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赢在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学案(浙江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赢在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学案(浙江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4 09:29:06

文档简介

【2018赢在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包括:解释实词、一词多义、虚词,断句、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综合分析内容等。考查的文段既有课内文言文,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内外对比阅读。课外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大都来自课内,主要考查学生能在新的语境中进行灵活运用,正确阅读,理解文意,实现文言文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常见的考试题型有:21教育网
(1)选择题
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①久而乃和 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①乃归葺小室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 ②夫大国,难测也
(2)解释词语题
如: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主人日再食: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④会福唐刘彝赴阙:
(3)翻译句子题
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4)断句题
如: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5)填空题
如: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6)问答题
如: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文言文阅读时,既有课内文言文,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内外对比阅读。具体内容包括解释实词、一词多义、虚词,断句、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综合分析内容等。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21*cnjy*com
一、立足教材,积累知识,归纳梳理
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言实词
中考文言实词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一般来自课内文章的课下的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
1、一词多义
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2、古今词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没有出路的困境。
3、通假字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如: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2)名词作状语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3)动词作名词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使动用法
如: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意动用法
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6)形容词作名词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隆中对》)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
(7) 形容词作动词
如: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虚词的意思。
1、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2、之,(1)作代词,可以指代人,指代事物。
(2)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3、其,(1)用作代词,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4、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5、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6、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3)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7、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
8、然
(1)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2)对,正确。
(3)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
(4)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的样子”。
9、则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倒装句
4、被动句。
二、掌握答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
对于文言虚词的解释主要以识记为主,牢记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做课外文言文试题时,与课内使用虚词的语句进行对比,如果句式相同、使用语境类似,应该和课内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最后再结合句子意思进行验证。
2、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句子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础上,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 “删”、“调”等方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断句(节奏划分)
(1)在理解文意基础上断句。
(2)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3)根据句式结构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5)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
4、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把握观点、感悟评价题等。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描写一个人物,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首先理解全文的内容,然后根据问题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观点、人物形象等,联系类似文章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评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解答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除了认真理解文章意思,准确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外,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巧用课内,解读课外。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都是课内出现过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将熟悉的课内文言文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
(2)分析关系,求同存异。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典故、寓意哲理有许多共性的,对比阅读时,经常出与课内人物、哲理同类的文章,或者相反的文章。我们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所比较的内容,结合课内的人物形象、寓意哲理,联系课外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求同存异,写出自己的答案。
1. (2017·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透视】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采用的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考查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翻译句子、断句的能力,又考查了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加大对课内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积累,将课内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文章中,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词、翻译句子、断句、对比阅读。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首先翻译句子,然后结合句意解释词语。A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转折连词,并列连词。B项“能”的意思分别是能够,才能,C项“备”的意思分别是具备,备有。D项“之”的意思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是故:因此。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官差此行目的即可。 【甲】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概括为: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答案】(1)D
(2)①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②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3)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2、(2017?四川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1·c·n·j·y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求石兽于水中 ???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 ????????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透视】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虽然是课内文言文,题型是选择题,但是考查的范围广,知识点多,比较容易出错。(1)考查实词的理解,(2)考查虚词的理解,(3)考查翻译句子,(4)从内容、写法、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我们复习时,准确识记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理解语句意思,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我们解答时,可以用排除法,将有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然后仔细分析其他的选项。
【解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C项中的激意思应该是冲刷、侵蚀。
(2)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选A,因为A中“于”都是介词,在。 B中“乃”分别是连词,因为,原来是/ 副词,竟然。C中“之”分别是助词,的/ 衬音,音节助词,不翻译。D中“其”分别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怎么。
(3)考查翻译句子,需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可以选出正确的翻译。重点词语: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②究:研究,探求。 ③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④是非:这不是。 ⑤岂:怎么,哪里。 ⑥为:被。 ⑦暴涨:暴涨的大水。⑧携:带。⑨去:离开。
(4)从内容、写法、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的理解分析有误,因为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答案】 (1)C (2)A (3)B (4)D

1. (2017·济南)(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出处:21教育名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
D.感极而悲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3)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 ;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的品质。
2. (2018·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模拟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有删改)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21*cnjy*com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
①去雕墙之美 ________
②处之期年 ________
③适在济南 ________
④且名其台曰“超然” 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阅读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下面句子做批注。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3.(2017?河南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 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 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 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 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 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4. (2017?湖北孝感)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5. (2017·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时下列各题。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B.死狱也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 《鱼我所欲也》)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6. (2017·湖南湘西)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www.21-cn-jy.com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D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7. (2017·山东青岛)文言文阅读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21·cn·jy·com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 之:去、往
C.或语之曰 或: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C.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D.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21·世纪*教育网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2-1-c-n-j-y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②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8. (2017·江苏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共13分)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日:“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日:“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日:“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o。”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日:“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⑩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来源:21cnj*y.co*m】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
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②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③上感悟,遽起:
④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①宋先生其来乎?(2分)

②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3分)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 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 等缺点。(2分)【版权所有:21教育】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9. (2017·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14分)
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 ,然 不 可 乞 ,有 乞 书 者 ,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 。元 祐 中 锁 试①礼 部 ,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 ,不 择 精 粗 ,书 遍 乃 已 。性 喜 酒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苏?醒 ,落 笔 如 风 雨 ,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 ,真 神 仙 中 人 ,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 乞 书 者( ?????) ?②不择精粗( ?????)
