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优秀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登幽州台歌》优秀课件(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4 10: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眼泪。【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咏史诗特点:借古讽今
咏怀古迹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或者借历史旧事讽喻当朝统治者注意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1、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3、“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4、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市的蛇山之巅。楼北是滚滚东流的长江,楼左、右和楼南是繁华的市区。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约公元223年,一直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
  ②悠悠:久远的意思。
  ③历历:清楚可数。
  ④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⑤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
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李白壮年时登上黄鹤楼,想题诗留念,忽见崔颢的题诗,遗憾地叹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山居秋暝》王维 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王维
山水田园诗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曾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作过评价。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
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
于山石之上 姑娘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
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摇动
起来.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
在山中.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感情基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
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这两句写景如画,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此句为全诗主旨所在。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用了赋的方法模山仿水。既为自然风景,又是田园生活。2)描绘景物时,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重要艺术手法: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
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
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
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
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
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D王维名句: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诗人极力描绘了一幅清幽、朗洁、恬淡、和谐的画面,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志向呢?主题探究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我的老朋友准备了酒菜,邀我到他的田庄去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只見村边种滿了绿树,青山远远的橫卧在城郭外,青山绿树,赏心悦目。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们对着窗外的菜圃,相互举杯边吃边谈, 聊着农家琐事,心情畅快极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一场相聚,宾主俱欢,我们相互约好了,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还要到这儿來赏菊花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