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5-19 13:02:00

文档简介

看 不 见 的 运 动
芜湖市第十一中学钟传波
教学设计
〔课型课时〕采用猜想→实验→再猜想,用1课时完成知识传授。
〔教学策略〕在回忆物质组成知识的基础上,由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这些微粒在物体中是怎样组合的呢 将学生的思维拉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上。
〔教学用具〕分8组实验:每组器材为100mL量筒2只,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2只,相同容积的空广口瓶2只,250mL烧杯2只,冷、热水适量,滴管一只,红(蓝)墨水一瓶,注射器一只(5~10mL),染色酒精50mL,水50mL,毛玻璃2片,一段细铁丝。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 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生:……
2. 新课教学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 为什么 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板书:一、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 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 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 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 (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3. 小结
略探 索 宇 宙
芜湖市第十一中学钟传波
教学设计
〔课型课时〕课型:文献探究课(多媒体网络课)。
课时:2课时(文献探究1课时,交流研讨1课时)。
〔教学策略〕本节是从地球开始,逐步向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深处延伸,进而展示出宇宙结构的图景,并通过著名人物、论著和事件,向学生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最后是以“幻想与追求”为结题,鼓励同学们学好物理,实现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培养学生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为此,本节教学应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科学猜想和假设;通过文献探究和交流研讨等协作学习方式和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存储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论证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1. 多媒体计算机(联网)、CAI课件。
2. 参考光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小百科全书》《科学博士》。
3. 参考书:《当代科学之门》《少年科学家》。
〔教学参考〕
一、 探索的历程
1. 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 问题——科学猜想
(1)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 哥白尼和日心说。
(3)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 “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
3. 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 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 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 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
(1) 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 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 问题——科学猜想
(1) 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2) 地球结构和演化。
(3) 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4) 空间技术。
3. 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 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5. 老师评价总结走 进 微 观
芜湖市第十一中学钟传波
教学设计
〔课型课时〕采用讲解、阅读,探讨法授课1课时。
〔教学策略〕
1. 多媒体播放有关物质组成的图片和影片,引发学生思考。
2. 在学生观看影片的基础上,老师讲解“物质”概念,并提问: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由以上两点引入本节课的教授。
3.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对本堂课的内容作初步了解,便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教学。
4. 向学生调查:同学们都看过哪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书籍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你想解释书中提出的问题吗
(书中的问题由学生列出。)
〔教学用具〕
1. 光碟(有关物质组成和“基本粒子”)
2. 参考书:《基本粒子探索》、《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它们的运动,它们的组成,引发了我们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我们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现在就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板书:第九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9.1走进微观
二、 新课教学
(板书:一、 物质的组成)
(板书:1.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描述分子的大小,老师给予评价。
(板书: 2.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改变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形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就会发生改变。最小的分子——氢分子的质量只有10-27kg左右。老师利用信息窗的内容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板书: 3.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它。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样小的物体是实心的 还是空心的 你认为它们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学生回答、讨论)
讨论后老师播放光盘,将学生思路引入微观粒子中去。
(板书:二、 微观粒子)
师:从刚才播放的影片,同学们已经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了呢
生: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肯定性的总结和指导性的讲解,并要求学生阅读“微观粒子”部分内容,提炼并板书:
1. 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2.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3.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4. 各种粒子的空间尺度(单位:cm)
……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 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