③书遍乃已( ?????)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 ,然不可乞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2分)
译文:??????????????????????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分)
译文:???????????????????????
(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10. (2017·甘肃天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 。知而不争,不可谓 。争而不得,不可谓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www-2-1-cnjy-com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根据课文,将选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
②胡不见我于王
③子墨子之守之守圉有余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
B.为 父子何命焉为 以牒为械
C.于 胡不见我于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D.去 去过怀乡 委而去之
(5)公输盘与楚王放弃攻宋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1.(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贾人:商人。浮苴:水中浮草。巨室:世家大族。浮:泛舟。吕梁:地名。盍救诸:为什么不去就他呢?
(1)解释下列句中,再加点词的意思。
①度河而亡其州
②今亡亦死
③予而百金
④是许金不酬者也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_ 
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佣者笑而应曰 D.未至,道渴而死
(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实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救死扶伤(或救护)]
①辍耕之陇上
②舟薄于石又覆。
(4)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5)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12.(2017?浙江绍兴)《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 ______ ____
②因相视流涕 ______ ____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______ ____
④众皆收泪谢之 ______ ____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_____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2018赢在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包括:解释实词、一词多义、虚词,断句、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综合分析内容等。考查的文段既有课内文言文,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内外对比阅读。课外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大都来自课内,主要考查学生能在新的语境中进行灵活运用,正确阅读,理解文意,实现文言文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常见的考试题型有:
(1)选择题
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①久而乃和 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①乃归葺小室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 ②夫大国,难测也
(2)解释词语题
如: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主人日再食: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④会福唐刘彝赴阙:
(3)翻译句子题
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4)断句题
如: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5)填空题
如: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6)问答题
如: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看出,全国各省市考查文言文阅读时,既有课内文言文,也有课外文言文,也有课内外对比阅读。具体内容包括解释实词、一词多义、虚词,断句、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综合分析内容等。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有效的复习:
一、立足教材,积累知识,归纳梳理
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言实词
中考文言实词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一般来自课内文章的课下的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一词多义
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2、古今词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没有出路的困境。
3、通假字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如: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2)名词作状语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3)动词作名词
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使动用法
如: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意动用法
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6)形容词作名词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隆中对》)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
(7) 形容词作动词
如: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虚词的意思。21·cn·jy·com
1、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2、之,(1)作代词,可以指代人,指代事物。
(2)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3、其,(1)用作代词,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4、以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5、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6、焉?
