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物态变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能用熔点或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框架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构造和原理练习使用温度计 使用方法摄氏度的规定 蒸发(制冷)汽化(吸热)汽化和液化 沸腾(条件和特点)液化(放热)→降低温度、压缩体积物态变化 熔化(吸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曲线熔化和凝固凝固(放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凝固曲线升华(吸热)升华和凝华凝华(放热)自然界的水循环实例水循环 水循环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水资源保护
学法指导 1.关注热现象与生活·物理·社会的联系2.注意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的有效整合3.要重视物态变化的条件4.正确认识“白气”、“白雾”的形成5.理解图表信息,并科学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例题分析 ①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②不同状态的物体其形状和体积有何特点?状态形状(固定/不固定)体积(固定/不固定)固固定固定液不固定固定气不固定不固定 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伴随着物质状态的变化,并且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①摄氏度的规定?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②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③温度计使用时要注意什么?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放”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读”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示数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例]中考指导书P16例1(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181、10、19 当温度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自然界中有很多的现象都与物态变化有关. 升华(吸热)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固 液 气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①汽化的两种方式?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相同:都是汽化(吸热)现象不同点:(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3)蒸发是缓慢而平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举例说明.(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汽化现象?⑤液体沸腾的条件?观察沸腾图像.⑥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液化现象?注意:看得见的“白气”、“雾”都是液态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①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特点?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③区分以下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①你知道那些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分析其形成过程.②观察课本P44图2—39,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情况.③阅课本P44生活 物理 社会、课本P49信息库,了解人工降雨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和自然界中一些天气现象的形成.[例] 中考指导书P16例2、例3(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18~P22复习练习一、二 固、液、气学生回答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注意: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蒸发和沸腾学生举例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压缩体积降低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热(放热)学生举例
复习练习
教学后记
T(℃)
t(min)
T(℃)
t(min)
T(℃)
t(min)
T(℃)
t(min)
T(℃)
t(min)
PAGE
1课题 物体的运动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框架 长度的测量(单位及换算、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计时器的正确使用)物体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与静止 参照物 计算公式:v = s / t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
学法指导 1.会正确使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掌握单位换算.2.掌握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选择参照物并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4.理解速度公式,会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复习内容例题分析复习练习 ①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的含义是什么?一、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②举例说明物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着的世界.③在这些事例中我们是如何判断这些物体是运动着的?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1)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静止: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④举例说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不仅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可能不同,其运动形式也有可能不同.⑤参照物的选择是否有要求?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应以简化对运动的描述,便于研究运动规律为原则.(通常以地面为参照物)[例]中考指导书P38例3(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39—P405、8、11、18①不同的物体其运动形式和运动快慢是否相同?②要想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测量那些物理量?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③长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长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km m dm cm mm μm nm 1km = 103 m 1dm = 10-1 m 1cm = 10-2 m 1mm = 10-3 m 1μm = 10-6 m 1nm = 10-9 m观察课本P103图5—4,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④长度的测量工具?⑤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使用前和使用时需注意什么?放: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看:刻度线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读:测量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共同组成⑥若有些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或测量误差太大,该怎么办?2.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见中考指导书P36)(1)累计法(测多算少):[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硬币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2)以直代曲法:[例]圆柱体的周长、盘状蚊香的长度、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3)平移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球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⑦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⑧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手表、秒表)课本P105图5—9⑨测量得出的数值是否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怎样减小误差?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例]中考指导书P37例1(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38-411、2、3、4、9、10、13、21、22①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常用单位及单位换算?m / s km / h 1m/s = 3.6km/h③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简单的是什么?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④速度的计算公式?⑤如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1)路程、时间图像 (2)速度、时间图像 ⑥多数物体都是在做变速运动,如何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快慢?v = s总 / t总[例]中考指导书P37例2、例4(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376、7、12、14、15、16、17、19、20、23、24、25 物体位置的变化选择参照物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不同长度和时间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刻度尺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课本P104纸张厚度、硬币直径、乒乓球的直径...1h=60min1min=60s1h=3600s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速度匀速直线运动v = s / t平均速度
