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五单元人教版 必修二开始服饰篇服饰篇一、近代1、鸦片战争前2、鸦片战争后二、新中国成立后a、50年代b、文革时期2、改革开放后1、改革开放前男:长袍马褂女:旗装布衣男:西装中山装女:旗袍布拉基、列宁装军装,绿色为流行色多样化、五彩缤纷服饮食篇饮食篇一、近代1、鸦片战争前2、鸦片战争后二、新中国成立后1、改革开放前2、改革开放后满汉美食、地方特色西餐馆、面包房等;吃西餐渐成一种时尚单一、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1987年:解决温饱“菜篮子”工程
咖啡面包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建筑篇建筑篇一、近代1、鸦片战争前2、鸦片战争后二、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建筑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1、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家具简单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农民兴建新房1995,城镇“安居工程”2、改革开放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草原蒙古包陕北窑洞江南民居中共一大会址张謇故居中西合璧习俗篇习俗篇1、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3、民国时期: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称呼、历法、新节日简约文明4、在广大落后封闭的农村,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大城市婚丧:繁琐愚昧发婚外因思考: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历届政府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西学东渐:问题:对比两段材料,说明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趋于平等。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材料二:“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材料一:清代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袍服……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意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之路 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民族,以全盘蔑视、贬低、践踏、毁弃自己文化为代价,走向现代化。
——钱文忠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把根留住小试牛刀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
长袍马褂以文治国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中山装造型的含义改革开放以后回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削平四围,留守中原。
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回征婚启示(1900)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习俗变化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