⅰ 文本导学1.通假字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同 , 。
(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 同 , 。
(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同 , 。
(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同 , 。
(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 同 , 。
(6)故无厌于所甘 同 , 。1“故”“葡萄”“非”当然一种水果不,不是“花”花朵“何”怎能“餍”满足2.古今异义
(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蒂药房而攒萃。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受气于震方。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它的果实。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芍药的子房。①出售药品的商店;②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吸纳天地之气。遭受欺侮。(4)其珍可以羞王公。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进贡(给人进食)。羞耻。 3.一词多义(1)信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___________
信雕盘之仙液:___________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_______动词,相信副词,确实形容词,可靠的名词,实情动词,同“伸”,伸张副词,随便,随意未玉齿而殆销:_________________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_____
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_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2)就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___________
乃谢客就车:_______________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___________
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
使归就戮于秦:___________(3)殆动词,实现动词,上,登上动词,成就动词,靠近动词,接受副词,几乎,近于名词,危险副词,几乎,近乎,差不多副词,大概,恐怕形容词,疑惑不解(4)实其实乃熟:___________
因道扬其实:______________
实玳筵之绮缋:___________名词,果实名词,实际情况副词,确实4.词类活用
(1)夫物以不知而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丰其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甘滋之不一:___________________
(4)未玉齿而殆销: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甘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忽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数词作形容词,一样名词作动词,用牙齿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5.文言句式
(1)诸公莫之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轻、疑:被轻视,受怀疑。被动句。一、结构图解2序言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作动机 荔枝赋并序正文部分外形奇秀(第二段)
内在甘美(第三段)
宴席珍品(第四段)
命之不工(第五段)苦闷
无奈铺叙
慨叹托物
言志 二、中心主旨
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1.《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3“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答案2.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写作的主要特点。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通之处,请找出二者对应的地方。文中提到“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荔枝与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内在,但却无人赏识,常遭埋没,他们之间的命运又是何其相似。 答案3.最后一段是什么内容?和前文是什么关系?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答案Ⅱ 学后自评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嘉宾四会 会:会集
B.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荐:推荐
C.嗟尔命之不工 工:好运,指荔枝被人赏识
D.亦因人之所遇 遇:赏识1 答案解析荐:敬献,祭祀。√2.下列句中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南海郡出荔枝焉 焉:语气助词
B.其实乃熟 乃:才,副词
C.经于南海 于:在,介词
D.是时二方不通 是:这,代词
E.夫物以不知而轻 以:因为,介词
F.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夫: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 答案解析于:从,介词。√3.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诸公莫之知 ②而固未之信 ③何比数之湘橘 ④罕获知于贵躬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同,③与④同
C.①与②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同 答案解析①②均是宾语前置句式,③是疑问句式,④是被动句式。√4.下列各句中“其实”的古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③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④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解析①和④相同,都是“它的果实”的意思;
②和③相同,都是“那实际情况”的意思。√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2若乃卑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燠煜,客或烦愦。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忲,信雕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故无厌于所甘,虽不贪而必爱。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工。每被销于凡口,罕获知于贵躬。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辩乎其中哉!5.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心侈而体忲 忲:安泰
B.故无厌于所甘 厌:同“餍”,满足
C.其珍可以羞王公 羞:使……羞愧
D.门九重兮曷通 曷:同“何”,怎能 答案解析羞:进贡(给人进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A项均为副词,前一个解释为“是”,后一个解释为“才”。
B项连词,表并列。
C项介词,表比较。
D项代词,它的。A.若乃卑轩洞开
其实乃熟C.且欲神于醴露
良曰:“长于臣。”B.莫不心侈而体忲
故微文而妙质D.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其珍可以羞王公√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描写荔枝奇异珍贵的一组是
①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②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③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④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之为最 ⑤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 ⑥明珰出,冏然数寸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答案解析②是讲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地方,④⑤是议论,均应排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运用铺叙手法渲染荔枝的外形奇美和内在甘美,然后侧重写荔
枝的特殊功用,最后则笔锋一转,写荔枝本为水果精品,但最终能物
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
B.如果是厅堂门窗大开,嘉宾好友会集,时节炎热,客人中有烦躁不安
的,然而只要荔枝在场,便使人无不心情舒畅而身体安泰。
C.柿子何以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也是因各人机遇
的不同,谁能说得清楚其中的缘故呢!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作者的目的不是在于介绍荔枝,而是借
