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2 10: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生命没有永远的精彩
鲁先圣
苏东坡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千百年来让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惆怅。月就是有圆有缺的,每月的十五是满月,每月的初一是新月,这早已经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定论,也由此不知产生了多少美丽凄婉的诗篇。其实,月亮本身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它永远是圆的。我们之所以看到了它的圆缺,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地球有时候遮挡了它的身影,才让它失去了自己本来的容颜。月亮并没有变,是我们让它变了。人类早已经登上了月球,那里是一个没有水,没有植物,没有生命的荒漠。但是,千百年来,在我们人类的世界里,月亮上发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一切美丽的故事,在月亮上都没有发生过,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象它发生了。
我们的人生一如我们对月亮的赋予,很多时候,世界本来没有变,生活本来没有变,别人本来也没有变,可是我们自己却把自己搞得惶恐不安。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分清醒,是我们自己的虚妄遮挡了我们的眼睛。世界本来的面目于我们总是隔着一层纱,如果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不会迷惘和困惑。古人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的过去,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追求,往往是因为追求太多而束缚了手脚;不是我们没有期望,也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而迷失了方向。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1)《中庸》成书经过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六国后不久。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中庸》思想倾向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其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背景资料
《中庸》和《大学》一样,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许多语句成了尽人皆知的名言警句,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庸》虽非孔子亲笔,但却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思想。朱熹不仅强调它是“孔门传授心法”,而且强调它的思想“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他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认为读“四书”,应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才能读《中庸》。3.文化常识
《礼记》和《中庸》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即后世通见的礼记)中的一篇,第五十二卷中庸第三十一。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易误读字自主学习yúdànxiàoxuàndǔ2.一词多义遵循率领,带领通“帅”,主将一律,都,全细微无,没有偷偷地,悄悄地稍微,略微微妙,深奥衰败诚实假如,果真确实真诚的心意助词,凑音节助词,表陈述语气助词,表判断助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3.古今异义自然而然坚守不渝审慎地询问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形容词作名词,坚强的人、刚强的人意动用法,以……为子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作动词,善待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数词作动词,做一遍,做百遍,做十遍,做千遍形容词作名词,愚昧的人5.文言句式(1)判断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诚者,天之道也
可离,非道也
(2)倒装句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介词结构后置)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介词结构后置)6.熟语集释
7.名句集锦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肆无忌惮:肆意妄为,毫无顾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这称为“中”;表现出来且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文本研读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常常保持‘中’的状态;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孔子又说:“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了解了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点,也就了解了该如何修养自身;了解了如何修养自身,就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但凡国君要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那就是:其一要修养品德,其二要尊敬贤者,其三要亲爱亲人,其四要敬重大臣,其五要体谅群臣,其六要像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庶民,其七要招徕各类工匠,其八要安抚怀柔远方的异族,其九要安抚四方的各个诸侯。修养自身,就可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尊敬贤者,就不至于迷惑;亲近亲人,则叔伯父以及兄弟不会怨恨;敬重大臣,则办事不慌张、不迷惑;体谅群臣,则士就会尽力报答;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庶民,百姓便会相互劝勉勤奋努力;招徕各类工匠,那么财富用度便会充足;安抚怀柔远方的异族,则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前来归顺;安抚诸侯,那么整个天下都会敬畏国君。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生性诚实的人,不用努力就会符合“诚”,不用思虑而有所得,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世界。1.性、道、教
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作“道”;进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要点解析2.中和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作“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合乎法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样,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所,运行不息,生生不已。“中”是“性”,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道”,是天下人普遍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
思路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儒家认为只有“慎独”,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文本探究2.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及《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
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子曰:……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以勇敢为例,我们只有从勇敢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鲁莽”和“懦弱”,才能真正懂得和运用“勇敢”。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引导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作者王泽民,系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