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22 21:42: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0张PPT。 第20课第七单元人教版 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 。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余粮收集制(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 ”和“ ”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 利益。战时共产主义农民探究点1 余粮收集制材料 收割队和征粮队收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进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思考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概括指出该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 政策:余粮收集制。背景:苏俄政权建立后,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需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探究点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 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思考
结合材料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重点精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1)“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的。
(2)“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1.原因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 。
(2)直接原因: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_____________
》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政治危机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2)工业
①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 开办小企业。
②政府以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
(3)贸易:恢复 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私人租让货币探究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主要内容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思考
(1)材料一中失败的尝试是什么?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材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答案 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3)从苏联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易混易错新经济政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其中虽有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但它主要是利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因领导人的更换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去。重点精讲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作用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 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 ,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斯大林新经济政策重工业(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 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推行 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
(1)功绩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农业集体化市场经济反法西斯(2)弊端
①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 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工业计划经济探究点1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材料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思考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影响。答案 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僵化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探究点2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材料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跛脚的巨人思考
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答案 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重点精讲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国内战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B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 “直接过渡”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
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实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
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A3.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自由贸易解析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苏俄的这种政策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A4.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D.实行实物分配制解析 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措施是农业集体化。B5.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2~1937年苏联工业增长尤为迅速,这是由于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D项正确,C项错误;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材料二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为了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 ——《新编苏联史》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苏俄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实施的?
(2)根据材料二,说说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并解释当时苏俄实行这种政策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解析 从材料一中的“1921年”“粮食税”等字眼不难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其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部分恢复私营企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答案 (1)新经济政策。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而实施的。(2)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租让制和租借制。这种政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因为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其目的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从而恢复农业,恢复整个国民经济,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学思之窗
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答案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二、学习延伸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答案 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