复习练习
教学后记
PAGE
2课题 透镜及其应用 课时 复习课
教学目标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知识框架 发生条件、折射规律光的折射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应用结构特征、光学性质凸透镜 成像规律透镜及其应用透镜 应用结构特征、光学性质凹透镜应用显微镜与望远镜透镜的组合与视力矫正 近视眼(成因、校正方法)远视眼(成因、校正方法)
学法指导 1.正确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抓住凸透镜成像变化的两个分界点3.注意放大的像与像变大的区别4.折射现象中眼睛受骗的原因5.光的折射作图注意事项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复习内容例题分析复习练习 ①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②哪些情况下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1)同种不均匀介质(2)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光的反射)(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光的折射?②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时遵循什么规律?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法线居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例]中考指导书P31例3(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321、5、6、11、15、18①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实质上就是物理学中所说的什么光学元件?二、凸透镜②凸透镜的结构特点?③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怎样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④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3)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⑤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⑥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成像性质: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正立←→虚像 倒立←→实像关键点: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放大、缩小)三个范围: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 2f>v>f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 v>2ff>u 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放大镜 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像大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①凹透镜的结构特点? ②凹透镜的光学性质?怎样正确理解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三、凹透镜③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延长线过焦点(3)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①凸透镜和凹透镜又是怎样矫正人眼睛的视力的?四、视力的矫正近视眼:远处的景物经晶状体成像后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所成的像后移至视网膜上.远视眼:近处的景物经晶状体成像后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所成的像前移至视网膜上五、透镜的组合1.望远镜(物镜、目镜)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2.显微镜(复习练习)中考指导书P32 —P35 同种均匀介质学生讨论池清疑水浅海市蜃楼……凹透镜和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显微镜、望远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只有伽利略望远镜的目镜是凹透镜,其它组合中都是凸透镜
复习练习
教学后记
PAGE
2课题 光现象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知识框架 色光的混合光的色彩、颜色颜料的混合红外线(性质、应用)不可见光光现象 紫外线(性质、应用)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现象、应用、光速)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光路图光的反射 分类(漫反射、镜面反射)光路的可逆性
学法指导 1.弄清影与像的含义2.正确认识平面镜成像3.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4.用反射定律解答问题的方法5.理解镜面反射与漫反射6.完成反射光路图的基本要求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复习内容例题分析复习练习 ①我们为什么能看见物体?②光从何而来?(光源)③我们为什么能看见那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④光由光源发出经物体表面反射后又是怎样进入人眼的?一、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世界1.光的色彩:(1)光的三原色:红、绿、蓝(2)太阳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颜料混合和色光混合的情况不同3.人眼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性质:具有热效应应用:红外探测器、红外照相机、红外夜视仪(2)紫外线: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性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线灯灭菌、验钞机[例1]彩色电视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是怎样产生的?A.各种颜色的光组成 B.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C.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D.橙、蓝、绿三种色光混合而成(课堂练习)中考指导用书P261、2;P27131.光是多彩的是神奇的,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C.光具有能量 D.白光是单色光2.下列四句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能自行发光的是 ( )A.金光闪闪 B.红光满面 C.火光冲天 D.波光粼粼二、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同种均匀介质2.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3.应用:激光测距仪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3×108m/s[例2]“皮影戏”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屏幕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与其道具动作完全一致,这其中涉及的光学只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中考指导用书P263、7;P27151.小明做小孔成像实验时,若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的,将小孔对准窗外景物,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C.景物的正立像 D.景物的倒立像三、光的反射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3.应用:角反射器、反射式望远镜4.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课堂练习)中考指导用书P266;P278、141.皮鞋上擦过油后,还要用软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的效果B.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C.鞋油的颜色好,所以越擦越亮D.鞋油比皮革亮,所以越擦越亮2.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境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 )A.凿壁偷光 B.一叶障目 C.镜花水月 D.形影相随四、平面镜成像1.特点:虚像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应用: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潜望镜、牙医借助平面镜观察牙齿的背面[例3] 中考指导用书P25例3(课堂练习)中考指导用书P264、5;P279;P2816、17、201.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缩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车内的灯C.人在任何灯光下都会有影子D.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2.