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
望岳
杜甫
成都十二中初中部
吕绍平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绿一字闪光,全句生辉“绿”妙在哪儿? 1、使动用法。
本是“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江南岸)绿了。“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2、通感(移觉)修辞。
用“绿”去描写春风,化听觉、触觉而为视觉,即感觉到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 以“绿”为触发点,调动想象,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展开。 江水怕打着岸边的石头,还没看见燕子的身影,刹那间,岸边一片新绿。原来,是春风拂过。那被着上绿衣的小草,正欢快地跳着舞,江边的柳树也星星点点的冒出了绿芽,欢送着春风。河里地碧波,哗哗唱起歌,表达对春风的谢意。春风,每一年,都是这样,绿了河岸,又吹皱一江春水。 “绿”是作者李白反复推敲,精心锤炼出来的。 所谓诗句中的“亮词”,就是那些使用某种方法,使诗句意蕴优美,含义丰富的好词。
一首诗的亮词,往往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而得到的。导入新课 王安石反复推敲,最终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泊船瓜洲》因此而流芳百世。可见,一个词或一诗句,往往关系整首诗。
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写的《望岳》也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望 岳杜甫核心任务读《望岳》
品亮词
探意境
提出问题(一)读《望岳》解决问题1、听读课文。用笔划分朗读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明白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4、初探标题。5、找寻诗眼。6、概括诗中景物特征。1、听读课文。用笔划分朗读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3、明白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对 全诗来讲,题目中的“望”起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4、初探标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望)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望)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望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远近细极 小 结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5、找寻诗眼。 诗眼,指一篇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采词或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用在这里,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哲理: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域之广阔景色之秀美山势之高峻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6、概括诗中景物特征。1、寻找诗中闪光生辉的亮词。(二)品亮词、探意境2、品味诗中亮词,思考此词“亮”在哪儿。 3、以亮词为触发点,调动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此句诗的画面展开,描写出来。 4、分享学习成果。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写得多情,使得景色生动形象起来,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体现了他对泰山的秀丽美景的喜爱。造化钟神秀 近望泰山,天地万物鲜活生动,神奇娟秀的容颜,巍峨高大的身躯。大竟自然如此偏心,竟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使泰山拥有了造化之功,具有了神灵之气。 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割”本是个普通字,但诗人用在这里,使静止的泰山顿时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动态的主宰的力量,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风格。阴阳割昏晓 往前走,只见泰山高高耸立,近在眼前。相比较之下,显得我是那么的渺小,泰山是那么的高不可攀。高高的泰山把天都分成了一明一暗的两部分,一边景色秀丽,一边却让人感到深不可测。 用了夸张的手法。“决”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生动。.决眦入归鸟 面对在仙境一般,不由得停了下来,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即使眼眶似要裂开,也不能错过这让人着迷傍晚美景。 动作描写。“凌”即登临,极为贴切、传神。诗人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跃然纸上。会当凌绝顶如何赏析诗词量词(关键词)
1、用慧眼发现亮词。
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 量词)等
2、思考用了什么写法。(修辞、表现手法)
3、分析该写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何作用(表达何情感)。总结提升 阅读常建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诗句中加点的亮词,并以亮词为触发点,调动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此句诗的画面展开,描写出来。
注: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拓展运用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1、使动用法。
“悦”,使鸟儿欢悦。“空”,消除,使人心空,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这就有了动态感,使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作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2、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
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此情此景,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禅院空门愉悦的奥秘,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环顾四周,山光秀丽,灵光浮动,万物竞荣,羽鸟自由欢唱;伫立一泓清潭上,碧水涓涓,涟漪荡漾,可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尽在水中湛然空明。一切的一切使得鸟儿与人心皆怡然自得,仿佛尘世之中的种种庸俗之杂念全被洗涤净尽。翠绿的山峦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似乎使得鸟儿们喜悦不已,不停的飞鸣欢唱。那清澈的潭水映照着眼前的一切,不觉使人心境湛然空明起来。