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23 15: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朝建立情况。掌握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知道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
明朝的建立及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八股取士 朱元璋1368应天府大都三司丞相大都督府锦衣卫四书五经南美洲苏州景德镇晋学 习 提 纲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明朝的建立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应天(南京)朱元璋 明太祖1368年时间:建立者:都城:灭元朝时间:1368年灭元朝标志:攻占大都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
粮,缓称王”的策略
,逐步发展壮大,最
终统一全国。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想一想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洪武十三年(1380)正
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
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
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
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
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
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
住缰绳,急不能言,拼
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1.读史料:2.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明朝机构设置3.强化皇权的措施。(1)地方:
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中央(2)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吏户礼兵刑工(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4)特务机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锦衣卫印 电影《锦衣卫》海报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1.读史料: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2.根据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3.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4.讨论八股取的影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 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乙:回答出有创意的答案如果你也是参考者,你想要高中状元,你会如何作答?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四、明朝的经济明朝经济的发展的表现。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玉米红薯(甘薯)马铃薯(土豆)向日葵番茄(西红柿)花生辣椒明代青花扁壶手工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徽商的房舍《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疑难探究】【疑难探究】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全面改革官制中央
地方设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农业
手工业
商业时间
人物
都城【知识小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朱元璋不但出身农民,而且家庭贫寒。他白手起家,清扫六合,驱逐蒙元,打造了一个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的王朝。其发展壮大的措施不包括( )
A. 建东厂 B. 高筑墙 C. 广积粮 D. 缓称王A【课堂训练】2.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D
3. 影片《Hello锦衣卫》是一部穿越都市爱情电影。讲述的是某皇帝派锦衣卫穿越到现代为其寻求长生不老药,锦衣卫从天而降偶遇都市小白领若林,从此两人上演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古今之旅。材料中的某皇帝最有可能是( )
A. 李世民 B. 武则天 C. 朱元璋 D. 忽必烈
4.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 汉代的中外朝制 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 元代的行省制 D. 明代的内阁制CD
5. 下列文物中,最能体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
6. “李申……迁陕西兵巡道、布政使司右参议……(后)遂升山东分巡兖东兵河道按察司副使……(晚年)因病卒于按察司公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李申最有可能是( )
A. 唐朝人 B. 元朝人
C. 宋朝人 D. 明朝人CD
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隋唐的科举制
B. 明朝的八股取士
C. 明朝的“厂卫”制度
D. 清朝的“文字狱”B
8. 在某一朝代,张生参加科举,文章做得极其精彩,但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没有予以录取。其原因可能是( )
A. 文章具有明显的反叛意图
B. 没有以《四书集注》为标准解释
C. 考试题目没有选自“四书”“五经”
D. 试卷突出了尊孔宠儒精神B
9. 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明代引种到中国的?( )
10. 右图是明代的青花扁壶,青花色彩艳丽,纹饰秀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该青花瓷器可能出自于制瓷业中心( )
A. 汝窑
B. 钧窑
C. 景德镇
D. 邢窑
AC二、综合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受到限制和被分割削弱,皇权加强。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中央法定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内阁首辅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没有实质意义。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