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五单元 唐宋议论文第19课 鞭 贾Ⅰ 文本导学Ⅱ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Ⅰ 文本导学1.通假字
(1)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同 , 。
(2)则遫然枯,苍然白 同 , 。
(3)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 同 , 。
(4)其节朽黑而无文 同 , 。
(5)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 同 , 。
(6)余曷不至于公卿 同 , 。1“飘”轻飘飘“速”极短时间,极快速“直”与曲相对“纹”纹理“没”陷进去,消失“何”为什么2.古今异义
(1)余曷不至于公卿。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3)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升级,升官。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不做什么事情。没有问题。“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是”这些。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其节朽黑而无文。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5)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纹理。文章、文字等。热水、开水。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或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一词多义(1)适适市买鞭:________________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________________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_________________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___________
王适有言,必亟听从:____________(2)爱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____________
吾爱其黄而泽: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到……去动词,女子出嫁动词,符合、适合副词,刚刚连词,如果动词,吝惜动词,喜欢、喜爱(3)贾鞭贾:__________
其贾宜五十:___________
以求贾技于朝:___________
平子每岁贾马:_________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_____________
谋于众,不以贾好:___________
贾祸:_________________名词,商人名词,价格动词,贩卖动词,买动词,做买卖动词,求取动词,招惹、招引4.词类活用
(1)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黄者栀也:___________________
(3)泽者蜡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折而为五六: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作名词,把柄。名词作动词,用栀染。名词作动词,用蜡打。数词作名词,五六节。5.文言句式
(1)复之以五十:_________________
(2)持以夸余:________
(3)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________
(4)后出东郊:_______
(5)争道长乐坂下:________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疑问句。省略句。省略句。 一、结构图解2鞭贾一、鞭贾之鞭:不遂不植、无文而虚。
(持之因击,鞭折人伤)二、今之为官者:空空之内、粪壤之理。
(当政者不可以为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之徒所蛊惑 巧妙的政治联想↓强烈的隐喻关系 二、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1.本文是怎样借鞭贾的事例申述自己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见解的?3文章选取鞭贾的事例,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写卖鞭者如何装腔作势诈骗牟利,而颟顸的富家子如何甘心受骗,最后落得鞭折人伤的下场。
作者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述,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全文借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讽刺和反思,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答案2.“鬻鞭者”和“富者子”的刻画为后文的隐喻打下了基础,是本文的成功之处,试分析其形象。 答案
Ⅱ 学后自评1.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问之:其贾宜五十 贾:价格
B.则伏而笑 而:连词,表修饰
C.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 持:拿、用
D.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 驱:驱赶1 答案解析驱:命令。√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五百,则小怒 B.持以夸余
C.以求贾技于朝 D.以夫空空之内 答案解析C项表目的,连词,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译为“拿,用”。√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向之黄者栀也 B.以求贾技于朝
C.复之以五十 D.争道长乐坂下 答案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中D项“争道长乐坂下”语序应为“(于)长乐坂下争道”。√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8题。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遫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2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4.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A.其贾宜五十(商人)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弯腰)C.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效力,施展才华)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去市场)B.拳蹙而不遂(拳头)
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烧热水)D.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消灭)
其节朽黑而无文(纹理)√A项“贾”应为“价格”。
B项“拳蹙”应为“弯曲,皱缩”。
D项“灭”应为“没”。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分别为“……的样子”;“这样”。A.以五百,则小怒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C.则遫然枯,苍然白
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B.爱其黄而泽
视其内则空空然D.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6.下列全都能表现马鞭的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②吾爱其黄而泽 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⑥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答案解析②⑤⑥句没有表现马鞭的质地。√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对生活中虚假可悲的买卖双方的嘲讽。
