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方山子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方山子传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2 07: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第二单元 人物传记 第8课 方山子传Ⅰ 文本导学Ⅱ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Ⅰ 文本导学1(2)而俯而不答:____________
使骑逐而射之:______________
方屋而高:_____________(3)之而岂山中之人哉:_____________
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__1.一词多义(1)谓因谓之方山子:_______________
自谓一世豪士: __________叫、称呼,动词认为,动词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的,结构助词他,代词这,指示代词2.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方山子从两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得帛千匹: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________________
(2)何为而在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使动用法,使……跟从。名词作状语,每年。判断句,……也。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4.翻译下列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家四壁萧然无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一、结构图解21.少年侠义,晚年隐逸
2.安于贫困,乐于隐逸
3.少年意气,精悍犹存
4.足以富乐,皆弃不取
5.光、黄异人,傥见之与异二、中心主旨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1.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3 答案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第三段写道:“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真是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时世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作者为方山子写传出于什么动机?请结合作者的遭遇回答。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之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答案Ⅱ 学后自评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问余所以至此者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1 答案解析√A项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B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C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2.下列各句的“过”与“裘马过世家”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
B.一日,大母过余
C.我腾跃而上,不过数刃而下
D.是谁之过与 答案解析C项为“超过”,与例句相同。
A项为“经过”。
B项为“看望”。
D项为“过错”。√3.与“因谓之方山子”中的“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B.因利乘便
C.因遗策
D.因河为池 答案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于是,因此”,连词。
B项趁着,介词。
C项沿袭、遵循,动词。
D项凭借,介词。√4.下列各句中,“而”字表承接关系的一项是
A.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方屋而高
C.而岂山中之人哉
D.使骑逐而射之 答案解析A项表转折。
B项表并列。
C项表转折。√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2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5.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 谪:贬官 答案解析阳:同“佯”,假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A.使骑逐而射之
吾尝跂而望矣B.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C.晚乃遁于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呼余宿其家
其皆出于此乎A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介词,在/介词,比。
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7.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解析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
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
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
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
“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
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答案解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逐渐长大成人后,就一改往昔所为专心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于是与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的豪杰、志士。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叶嘉传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尚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薾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 ①陆先生: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③山薮:深山密林。④薾(nǐ):疲困的样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A.①上读其行录而善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C.①因顾谓侍臣曰
②因河为池B.①我其试哉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①嘉既不得志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A项“善”,①认为……好;②好的。
B项“其”均解释为“一定”。
C项“因”,①于是,就;②凭借。
D项“既”,①在……以后;②既然。11.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的一组是
①少植节操 ②幸惟陛下采择至此 ③上鼓舌欣然 
④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⑤其忠可谓尽矣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解析①②未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12.下列对原文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法别具一格,以拟人的手法写茶,以人喻茶,通过人物形象的
刻画来表现茶的品质。
B.本文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以人喻茶,又以茶喻人,虚实相生,
人中有茶,茶中有人。
C.苏轼为叶嘉作传,叙述茶的功德,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
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D.苏轼借茶言志的写法,还表现在通过对叶嘉命运沉浮的描写,含蓄表
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 答案解析“怀才不遇”牵强附会。√13.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嘉 以 布 衣 遇 天 子 爵 彻 侯 位 八 座 可 谓 荣 矣 然 其 正 色 苦 谏 竭 力 许 国 不 为 身 计 盖 有 以 取 之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答案(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 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 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勃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 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酒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好的人才,年年上贡。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2016·全国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3“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A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中的“镌”是“裁减,削职”的意思,必须与“官”搭配,此处断句错。
C项“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中的“进”是“晋升”的意思,“左中允”是其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此项错。
D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根据对A项与C项的分析,可知此项有两处错误。B项正确。15.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
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
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
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
两处京城。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学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中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
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
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表述不当。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句中,“不听”是说权贵不予理睬,不是傅珪坚持离职。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权幸”,得帝王宠幸、有权势的人;“嫉”,痛恨。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答案解析(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 答案解析参考译文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弘治年间,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修订《大明会典》,完成后,升迁为左中允。明武宗登基,凭借东宫的厚待,晋升为左谕德,担任讲官,编辑修订《孝宗实录》。当时文学大臣有不依附刘瑾的,刘瑾嫉恨他们。刘瑾说,《大明会典》是刘健等人完成的,耗费过多,参与编修的官员被降职,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又因为《实录》编纂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迁为翰林学士,后又担任吏部左、右侍郎。明正德六年,替代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比照其他部司相对简单,从傅珪开始屡有争端,奏章于是多了起来。明武宗喜好佛法,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赐百顷田地作为大庆法王的下院,皇帝的诏令直接下到礼部,宣称“大庆法王”与圣旨一起下诏。傅珪假装不知道,持章表上奏皇上:“谁是‘大庆法王’,竟敢和天子一同下诏,对皇上太不尊敬。”对诏书不予过问,征田的事也只好停止。傅珪平居无事时,像质朴而不善辞令的人。一旦遇到大事,坚毅果断坚持立场,别人不能改变,最终因此忤逆受(皇上)宠爱的权贵而离开朝廷。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标准像朝廷官员一样,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抗拒不执行。臧贤日夜在太监们当中肆意诽谤傅珪,希望将傅珪赶出朝廷。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发生灾情,傅珪于是竭力陈说四方灾变十分可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出现灾情,于是说:“整个二百四十二年间,灾变不过六十九件事。而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动天打雷,冰雹降落星辰陨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有四十二件事,而且水灾、旱灾不算,灾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认为忤逆,于是权贵假托皇帝诏命让二人辞职。两京的言官上奏章请求挽留,权贵不予理睬。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赞扬傅珪在位时有古代大臣的风范,家中没有积存的钱物,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艰难,请求颁发月禀、岁隶,以表示对他的优待礼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