(1)作代词,相当于“之”。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3)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7、者
“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
(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
(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
8、然
(1)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2)对,正确。
(3)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
(4)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的样子”。
9、则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倒装句
4、被动句。
二、掌握答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
对于文言虚词的解释主要以识记为主,牢记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做课外文言文试题时,与课内使用虚词的语句进行对比,如果句式相同、使用语境类似,应该和课内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最后再结合句子意思进行验证。2·1·c·n·j·y
2、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句子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础上,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 “删”、“调”等方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来源:21cnj*y.co*m】
3、断句(节奏划分)
(1)在理解文意基础上断句。
(2)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3)根据句式结构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5)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
4、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包括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把握观点、感悟评价题等。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描写一个人物,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首先理解全文的内容,然后根据问题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观点、人物形象等,联系类似文章的阅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评价。【出处:21教育名师】
5、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解答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题,除了认真理解文章意思,准确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外,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巧用课内,解读课外。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内容都是课内出现过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将熟悉的课内文言文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
(2)分析关系,求同存异。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典故、寓意哲理有许多共性的,对比阅读时,经常出与课内人物、哲理同类的文章,或者相反的文章。我们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所比较的内容,结合课内的人物形象、寓意哲理,联系课外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求同存异,写出自己的答案。
1. (2017·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事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a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C.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秦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
②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透视】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采用的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既考查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翻译句子、断句的能力,又考查了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加大对课内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积累,将课内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文章中,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解词、翻译句子、断句、对比阅读。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首先翻译句子,然后结合句意解释词语。A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转折连词,并列连词。B项“能”的意思分别是能够,才能,C项“备”的意思分别是具备,备有。D项“之”的意思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是故:因此。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官差此行目的即可。 【甲】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概括为: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答案】(1)D
(2)①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②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
(3)乐 者/ 音 之 所 由 生 也/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惑 于 物 也。
(4)【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2、(2017?四川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求石兽于水中 ???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 ????????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21*cnjy*com
【透视】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虽然是课内文言文,题型是选择题,但是考查的范围广,知识点多,比较容易出错。(1)考查实词的理解,(2)考查虚词的理解,(3)考查翻译句子,(4)从内容、写法、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我们复习时,准确识记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理解语句意思,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我们解答时,可以用排除法,将有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然后仔细分析其他的选项。
【解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C项中的激意思应该是冲刷、侵蚀。
(2)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选A,因为A中“于”都是介词,在。 B中“乃”分别是连词,因为,原来是/ 副词,竟然。C中“之”分别是助词,的/ 衬音,音节助词,不翻译。D中“其”分别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怎么。
(3)考查翻译句子,需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可以选出正确的翻译。重点词语: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②究:研究,探求。 ③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④是非:这不是。 ⑤岂:怎么,哪里。 ⑥为:被。 ⑦暴涨:暴涨的大水。⑧携:带。⑨去:离开。
(4)从内容、写法、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的理解分析有误,因为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答案】 (1)C (2)A (3)B (4)D

1. (2017·济南)(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1·世纪*教育网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去国怀乡 去:到,往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吾谁与归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之
B.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扶苏以数谏故
D.感极而悲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A
(2)C
(3)D
【解析】(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去国怀乡”中“去”是“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代渔人见到的景象;B.连词,就/连词,如果;C.介词,因为/介词,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主旨,故D项错误。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3)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 ;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的品质。
【答案】(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2)将晏子奉为上宾,整日向他请教礼仪问题。
(3)修礼 善于纳谏(或“接受正确意见”)
【解析】(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②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③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④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⑤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本题中是并列的两句话,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心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3)本题考查提取重要信息。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晏子认为“有勇力的人多了,会杀害他们的君长,破坏(分封制下的)长幼尊卑秩序。但他们不敢这样做,是因为有礼的约束。礼,是用来驾驭百姓的,就像辔头是用来驾驭马的。没有礼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还没有听说过”,因此他主张修礼,维护现有社会秩序。齐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之后,充分认识到“礼”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改变了对“礼”的看法,表现了他闻过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
2. (2018·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模拟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有删改)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
①去雕墙之美 ________
②处之期年 ________
③适在济南 ________
④且名其台曰“超然” 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阅读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给下面句子做批注。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答案】(1)去除;满一年;恰好;命名
(2)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或者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知足者常乐的人。或者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从写法特点上看,是一起便说“超然”,提出“乐”字为主线。)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A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B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故:雨 雪 之 朝 /风 月 之 夕/ 予 未 尝 不 在 /客 未 尝 不 从。
(3)本题考查句子做批注的能力。阅读短文,仔细体会苏轼的生活情趣。参考已有批注,如: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3.(2017?河南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 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 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 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 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 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答案】(1)D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文章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写:水尤清冽,突出水清;又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从谭中鱼、阳光、影子这些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
