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星港学校3月单元练习
九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黄河”与“长江”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在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特征的是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饰的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建筑 ④半地穴式房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014年5月17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如图)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在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并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在当年,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精美的青铜礼器
C.带来灿烂的彩陶器具 D.传播活泼的甲骨文字
3.“汉语成语”所承载的中国人的人文内涵丰富而厚重。大量“成语”出自历史典故或古典著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历史兴衰的中国价值观,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春秋战国乱纷纷”,却诞生了诸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成语”。那么,下列脍炙人口的“成语”中,同样诞生、孕育在这一“乱纷纷”时代的有
A.三顾茅庐 B.合纵连横 C.房谋杜断 D.约法三章
4.“改革”是除旧布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要成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顺应新生事物的需求。在著名的商鞅变法(“改革”)中,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一项主要措施是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军功,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C.建立县制,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D.奖励农耕,推行“重农抑商”
5.近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胡适曾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孔子的主张中,最能突出体现胡适这段评价原意的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6.在已出土的秦朝文物中,一块“秦砖”的砖文(如图)有这样记载: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解读、分析该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从中我们所能获得的最主要信息是:历史上的秦朝——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政权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赋税繁重 D.交通发达,文字统一
7.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这两项建议,其共同目的是
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②实现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③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④强化“大一统”王朝政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8.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做主题发言时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bì)路蓝缕(lǚ),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使隔绝的世界开始连成为一个整体
C.加强了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友好往来 D.推动了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今天我们中国人通常有以茶待客之习。而饮茶之风盛行全国,最早开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隋唐时期开始确立与初步完善的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 “(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 这段评述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1.《步辇图》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如图)。解读该画所描绘的场景内容,能够体会到唐代“和谐、开明、友好”的民族关系。那么,中描绘的“皇帝”唐太宗正在接见的少数民族“使者”是来自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12.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词:“以人为镜”、“戒奢从简”、“文成公主”、“经济繁荣”这一组,搜索历史人物,在结果栏中,将首先出现
A.武则天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李隆基
13.观赏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
A.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B.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C.元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D.明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14.对于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腊八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说为纪念一位古代名将:当年,“名将”率领的抗金军队衣食不济、挨饿受冻,百姓相继送粥,军队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故称为“腊八节”。在这一传说中,这位古代“名将”应该是
A.岳飞? B.戚继光?? C.卫青?? D.文天祥
15.14世纪初,草莽出生的朱元璋起兵造反,在一篇进行战前动员的文稿中,他喊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朱元璋在该文稿中所指的“鞑虏”政权,其建立者应该是
A.耶律阿保机 B.努尔哈赤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16.在苏州太仓,人们给明代名人“郑和”树了尊雕像、建了座纪念馆(如图),以表达我们对“郑和”的缅怀之情。我们主要缅怀“郑和”所做的事业,
A.促进了民族团结 B.取得了抗倭胜利
C.完成了祖国统一 D.加强了中外交流
“厂卫”制是明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特色”。据《明史·职官五》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 就其职责而言,历史上对“厂卫”之士的最准确评价应该是
A.皇家卫士 B.国家栋梁 C.帝王奴才 D.朝廷鹰犬
18.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它向人们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沧桑。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9.下列史实,通过解读右图所示著作可从中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技术 ④唐太宗虚心纳谏,任用贤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20.同学们平时都喜欢阅读、使用成语故事。下列这些成语故事,按其反映故事情节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酒池肉林 ②约法三章 ③卧薪尝胆 ④陈桥兵变 ⑤房谋杜断
A.①③②⑤④ B.①②⑤③④ C.③④⑤②① D.③①④②⑤
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读右下侧的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商朝时期,因书写
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了甲骨文和金文两种文字。
2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36国,这标志着西藏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23.在史书记载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中,“朕”是指盛世皇帝唐玄宗。
2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商业经济异常繁荣。
2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最终完成于南宋时期。
26.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趁着新航路的开辟,相继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典型的青铜器物有体型巨大的“ ▲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战国时,各国注重水利、发展农业,其中,造就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美名的水利工程是 ▲ 。
28.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 ▲ (年号),治宏 ▲ (年号)”。
29. ▲ (帝号)统治时期,中国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为了鼓励贸易、增加税收,两宋政府在沿海各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
四、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0.(6分)中国古代的国家政府机构特点鲜明、几经调整。下列是不同王朝的各级行政机关的关系示意图。
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
图示一所反映的各级行政机关的设置与安排,来自于古代中国的哪一种政治制度?(1分)在图示一中,作为中央政府机关中主要官僚之一的“御史大夫”,其日常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1分)
在图示二所示的中央政府机关中,新设“宣政院”这一机构,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作用是什么?(1分)与图示一相比,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出现了什么变化?(1分)
图示三中,左侧所示的“中书、尚书、门下”等均属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关,各“省”首长“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对比图示三中的左侧示意图与右侧示意图,这一变化出现在何时?(1分)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问题本质是什么?(1分)
31.(6分)发展“教育”是兴国之要。社会发展与国家政策则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之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顾炎武
材料三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 “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材料四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绅士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1)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贵族所垄断,而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结合材料一,说说孔子是如何打破这一局面的?(1分)观察材料一中的《汉代讲学图》,说说汉代讲学的最高学府叫什么?(1分)
(2)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1分)
(3)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的名称。(1分)
阅读材料四,联系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变化的总趋势。(1分)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不同点。(1分)
32.(6分)中国古代盛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随着国力提高,城市商业经济依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 穿城河道有四:……中
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引者注:
指“洛阳”)分水入京城,东去至
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
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
…… 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
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 均摘自《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3?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都城平面图。该城的设计、布局在整体上有什么显著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1分)
(2)材料二中的文字内容是对哪一王朝的城市描述?(1分)在该王朝时期,社会上流行一句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在材料二中,哪一句原话与它的意思最接近?(1分)
?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古代商业城市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