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烛焰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__(选填“实”或“虚”),放在所成像“烛焰”上的手指___被烧痛(选填“会”或“不会”)3.在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时,要使平面镜中小球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则镜面与观察者所在这侧的桌面间的夹角应为______;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则镜面与观察者所在这侧的桌面间的夹角应为______。五、由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1.虚线与实线虚:延长到平面镜后的所有的线、像与物的连线、虚像、法线虚线不加箭头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平面镜、物体2.作图规范 距离相等、角度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法线与镜面垂直[例4]中考指导用书P25例4(课堂练习)中考指导用书P2710、11;P2821六、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①为何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②用两粒完全相同的棋子的目的是什么?③移开玻璃板后面的棋子,用白纸作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棋子的像?说明什么?④若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都无法使之与玻璃板前棋子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什么?(课堂练习)中考指导用书P2818、19 因为有光进入人眼这些物体表面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看书复习BDC光在同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D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见课本P73图BC像不能用光屏承接镜面所在位置是像与武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A虚、不会45°135°确定像的位置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不能是虚像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复习练习
教学后记
PAGE
3课题 声现象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知识框架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物体的振动、介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声音具有能量(声能)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的特征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声现象 噪声和乐音的区别噪声的来源和分类令人厌烦的噪声 噪声的级别和危害 控制噪声声源噪声的控制 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超声波及其应用次声波及其应用
学法指导 重视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固体、液体、气体可以发声,也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如何改变乐音的特征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并非人耳都能听到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复习内容例题分析复习练习 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有哪些实验能说明物体在振动?③这些实验中用到了那些科学方法?一、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1)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2)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实验方法:比较法(3)在鼓面上洒纸屑并敲击鼓面现象:纸屑跳动(4)用正在发生的音叉触及水面现象:溅起水花(5)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实验方法:转换和放大①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什么?②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条件?③有哪些实验可以说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④这些实验中又用到了那些科学方法?二、声音的传播:(1)课本P8图1—2比较两次实验中听到的声音不同,说明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2) 课本P9图1—3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3) 课本P9图1—4现象:声音逐渐减弱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方法:理想化思维的方法 对上述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可得出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⑤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声音在各种不同介质中传播?⑥声音在介质中以何种形式传播?观察课本P9图1—6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否相同?举例说明.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⑧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⑨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声音是具有能量的?2.声音具有能量(4)课本P10图1—7、图1—8将声音具有能量转换成能看得见的烛焰摇晃[例]中考指导书P10—P11例1、例2、例3(课堂练习)中考指导书3、4、7、9、10、15、17、18①自然界的声音千差万别,我们怎么区分它们?②声音有哪些特征?声音的特征又分别于什么有关?三、声音的特征③大声说话和轻言细语是什么不同?1.响度:声音的大小④响度与什么有关?⑤有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1)课本P11图1—9敲鼓时在鼓面上洒纸屑,用力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响,鼓面上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2)将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子的边缘,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用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响.上述实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⑥响度还与什么有关?举例说明.⑦声音的尖锐刺耳和沙哑又是什么的不同?2.音调:声音的高低⑧音调与什么有关?⑨有什么实验可以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⑩在探究响度和音调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需注意什么?(1)课本P11图1—10、图1—11步骤: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拨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现象:拨动粗齿时音调较低,拨动细齿时音调较高.(2)将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子的边缘,让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子边缘不同长度,分别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时,另一端振动的越快,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越高.方法:控制变量法上述实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①我们常常在“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这主要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②我们能听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其主要根据是什么?3.音色音色不同的声音,其声波的波形也不相同.观察以下不同声音的波形,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四、乐音与噪声①从物理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②从环保角度看什么是噪声?③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有何影响?大于50dB:影响人的休息大于70dB:影响正常工作大于90dB:影响听力④噪声对人么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1.控制噪声声源2.阻断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课堂练习)中考指导书P12—P141、2、5、6、12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但有时我们只能看到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为什么?五、人耳听不见的声音①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大?②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是什么?③什么是次声波?次声波有哪些特点?(课堂练习)中考指导书P12—P148、11、13 物体的振动学生讨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推理学生讨论声波不同340m/s根据声音的特征响度振幅距发声的远近有关音调频率音色课本P13图1—12学生回答20Hz—20000Hz
复习练习
教学后记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