(4)作者心境孤寂,再加上环境清幽,故倍感凄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中,闻:使…听到。B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出:在国外。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游:游玩的。D句意: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蛇,像蛇。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皆若空游无所依”就属于侧面描写。21教育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原因。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是通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4. (2017?湖北孝感)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答案】(1)B
(2)①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②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
(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解析】(1)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重点词有:“旨”:甘美。“习”:熟悉,“数”: 技法。
(3)本题是信息筛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根据意思进行筛选信息。D项不正确: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5. (2017·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时下列各题。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B.死狱也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 《鱼我所欲也》)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得启示。
【答案】(1)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C
(3)①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②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 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 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亲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解析】(1)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尝”都是曾经,“狱”都是案件,“生”的意思分别是使……生存,生命。“其”都是代词。
(3)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①重点词有:恨:遗憾。句意: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②重点词有: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句意: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 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本题是主观性试题,谈谈自己的启发,首先抓住文章的中心,结合人物形象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父亲、母亲等角度进行谈看法。
6. (2017·湖南湘西)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答案】(1)①但:只②徙:调任
(2)D
(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
②句意:苏轼调任徐州。徙:调任
(2)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
A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今义:覆盖
B句意: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颓然:醉醺醺地;今义:衰老的样子
C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是:这;今义:判断动词
D句意: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气象万千:景色千变万化;今义: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相与:一起
句意: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重点词有:卒:最终
句意: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甲文主要参考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主要看苏轼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洪水时的行为表现。
7. (2017·山东青岛)文言文阅读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 之:去、往
C.或语之曰 或: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C.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D.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21*cnjy*com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②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答案】(1)D
(2)A
(3)B
(4)C
(5)①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②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蔽:遮蔽,遮挡。B句意:不知到哪里去了。之:去、往。C句意:有人告诉他说。或:有人。D句意: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就:靠近。
(2)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例句:而孙抑的父亲被虏去。其:他的。A句意: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其:他的。B句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表反问语气。C句意: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其:其中的。D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
(3)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文言文句式,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例句: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判断句。A句意:一定将他们分给别人,倒装句。B句意: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判断句。C句意:有才能的人被他任用。被动句。D句意: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倒装句。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C有误,原文“卒得父以归”。
(5)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微:稍微。句意: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②重点词有:畏:害怕。句意: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8. (2017·江苏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共13分)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日:“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日:“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日:“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o。”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日:“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⑩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
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②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③上感悟,遽起:
④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①宋先生其来乎?(2分)

②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3分)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 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 等缺点。(2分)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答案】(1)①第二年 ②近侍,侍从,近旁的人 ③立即,匆忙 ④适逢,正赶上
(2)①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
②(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 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3)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等)残暴(残忍、嗜杀、健忘等)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明年”可根据《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左右”可根据《晏子使楚》中的“左右对曰”;“遽”可根据《刻舟求剑》中的“遽契其舟”;“会”可根据《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
(2)此题考查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完成时,应逐字翻译,注意关键词、句式和语气。比如第一句,就应注意关键词“其”,表揣测语气。第二句,就应注意关键词“使使”, 派使臣;“方”,正。意思对即可。
(3)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从朱元璋还是给辞官回家的宋濂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可知其尊老敬老;从宋濂未来后,他不断询问,关心他是否受大风阻扰,可知其体贴臣子、尊老敬老;从“上感悟,速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可知其知错就改、善于纳谏;从“命即其家斩之”可知朱元璋非常的残暴、残忍。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可借鉴《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中对于劝谏方式的概括。
9. (2017·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14分)
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 ,然 不 可 乞 ,有 乞 书 者 ,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 。元 祐 中 锁 试①礼 部 ,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 ,不 择 精 粗 ,书 遍 乃 已 。性 喜 酒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苏?醒 ,落 笔 如 风 雨 ,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 ,真 神 仙 中 人 ,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 乞 书 者( ?????) ?②不择精粗( ?????)
③书遍乃已( ?????)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 ,然不可乞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2分)
译文:??????????????????????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分)
译文:???????????????????????
(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答案】(1)①……的人 ②选择 ③停止、止 ④即使
(2)D
(3)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4)①(他都会)神情严肃地责问他,有时到底(最终)也不给(他)一个字。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
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1)这四个字的解释虽然来自课外的材料, 但根在课内。“者”,很常见,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择”,来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已”来自“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不能自已”(《一面》)。“虽”见“虽乘奔御风”(《三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在做题时,第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意进行思考,再结合熟悉的文章回忆词语的意义。另外,要注意检验,将想好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2)例句中的“然”是转折连词,然而。A项中的“然”是“……的样子”, B项是“这样”,C项是“正确”,D项是“然而”,与例句意思一样。www-2-1-cnjy-com
(3)句首联词“然”后要停顿,“不 能 四 五 龠” 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已 烂 醉” 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自然这两个短语之间停顿。【版权所有:21教育】
(4)翻译题要译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第(1)句“正色”“诘责”“或"“与”,第(2)句的“得”“寓”“酒”。课内翻译句子题,见“知识清单三十三——《醉翁亭记》”。
(5)此题属于“领悟主旨”题。扣住“神人”,从内容分析称为“神人”的具体原因。
10. (2017·甘肃天水)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 。知而不争,不可谓 。争而不得,不可谓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2-1-c-n-j-y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根据课文,将选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全。
①  
②  
③  
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吾义固不杀人
②胡不见我于王
③子墨子之守之守圉有余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以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
B.为 父子何命焉为 以牒为械
C.于 胡不见我于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D.去 去过怀乡 委而去之
(5)公输盘与楚王放弃攻宋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案】(1)①智;②仁;③忠;④强.