B.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
C.正因为马鞭质地良好,才由此卖得了一个好价钱。
D.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答案解析文中说马鞭质地极差。√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看鞭子里面,空空的,纹理如泥土,质地空疏,无所依靠。 现在那些粉饰容貌,美化言语,请求向朝廷献技的人,如果职位恰好与其才能相当,就很好了。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9.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之举者为非 劝:劝说
B.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唱:应和
C.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法制:礼法制度
D.乃不敢言谕及机 乃:竟然 答案解析这里的“劝”是“劝勉、鼓励、勉励”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劝说”,则不能与“反对(参加科考)”构成对称关系。√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愈“尽孝道重在行动”的主张的一组是
①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②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⑤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⑥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解析①是皇甫湜的话,不能直接代表韩愈的思想;
③是推究“法制”的渊源;
④指的是不懂得真正的“法制”实质的宦官、宫女们的行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科举考试中“进士”的“进”与李贺父亲的名字“晋肃”的“晋”
读音相同,所以在当时就李贺是否应该避父名之讳而放弃科举考试出
现了两种看法,作者针对不赞成李贺参加科考的议论,提出了尽孝道
重在看行动而不在避讳与否的主张。
B.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引用了与皇甫湜的一句简单对话,从这句对话
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在自己的思想认识上,对做人的是非是丝毫不
苟且的。C.韩愈的议论文素来被人们认为具有雄辩的特点,其实这篇文章也体现
出了这一特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二名不偏讳”的理
论依据,然后用比较丰富的事实进行论证,这就使文章很具说服力。
再加上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使读者自然
而然地感受到了雄辩的力量。
D.作者在本文中的说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作者认为,对于长辈
的尊重应该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周公、孔子以及曾参就是学习的榜样。
至于那种重视礼仪、重视避讳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是
宦官、宫女们所重视的。 答案解析√第一,文章中并没有反对重视礼仪的语言,作者所反对的避讳也是有条件的,如“二名不偏讳”;第二,“重视礼仪、重视避讳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和“因为这种做法是宦官、宫女们所重视的”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参考译文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吗? 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讽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像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
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曾参、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吗?(2015·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3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 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A项“训”本义是劝说归顺,引申义为说教、教导。此处是“教导”之意。√14.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之、与、而、者、其、所”等虚词的能力。根据“二者之间”可知,后面应是指代了解这两种情况的人,所以第一个括号内应用“者”。“易”是“轻易、容易”之意,“言”是“交流、告诉”之意,可见应用表示“对、给、向”之意的虚词“与”。“审择焉”是作者在本文最后提出的警示和劝诫,用的是“其”的祈使语气用法,可联想所学句子“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判断。√1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整体把握句意是断句的基础。这句话批判了那些在位但不作为的为官者。“何预我事”意思是与我有什么关系,要停顿;“自苦奚为”意思是自找苦吃干什么,要停顿;“此念”代指前面那种想法,应和前面顿开。16.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
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
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
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
反面论证。 答案解析√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两则短文谈论的都是为官之道,前一则侧重谈担当责任,后一则侧重谈管好家人。彰显的不是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而是勤政、廉洁的为官态度。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等。“洁”是使动用法,即“使清洁”,可翻译为“清扫”。 肮脏的要清扫它,堵塞的要疏通它,缺失的要补上它。(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所以”是固定结构,可解释为“……的原因”;“清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可翻译为“保持清廉”;“喜奢好侈”可以翻译为“喜好奢侈”。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答案解析(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使”意思是“假如,如果”;第一个“为”是“为了”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做”的意思;“我救”是宾语前置,即“救我”。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答案解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要清扫它,堵塞的要疏通它,缺失的要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百姓却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快乐,百姓却一天天充满怨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哪里比得上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廉洁勤政,并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更好呢?自己做自己喜欢的,虽然关门闭户长久淡泊,却能够使子孙安康荣耀;做人虽然欢乐无比,但是祸患就会发生在身边。(对于)这两种情况,不是真切地知道、深刻地体悟的人,不容易与之交流。做官的君子,应该仔细思考选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