荔枝来表达心中的感怀。 答案解析“但最终能物尽其用,被理解被重视”错,应是“却最终不能物尽其用,反而被误解被冷落被遗忘”。√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柿可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美味的李子沉水而不取食,让甘美的甜瓜流走。柿子可得到梁侯称赞,梨子何以有幸被张公赏识?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大夫集后序
曾 巩
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集,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 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 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②逋负:拖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当事者不忠
疾:痛恨
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望:希望
C.宜绌奸臣,修人事
绌:同“黜”,罢黜
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难言:责难当世的言论(难,读nàn) 答案解析望:怨恨。√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A.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C.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以谓天命不可专任B.始公尤见奇于太宗
益以材见知D.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介词,“被”。
C项动词,“认为”。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说明曾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②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 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 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 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解析④是就君臣关系而言的,⑥是就史官对曾公的态度而言的。√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
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宋朝两代君王的赏识和重用,
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造道观,曾公极力谏诤,
表现了敢于与不良现象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
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答案解析√“赏识和重用”与原文不合,从“屡不合而出”、“卒以龃龉终”可以看出;“主圣臣直”之说是作者言不由衷。参考译文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卒以龃龉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 所以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在那时喜欢曾公的当政者少,史书就果真能可信吗?参考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当时,太祖、太宗已制定好治理国家的法度准则,曾公在这个时候敢于直言当时的得失。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一定从皇帝爱护百姓、忧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中一些人做事情犹豫不决、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所以国家治理很久还不能和谐融洽。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则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刚开始曾公特别被太宗称奇,他在任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官时被召见,让他任职直史馆,然后做两浙转运使。不久真宗即位,他更加凭借才能被真宗赏识。最初试用他做知制诰,到西夏侵扰战乱时,又让他任陕西经略判官。但曾公常常言论激切地议论大臣,当权者都不高兴,所以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真宗终于被他的话感动,所以让他出任泉州知州,不到一年,又任苏州知州,五天后又任扬州知州。在即将又召他还京时,曾公又向皇帝上书,言辞间斥责大臣尤其激切,所以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曾公的谏言,大的方面,认为自从唐朝衰亡以后,人民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皇帝正要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只有曾公认为应该遵从简易,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消除天下人的怨恨。祥符初年,各地争着报告符应之事,皇帝就着这种情况,到泰山封禅,祭祀汾阴后土神,而道教思想更加泛滥,从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会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在两浙为官时,上奏罢免苛税二百三十余项。在京西为官时,又与三司争论,免除百姓的租税,放弃了民间的拖欠,曾公为政大致如此。 曾公最终在与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有载入史书,即使记了下来,在那时喜欢曾公的当政者少,史书就果真能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情况,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看到他的一切,对于那些真假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曾公去世后,朝廷赐予谏议大夫的称号。祖父姓曾,名某,南丰人。为他的书作序的,是他的孙子曾巩。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3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 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15.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多”应为“称赞、喜欢”的意思。√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B项“者”,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第二个是代词,……的人。
C项“于”,均为介词,对。
D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第二个是介词,凭借。17.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
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
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
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
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
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整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段中的两个“矣”后面要断开,虚词“且”前面要断开。根据主语不同句子就不同的原则,断开其他句子,如“君”“常公”“时人”。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若”是代词,你,你们;“奈何”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 答案解析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诱”是动词,诱导,引导;“进”是动词,进取;“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 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答案解析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内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内心,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内心,常常对乡里人说:“这儿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不知道他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乡人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欧阳行周从此就天天读书,叹服仰慕圣人平易近人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芝英。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管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忽然去世了,上天多么无情啊!
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首推我的外祖父一家。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福州,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 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