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课件 (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课件 (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2 09: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一 .人物竞猜?(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他的代表作有《江雪》、《捕蛇者说》。柳宗元“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任期十年中,他专心著述,写下了大量内容广泛、思想深刻的诗文。同时,他又以山水为寄托,遍游住所附近奇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四、生字正音篁( )竹清冽( )liè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嵁(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yǐ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xīquán chímànkānluò zhuì cēn cīchùcī huáng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dǒu悄怆幽邃( )qiǎo chuàng suì五 . 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翻 译向西竹林以……为乐特别把作为翻卷而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随风飘荡听到砍伐开辟玉环靠近整个的翻 译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又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往来迅速,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约数,相当于“来”好像向下穿透映照呆呆的样子忽然向远处游去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大约在空中逗乐互相翻 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潭西南而
望,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
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像狗的牙齿交错向西南方向表修饰的连词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爬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能够翻 译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我)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
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 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环绕深因为过于停留于是代词,代当时的情景表顺承离开寂静使…凄凉使…寒冷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凄清能够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翻 译 同游者:吴武
陵,龚古,余弟宗
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
己, 曰奉壹。年轻人跟随作随从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
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六.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发现了小石潭。2、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晰,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3、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水→石→树→鱼→溪水→源头→岸势4、第一段是如何写景的?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水石树清怪青闻声 见形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凤姐出场“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5、思考以下问题:
1.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的?描写了潭水,游鱼,采用定点特写的手法。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作者又是如何写游鱼的?清澈。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之清。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写鱼则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清澈
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佁然、影布石上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游鱼6、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三段写了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溪身:斗折蛇行(蜿蜒曲折)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比喻形象(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由于小溪的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7、思考以下问题:(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背景介绍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并担任集团重要成员。革新失败后,被贬邵州刺史,未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永州、柳州地方偏僻,人烟稀少,加上连连遭贬,诗人更觉郁闷、凄凉。因此他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合称《永州八记》。 8、第八段记录了同游者,为什么作者要说“寂寥无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人物小卡:
吴武陵:被贬永州。“同是天涯沦落人”
龚古:永州的隐士,是柳宗元文学上的知音。
宗玄:其堂弟。放弃家业陪伴柳宗元。
崔氏二小生:姐姐家的孩子,是其亲外甥。
以乐景衬哀情——亲朋好友皆在身边,但内心依旧是孤独的,用热闹写孤寂,愈见其凄凉悲惋。用四个字归纳所游内容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按游览顺序写景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形象比喻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隔、闻、伐、取、见气氛:幽深冷寂水——清石——怪树——青感受:凄苦孤寂侧面描写西行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移 步 换 景七. 精读品味,难点突破 本文不到200字,却写了潭、树、水、鱼、源头、岸势等,内容丰富。描写细致、生动,特点突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行文呼应,结构完整。你能就描写的角度、技巧、行文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说说它的美丽吗?鉴赏:(一)写景的角度:①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绘色“青树翠蔓”,以人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流水的清脆悦耳。
是采用近义的色彩直接着色,“清”与“翠”都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③绘形A、“全石以为底…为岩”,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树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C、“斗折蛇行”,是绘水形
“犬牙差互”,是绘岸形”④绘影“日光千彻,影布石上”, 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日光艳丽明朗,鱼影越发鲜灵滋润。 ⑤绘神“似与游者相乐”, 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①点面结合(二)写景技巧“全石以为底”(面)
“为坻、 为屿、为堪、为岩”(点) 由面到点,有序体现作者感知②远近交错“闻水声”(远)
“坐潭上”(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展现了小潭的景致③动静互衬“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静)
“俶尔远近,往来翕忽”(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④虚实相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三)行文结构的照应①游踪来去的照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来)
“乃记之而去”(去)一“来”二“去”,完整反映游览的过程,首尾圆合②方位上下的照应“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
“坐潭上”(直接表明作者位置)一“上”二“下”,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范围之小③景物分合的照应“隔篁竹”“伐竹取道”(分写竹)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分写树)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合写竹树)一分一合,清晰再现潭上景物可见潭的幽僻风貌④环境明暗的照应“隔篁竹,闻水声”(暗)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明)
“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明暗相应)一“明”一“暗”,逐次展现所感的内容,强调环境的优美或冷寂。(四)语言的运用 例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二:《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前者是用水来写月,后者是用鱼来写水,对月色、潭水不着一字,却处处可以在文中见到其风采,这就是“一笔两用”的美妙笔法。
一笔两用,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 ①一笔两用,生动形象(四)语言的运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整散杂糅,长短交错总结:写景的角度:绘声、绘色、绘形、绘影、绘神
写景的技巧: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动静互衬 正侧结合

行文照应: 行踪来去的照应 环境明暗的照应
方位上下的照应 景物分合的照应

语言运用: 一笔两用,生动形象
整散杂糅,长短交错
八. 比较阅读 比较《小石潭记》和《三峡》有什么不同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 峡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地理书,侧重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小石潭记》写出小石潭的奇特之美,融情于景,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之情。
九. 小结一词多义: 环:①如鸣佩环
②竹树环合玉环环绕 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由,自 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长短不一交错练习检测 以: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介词,把不译,相当于连词“而”因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 乐 : ①心乐之
②似与游乐者相乐
副词,大约 能够清澈冷清 以……为乐逗乐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犬牙差互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隶而从者向西像狗的牙齿一样向西南方向像北斗七星那样
像蛇那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日光下彻向下在空中作随从3、使动用法 使……凄凉使……寒冷4、意动用法以……为乐2、形容词作动词近岸靠近 凄神寒骨心乐之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课堂小结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