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4-23 10: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上海市罗星中学理化组 周小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3、 学习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4、 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2、 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3、 善于合作、乐于交流,增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具与媒体
教师用:
多媒体计算机、凸透镜(焦距10厘米)、光具座、二极管光源、光屏、火柴
学生用:(两人一组)
凸透镜(焦距10厘米)、光具座、二极管光源、光屏、火柴。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透过盛水烧瓶由远到近观察字母“F”
师: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凸透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缩小的像呢?
(板书: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猜想和假设:
生:讨论并对上述问题做出猜想。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
师: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设计实验:
1、 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二极管组合装置做物体,研究它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物体、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物体,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物体、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师:与学生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物体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光源、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 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打开发光体;
3、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4、 记录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5、 将物体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6、 继续把物体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7、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
(4)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实物投影)实验表格: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 的 大 小(放大或缩小) 像 的 倒 正(倒立或正立)
((5)分析论证: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下面我们一起来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用数轴的形式将学生的实验数据体现在黑板上)
师:从数轴上我们来分析:何时成倒立缩小的像?何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生: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若学生找不到2倍焦距这个分界点,教师可提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结论)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能不能成像呢?
生:光屏上不呈现像,而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动态效果:物体连续移近凸透镜,光屏远离凸透镜,像由小变大、由倒变正的动态效果。学生观看以 后对成像规律将有完整的认识。)
(三)、实像和虚像: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想想议议:知道了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四)、悟与惑
(五)、作业
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