(2)①固:本来;②见:引见;③圉:通“御”,防御;④所以:…的方法.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我不说.
(3)①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②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4)D
(5)原因:因为墨子说明了楚王攻宋是不义之举,更因为墨子挫败了公输班的攻城方针,使楚王明白攻宋获胜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楚王不得不放弃一场注定失败的不义战争.启示: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课文的能力。要结合所给出的语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注意这几个字顺序不能颠倒。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会:固:本来。②句意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
③句意为: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圉:通 “御”,防御。
④句意为: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我不说;所以:…的方法。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疑问语气;“已”,停止.句意为: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第二句话,注意“九”,指多数;“距”,阻挡,说出.句意为: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①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②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为:将用来攻打宋国;“以”,用。后句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以”认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B前句句意为:有什么见教呢?“为”,与“焉”连用,表示疑问语气。后句句意为:用竹片当器械;“为”,当,作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C前句句意为: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于”,向。后句句意为: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郢这个地方;“于”,到。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相同。
D前句句意为:离开了国家才有怀念家乡之情;“去”,离开。后句句意为:守城者却弃城而逃;“去”,离开。选项加点词意义相同。
故选:D
(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和感悟启示。第一问:解答时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从“宋何罪之有”等语句中可知,墨子说明了楚王攻宋是不义之举;从“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中可知,墨子挫败了公输班的攻城方针,使楚王明白攻宋获胜无望。第二问:结合文章的主旨,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等两个方面来回答即可。
11.(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贾人:商人。浮苴:水中浮草。巨室:世家大族。浮:泛舟。吕梁:地名。盍救诸:为什么不去就他呢?
(1)解释下列句中,再加点词的意思。
①度河而亡其州
②今亡亦死
③予而百金
④是许金不酬者也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B 
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佣者笑而应曰 D.未至,道渴而死
(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实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救死扶伤(或救护)]
①辍耕之陇上
②舟薄于石又覆。
(4)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5)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答案】(1)①亡:翻、倾覆;②亡:逃走;③予:给,给予;④是:这。
(2)B
(3)①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②日薄西山、薄暮暝暝。
(4)①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
②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5)做人要“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像文中商人那样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亡:翻、倾覆。
②句意为: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亡:逃走。
③句意为: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予:给,给予。
④句意为:这是因为他答应给我的钱却没有兑现;是:这。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而”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而”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然后辨析,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例句句意: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而”表示转折,却。
A.句意: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而:表示承接,无意义。
B.句意:脚上皮肤开裂却不知道;而:表示转折,却。
C.句意:佣者笑着说;而:表示修饰。
D.句意:可还没有到达,就在路上因口渴而死;而:表示承接,无意义。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语句的内容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出与之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子即可。
①辍:停止;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为:辍学、笔耕不辍、读书不辍。
②薄:逼近、迫近;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为:日薄西山、薄暮暝暝。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要注意“渔”,动词,打渔;这是疑问句。句意为: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
②要注意“或”,有人;“亡”,逃跑。句意为: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即可。阅读全文可知,商人做事不讲信用,出尔反尔,最终失去了生命;据此来回答即可。
12.(2017?浙江绍兴)《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 对…说 
②因相视流涕 眼泪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脸色 
④众皆收泪谢之 道歉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答案】(1)①谓:对…说②涕:眼泪③色:脸色④谢:道歉
(2)D
(3)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4)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5)表现了王导巨大的感染力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6)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解析】(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见司马睿势力微弱,对周说。谓:对…说。
②句意为:大家听了相对流泪。涕:眼泪。
③句意为:王导脸色立刻变了。色:脸色。
④句意为:于是大家都擦泪向王导道歉。谢:道歉。
(2)此题考查学生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的时候,要熟练掌握“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之”,代词他。
A项,之,结构助词,的。
B项,之,连接主谓。
C项,之,动词,到,到达。
D项,之,代词,他。
答案: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殊:差别。句意为: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21cnjy.com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作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的。句意为: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 里如此势单力薄,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故本句断句为:“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5)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桓彝见王导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侧面表现了王导的才华、声望。王导在众人情绪低落,前途一片渺茫之时,能够鼓励士气,齐心协力,表现了王丞相巨大的感染力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首诗像是一篇时事评论,陆游在诗中揭穿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卖国的庐山真面目,不仅抨击秦桧的当权误国,也痛斥了整个昏庸的南宋统治集团。“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这两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对泣”的故事,感叹当时国家危急,官员却只懂得明哲保身,不要说会出现治国的能臣,连为国悲伤哭泣的人都没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